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特別策劃>>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改革創新最佳實踐案例展示>>城市人民宜居宜業的示范區

下沉法律資源 傳遞法治溫度 創新探索“社區法律之家”建設

成都市成華區
2023年04月04日14:55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成華區長天路社區法律之家錦旗背后的故事
成華區長天路社區法律之家錦旗背后的故事

社區是社會的“細胞”,“社區法律之家”承載著法治宣傳、法律援助、人民調解、法律公証等多項職能,是最小行政組織法律服務供給全覆蓋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成都市成華區堅持以全省全面依法治區示范試點為總牽引,以創建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區為新引擎,更加注重系統觀念、法治思維、強基導向,不斷下沉法律資源,積極傳遞法治溫度,將全區83個社區法律服務工作站升級打造為“社區法律之家”,使之成為社區居民法治宣傳的課堂、法治實踐的基地、維權服務的驛站、排憂解困的窗口。

2022年,成華區被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命名為“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區”,是成都市唯一一個獲得“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區”榮譽的區(市)縣﹔“社區法律之家”建設經驗被寫入全國“八五”普法規劃,並在全國推廣﹔長天路社區法律之家所在的萬年場司法所被司法部授予“全國模范司法所”稱號,獲評全省“楓橋式”司法所。

一、優化資源供給,集成法治服務到“門口”

近年來,成華區處於疫情影響的最后陣痛期、高質量發展的攻堅突破期、城市功能的品質提升期、民生需求的多元融合期、現代治理的深化變革期“五大趨勢性變化”,亟需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實現社區法律服務普惠便捷、法律資源協同供給、依法治理精准高效。

就在不久前,家住成華區府青路的七旬老人李大爺來到李家沱“社區法律之家”求助。據了解,李大爺有基礎病,需要照顧,但3名子女在贍養問題上一直推諉扯皮。李大爺問工作人員,能不能到法院去主持公道……“社區法律之家”的工作人員在詳細了解情況后,一邊向李大爺耐心講解相關法律法規,另一邊迅速把李大爺的3名子女請來。經過調解員現場調解,3名子女作出書面承諾,李大爺的贍養問題順利解決。

李大爺的煩心事得以迅速解決,得益於“社區法律之家”一站式回應機制的運行。成華區83個“社區法律之家”採取多維服務,協同供給更多法律資源,目前已集成了一站式法律援助、智慧式法治宣傳、親民式法律咨詢、清單式法律服務等功能,共推出16類60余項法律服務產品,群眾身邊的法律難題在這裡都可以得到一站式回應,全方位滿足了社區居民日常法律需求,真正實現了在法治軌道上為群眾遮風擋雨。

而成華區“社區法律之家”之所以能發揮“多面手”作用,是因為它們集納了法律服務工作室、人民調解室、法律援助聯系點、社區矯正工作站、學法用法實踐園地等基層普法依法治理陣地,在升級中形成了多軸聯動,法治陣地擴點成面,使其迅速成為基層一線法律服務綜合平台。

另外,這83個“社區法律之家”的建設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社區法律之家”辦公場所均由街道社區提供,區司法局提供專業指導,區財政提供經費保障,共同推動了其基礎建設和業務設置,真正實現社區群眾急時找得到、用時想得起、要時看得見。

二、強化隊伍建設,傳遞法治溫度到“心口”

按照政府主導、專業運行、普惠性思維,位於萬年場街道的長天路“社區法律之家”培育了全省首個純公益律所暨四川·成都·成華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他們立足成華、輻射全省,免費為特殊困難群體,尤其是農民工群體、涉勞動爭議人群提供全業務、全時空的法律服務。這樣的公益團隊培育,是升級打造中的一環,也是讓社區法律服務“溫暖可感”的重要內容。據統計,法律援助工作站建成以來,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7489件,挽回經濟損失1.32億元,先后獲評“四川省青年文明號”“四川依法治理優秀案例”等,實現了政府減負、群眾受益、律所揚名的“三贏”局面。 

