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四大融合改革 打造“兩業”融合示范區
神龍汽車自動化生產車間 |
一、改革背景
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2020年8月,成都經開區獲批國家首批、省內唯一的“兩業”融合發展改革試點園區。成都經開區聚焦破解生產性服務業規模較小、“兩業”融合發展不快、創新策源能力較弱等堵點痛點,把握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堅持以“雙碳”目標為引領,以“建圈強鏈”為主線,以制造業全鏈條融合發展為核心,以體制機制創新為路徑,多措並舉推動生產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相融相長、耦合共生,提升產業發展質效。2022年,在疫情沖擊、罕見高溫限電挑戰下,實現工業總產值2012億元,規工增加值增長1.7%,服務業增加值增長2%,獲評全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先進區、新時代十年成都制造業發展先進單位,生產性服務業佔服務業比重提升至41.7%、同比增加6.9個百分點,“兩業”融合發展改革經驗連續3年獲得國家發改委宣傳推廣。
二、具體舉措
聚焦制造業前端、中端、后端和要素保障等重點領域,建強融合發展平台,創新融合發展機制,深入推進制造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示范區。
(一)建優融合發展載體平台,激活前端創新創業鏈
加快搭建發展載體、提升創新平台、培育創新主體,積極發展研發、設計等產業,著力夯實“兩業”融合發展基礎。一是創新模式建載體。建立高品質科創空間准入機制,拓展政企聯合投資、聯合創建等模式,加快建設各級各類孵化平台,建成投用汽車智創活力港等市級高品質科創空間40萬平方米,聚集經開科技孵化園、同創谷等雙創載體15家,其中國家級眾創空間、孵化器3家,在孵企業644家,成功創建全國科普示范區、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四川省雙創示范基地。二是政策賦能聚平台。制定《2022年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工作方案》,實施《制造業創新平台認定管理辦法》,鼓勵和支持設有研發中心的大型企業加大投入力度,打造省級及以上創新平台﹔大力支持未設研發機構的企業聯合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打造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加快形成大型研發機構、中小研發中心梯次發展的研發集群,成功落戶信通院、中汽研等創新機構,累計聚集研發機構158家,其中省級及以上87家。三是“雙邁行動”育主體。創新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向規模以上企業邁進、規模以上企業向高新技術企業邁進”的“雙向邁進”行動,建立500余家新經濟“種子企業-雙百企業-示范企業”培育庫和500家“科技型初創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2022年,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瞪羚企業3家,累計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83家、同比增長47%,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3%。
(二)構建融合發展支撐體系,提升中端智能制造鏈
聚焦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化發展方向,推動先進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建強融合發展支撐體系。一是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加強千兆光網、工業互聯網等設施建設,積極打造“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成都經開區工業經濟數字孿生管理平台成功入選2022年工信部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成為四川省6個入選項目之一,也是四川省唯一入選的“工業互聯網數智運營園區試點示范”類項目。秦川物聯網智能創新平台、一汽鑄造能源大數據平台入選2021年工信部工業互聯網平台創新案例(全市共5家)。二是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探索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機制,健全“頭雁引領、雁群齊飛”培育機制,深入實施“上雲用數賦智”行動,搭建數字化轉型“頭雁”培育庫,支持領克汽車開展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引導金之川、美奢銳等23家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秦川物聯網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領吉汽車獲批工信部“數字領航”企業。24家企業入選國家、省、市數字化轉型試點示范項目,成都經開區成功入選工信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三是積極推進制造業服務化。發揮鏈主企業帶動作用,探索制造、研發、物流、銷售等一體化發展機制,推動產業鏈垂直整合,成功培育一汽惠迪、集商等服務化平台,推動經開區孵化園轉型成為信息鏈服務商,培育“兩化融合貫標”企業45家,吉利BMA項目入選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培育本土服務型制造業企業34家。四是積極開展低碳發展試點。制定《近零碳園區建設實施方案》,推動全國碳能力建設中心(成都)龍泉基地成功挂牌,成都經開區成功創建全省近零碳試點園區,神龍汽車及配套園獲批成都市第一批近零碳排放試點。推動西部氫能產業園加快建設,聚集氫能企業16家,開通西部首條氫燃料電池重卡示范線,燃料電池汽車運營裡程超600萬公裡,加快建設成渝氫走廊。
(三)創新融合發展聯動機制,拓展后端現代服務鏈
