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特別策劃>>2022年度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改革創新最佳實踐案例候選案例展示>>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示范區

打造公園城市示范區生態司法修復基地探索生態環境司法保障新模式

成都市武侯區
2023年03月28日16:15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成都公園城市示范區生態司法修復基地(武侯)。

一、改革背景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成都市武侯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2022年6月,武侯區法院、區檢察院、區水務局等8家單位,正式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選址武侯區宜居水岸江安河段,啟動建設“成都公園城市示范區生態司法修復基地(武侯)”(以下簡稱:武侯生態司法修復基地),深化環境資源審判專業化、修復性、協同性、預防性“一化三性”改革,積極探索“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機制武侯模式,推動生態景觀與耕地修復相融合的綜合治理,全面提升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水平,為成都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和碳中和“先鋒城市”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二、具體措施

(一)踐行“綠色發展”,創新打造公園城市示范區生態司法修復基地。堅持綠色發展。秉持“一水護田將綠繞、一行白鷺上青天、一地賦能達雙碳、一區共建踐兩山”建設理念,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護衛藍天碧水淨土,貫徹讓破壞者承擔生態修復責任的司法原則,通過恢復性司法舉措、典型案例巡回審判、公開見証司法執行活動等方式開展法治宣傳和教育,吸引更多公眾參與,達到審理一案、恢復一片、綠化一域、教育一方的良好效果,更好維護生態環境公共利益,更加提高社會公眾環保意識,讓武侯生態司法修復基地真正成為集生態修復、成果展示、普法宣傳、警示教育於一體的生態環境修復“活教材”。科學選址建設。武侯區江安河宜居水岸區域水系通達、水質優良,野生鳥類種類繁多,特別是白鷺成群,且擁有豐富的耕地和基本農田,屬於環城生態公園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市區內不可多得的具有農田、水系、濕地、園林、城市公園、野生鳥類等多種環境保護資源的生態基地。該基地是武侯區歷時3年打造的宜居水岸江安河示范段項目,也是成都城區第一個納入“國家財政部PPP項目管理庫”的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總投資39.3億余元,后期無需增加基礎建設就已具備了補植復綠、低碳循環、智慧水務、耕地保護等多種生態環境司法修復功能。選取此地打造武侯生態司法修復基地,既具備現實基礎,又能滿足城市公園休閑功能,便於宣傳恢復性司法理念。形成示范功能。緊緊圍繞恢復性司法理念,建設武侯生態司法修復基地,一站式覆蓋水生態修復保護、農田耕地修復保護、林業修復保護、巡回審判、沉浸式宣傳教育、勞務代償、智慧水務和科學實驗八大功能,其中,耕地生態保護是該基地的特色項目,依托基地探索涉耕地糾紛的源頭治理和修復保護,進一步提升司法保護耕地能力和水平,對貫徹落實國家耕地保護要求,積極發揮司法保障糧食安全“國之大者”具有重要意義。在江安河武侯段建立成都市主城區第一個成都公園城市示范區生態司法修復基地,使司法修復工作開展更加簡便,更易於當事人參與實施,更能提升恢復性司法的宣傳功能,為市域內生態保護起到帶頭示范作用,為成都公園城市示范區提供新的樣本。

(二)保護“綠水青山”,促進生態生活環境與司法修復相融合。持續打造環境資源糾紛化解品牌。秉持“專業性”,全面推進環資審判“一化三性”改革,推行環境資源大要案“院庭長+專家”審理模式,依托現有成都市武侯區行政爭議調解機制、法檢聯席會議機制,共同開展涉及范圍較廣或社會影響較大的生態環境資源民事訴訟、公益訴訟、行政訴訟,並主動開展涉生態保護風險防范工作,共同維護生態保護司法有利局面。強化“預防性”,依托武侯生態司法修復基地持續強化環境保護司法宣傳,充分利用“6.5”世界環境日等重要節點,大力宣傳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政策、典型案例,讓武侯生態司法修復基地成為法治教育和生態文明推廣的重要窗口,從源頭減少涉環境資源矛盾糾紛的產生。創新生態修復機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緊扣環境要素修復需求,立足武侯生態司法修復基地位於宜居水岸江安河段的具體特點,因地制宜、因案施策,利用好基地作用,靈活運用補種復綠、增殖放流、勞務代償等責任承擔方式進行恢復性司法實踐,從而達到懲罰違法行為與生態修復雙重效果,確保基地實質運行。創新生態保護機制。聚焦武侯區位於主城區、三河環圍、基本農田面積廣闊的特點,開展林地保護、河道保護、水資源保護、濕地保護、農田保護等工作,以“河長制+法官工作站”“林長制+法官工作站”機制建設為契機,健全涉林、河、田、濕地的行政執法與生態司法修復無縫銜接的工作模式,定期召開合作機制工作會議,形成生態保護協同機制,破解生態環境保護查處難、制止難、執法難等難題,提升環境資源保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形成市域生態環境司法修復武侯樣本,讓“雪山下的公園城市”更富美感。