建設“社區法律之家”,專業的法律資源必不可少,律師及法律工作者無疑是重要資源。按照“三個一點”保障原則,即司法局補助一點、街道支持一點、社區自籌一點,成華區推進“一社區一律師”全覆蓋,50余名律師深入83個社區分層分級提供婚姻家庭、教育醫療等4大類17項法律服務,分類分項建立線上法律服務微信群、QQ群60余個,提供“淘寶式”法律服務,實現30秒內律師搶單實時解答、24小時值班律師兜底解答,逐步實現法律服務“不用跑、不用等、不見面、不打烊”,實現了讓社區法律服務觸手可及。

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廣泛,法治生活需求也正在經歷從“有沒有”向“好不好”升級,既有普及涉及民生法律法規的必要需求,又有獲得便捷法律服務的品質需求,還有供給專業法律資源的定制需求,而這就是全區著力於全面提升“社區法律之家”服務功能的努力方向所在。

據統計,成華區“社區法律之家”建成以來,先后接受居民法律咨詢50萬余人次,開展各類法治宣傳活動2500余場次,全區群眾法治參與率從64%上升到92%,累計為農民工、特困群眾等提供法律援助9900余人次,挽回經濟損失1.56億元,助力全區先后獲得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全國“七五”普法先進單位、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先進單位等稱號。

三、深化法治體驗,集聚法治資源到“端口”

“我們周圍有個‘社區法律之家’,這是社區群眾學習法律的好地方。自從我們社區有了它,各種普法活動越來越多了,大家參加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了。”近年來,不少成華區居民都發出了類似的心聲。而現在,他們學法用法的途徑更方便了。這裡建成了全國首個“雲學法雲普法”智慧普法平台,社區居民隻需要點一點、掃一掃、喊一喊、聽一聽、寄一寄、撥一撥,做到了法律資源“抬頭能見、舉手能及、足不出戶、掃碼可得、一鍵聯通”,法治體驗感更強。

不止是法治宣傳,成華區充分發揮“社區法律之家”貼近民生、了解民情、熟知民願的優勢,全面落實法律援助“全域通辦”工作機制,變“群眾上門找援助”為“深入社區送援助”,先后成功辦理多起重大援助案件。

另外,隨著人民群眾維權意識的增強,矛盾糾紛化解也逐步成為了廣大群眾最需要的法律服務內容之一。在成華區保和街道和美“社區法律之家”,有一個負責調解群眾糾紛、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的“天義工作室”。該工作室創新推行“律警民”協同調解模式,為社區居民排憂解難。而這只是成華區探索創新“社區法律之家”的一處縮影。按照“一社區一品牌”建設理念,各社區整合“五老鄉賢”“三官三師”力量,開設個性化品牌化法律服務工作室,形成以法治保障共治、以共治促進法治的生動局面。

針對不同程度的矛盾糾紛調解工作,成華區探索創新了“四診四調”分層過濾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即“出門巡診、隨手調”,簡單糾紛通過黨小組、網格員、樓棟長在樓棟、院落發現糾紛,隨時隨地化解矛盾糾紛﹔“坐堂接診、及時調”,一般糾紛通過社區調委會、律師、心理咨詢師、民警、法官、“五老鄉賢”等多方調解力量將矛盾化解在社區﹔“專業問診、呼叫調”,復雜糾紛通過街道呼叫、部門報到,合力將矛盾化解在街道﹔“多方會診、綜合調”,疑難糾紛通過區領導召集專家、學者、金牌調解員、特邀律師等合力將矛盾化解在區內。

“社區法律之家”植根社區,前移法律保護關口,前置化解容易引發極端事件的隱患苗頭,讓群眾遇到問題都能有個地方“找說法”。據統計,近年來,成華區矛盾糾紛化解率上升9.3%,派出所接警數下降22.8%,信訪數下降14.5%,獲評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示范區,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獎“長安杯”。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