圍繞制造業發展需求、產品消費、工業文化等領域,多措並舉推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互動,促進產業鏈向后端服務拓展延伸。一是創新“制造—需求”聯動機制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建立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聯動發展機制,定期動態評估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需求,推動檢測、認証、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著力建設國家檢驗檢測服務業集聚區,落戶國家機動車污染控制與模擬重點實驗室、國家汽車零部件檢驗檢測中心等一批檢測類項目,聚集檢測服務機構16家。提升發展經開區物流產業園,鼓勵物流企業向供應鏈一體化服務商轉型升級,支持重點企業發展“互聯網+物流”,建設共享倉儲設施,實現物流資源共享,打造智能物流配送體系。二是創新“產品—市場”聯動機制發展后市場產業。圍繞拓展產品市場特別是整車市場,建立龍泉造拳頭產品分析研判、渠道拓展、銷售促進等機制,探索整車制造企業“線上流量+線下體驗”模式,引進仁孚奔馳等品牌4S店40余家,推動全區90%以上汽車4S店進入電商平台,促進汽車貿易博覽產業加快發展。深入推進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改革先行區建設,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2022年,成都經開區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入選省“十大開放發展示范平台”。三是創新“工業—體驗”聯動機制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出台扶持工業旅游發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工廠開展體驗式、景點化改造,建設透明工廠等沉浸式場景,探索發展“工業旅游”,推動沃爾沃品牌體驗中心建成運營,捷達品牌體驗中心授牌“成都市工業旅游示范點”,成功舉辦第三屆“汽車+文創”國際設計周、成都首屆南山汽車動漫音樂嘉年華等汽車文創活動。
(四)健全融合發展保障機制,協同要素需求供應鏈
著力把握“兩業”融合要素需求,積極探索要素保障機制,精准匹配土地、人才、資金等資源,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高效融合發展。一是創新土地空間精細管理利用機制。探索推進國土空間規劃領域改革,印發實施《關於深化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管理改革的工作意見》《土地上市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規則》等文件,積極推進土地上市工作改革。扎實開展資源活化利用行動,盤活利用國有資產10萬平方米,“批而未供”土地5978畝、有效處置閑置低效用地5468畝,成功出讓“標准地”700余畝。二是建立金融資金扶持體系。建立金融對接“雙線”快速響應機制,“線上”升級經開產融合作平台功能,豐富金融產品超市,實現需求端、供給端、政策的信息互聯互通﹔“線下”依托“蓉易貸”1266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實行金融專員服務制度和“一企一銀團”聯動機制,組建重點企業融資會診團隊,為企業量身定制融資方案。強化基金撬動作用,成立經開產投基金並獲評中國最佳私募股權投資引導基金30強,母基金規模突破100億元、子基金達410億元,參投的中創新航成功登陸港交所。三是創新人力資源服務機制。深入實施“龍泉驛英才行動”,設立院士(專家)工作站14家,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25個,成立全區技工教育聯盟,累計引育高層次人才300余人,技能人才達20萬。全國首創“共享員工”模式,促進員工富余企業與員工緊缺企業靈活調配人力資源。探索推進校企合辦“訂單班”,採取“名師帶徒”“工學交替”的培養模式培養技能人才。創新開展“余姐探崗”,以“室內直播”和“進廠探崗”的形式展現企業環境和企業文化,提升就業服務水平。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經開園區)獲批首批國家級人力資源類特色服務出口基地。
三、取得成效
一是產業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試點2年以來,建成孵化載體4萬平方米、高品質科創空間40萬平方米,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省級研發平台38家,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79家,同比增長87.7%。2022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385億元,科技型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23.9%。
二是智能制造水平進一步增強。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加速推進,培育“兩化融合貫標”企業45家,24家企業入選國家、省、市數字化轉型試點示范項目,企業上雲上平台率達60.3%,成都經開區成功入選工信部政府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
三是后端市場服務進一步拓展。聚集仁孚奔馳、華陽奧迪等品牌4S店、體驗中心等40余家,成功舉辦各類汽車賽事、汽車文創活動10余場,策劃發布工業旅游線路4條,“汽車+”產業形態逐步呈現。
四是區域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202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012億元,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45.7億元,經濟總量連續十年位居全省縣級行政區首位,區域綜合實力居全國百強區第38位,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區、排名中西部城區第一,“兩業”融合發展改革經驗連續3年得到國家發改委認可並宣傳推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