(三)推進“多元共治”,建立健全生態司法修復實踐合作機制。建立聯絡協同機制。實質推進區法院與檢察院、水務局等7家單位達成的合作協議,由武侯區法院、檢察院共同牽頭,在武侯區法院行政庭設立聯絡辦公室,實現聯動化、一站式“專業化監督+恢復性司法+社會化治理”協同機制順暢運行。同時,建立工作聯絡小組,指派專人定期聯系工作,對協調工作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及時給予關注和智力支持,對推進武侯生態司法修復基地打造及運行維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共同研究解決方案,推動各方實質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為保障生態司法修復工作順利推動,各個合作單位輪流召集召開聯席工作會議,定期發布成都公園城市示范區生態司法修復工作動態信息,針對各自在工作中遇到的涉生態環境資源方面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進行信息交流和溝通研討,共享生態環境保護最新動態,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共同開展恢復性司法執行、重大敏感案件聯動化解、環境綜合治理等工作。建立業務培訓機制。在武侯區內開展環境生態執法活動,通過個案典型案例辦理和審理提前共享信息,共同開展涉各自職能的案件分析研判,積極參與學習,形成優勢互補、互相學習、互相提升的同台練兵、同堂培訓、同步提升的“三同”模式,提升執法人員工作水平,促進轄區生態修復水平全面提升。建立工作總結制度。每年由法院、檢察院牽頭出具武侯生態司法修復基地生態司法修復合作工作報告,並在聯席會上向合作單位進行通報。

三、取得成效

一是服務保障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更加堅定有力。成都公園城市示范區生態司法修復基地(武侯)貫徹讓破壞者承擔生態修復責任的司法原則,大力增強公民保護水域和保護耕地的意識,助力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自建立以來,武侯生態司法修復基地通過環境資源類案件巡回審理及法治宣傳,在維護人民群眾環境權益的同時,發揮了警示和預防作用,得到了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成都市領導的贊許。

二是共治共建大環保格局基本形成。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原則,充分發揮“河長制+法官工作站”“林長制+法官工作站”機制優勢,與武侯區人民檢察院、水務局等部門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對行刑銜接程序、聯合執法協作配合、鑒定機構培育、信息共享機制以及具體環境違法案件辦理過程中的法律適用問題進行了探索,多部門合作機制順暢運行,協調對接機制發揮實效,恢復性司法保護合力初步形成。

三是護航綠色低碳發展有為有效。推動武侯生態司法修復基地實質化運行,依托基地將生態修復范圍延伸至溪流、耕地、林業等領域,實現生態環境全方位司法保護。強化對岷江流域支流江安河的保護修復,嚴格打擊非法捕魚,該基地已增殖放流魚苗6萬尾。加強濕地修復保護,依法打擊江安河濕地內非法盜挖地下連砂石7.88萬立方米的行為,並促使相關職能部門在2023年依法提起了成都城區第一例非法採礦罪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同時要求相關責任人對因非法採礦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支付修復費用、懲罰性賠償金、公開賠禮道歉。制止耕地撂荒及“非農化”“非糧化”現象,恢復耕地93.5畝,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守護綠水青山,2022年在武侯生態司法修復基地周邊及江安河沿河補植復綠樹木300余株,補種灌木1832平方米,補種喬木66棵,恢復平整武侯生態司法修復基地內觀賞草地。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在江安河邊將廢棄鞋廠改建成野趣生境自然教育基地,成為天府綠道科普點,被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評定為省級自然教育基地。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