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賦能水務高質量發展
成德眉資河長制E平台。
近年來,成都市智慧水務體系快速建立,主動創新升級,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全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成果作用明顯。該項目核心主題是“數字賦能引創新發展,水安全保障民生福祉”,強化感知建設、筑牢基礎支撐、深化系統應用、加強統籌協作,以大數據驅動水務高質量發展。
一、改革背景
水安全是事關民生福祉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事關城市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大局。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化既是現階段治水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水安全保障的重要工具。“十三五”以來,成都市加快推動水務業務數字化轉型,著眼於推進水務高質量發展,為水安全保障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水安全智慧治理仍處於起步階段,與民眾日益發展訴求還不相適應,距數字化管理還存在差距。
一是透徹感知能力相對不足。感知終端覆蓋范圍和要素不全,水質監測站、水文站、雨量站等僅在部分河道和區域部署,信息採集得到一定應用,但整體智能化程度低,不能滿足水務業務和行政管理需要,距離形成天空地一體化、智能感知透徹體系還有一定距離。
二是數據孤島現象仍然存在。水安全數據資源底數不清不全,尚未形成有效的數據交換共享環境,數據標准不統一,不同層級間存在重採、重寸或沒有數據等現象,未形成基於大數據的跨業務、多角度、多層次優化管理、分析評估和決策。
三是信息系統支撐能力較弱。各類功能模塊、不同系統之間缺乏兼容,缺少統一規范的水務信息管理平台,業務協同聯動不足,導致信息難以支撐橫向貫通式的協同配合和基於水務大數據的分析決策,整體效益發揮不足。
四是應用場景智能程度不高。水安全保障與行業外協同性仍需提高,涉水監管智能化程度不高,流域性、區域性水旱災害研判分析能力不高,水務突發應急事件處置大數據智能化應用不足,距離實現“四預”功能還有較大差距。
對此,成都市圍繞水安全保障,以大數據為抓手,貫徹市委市政府戰略目標和工作部署,以人為本,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籌項目、分工負責、分塊實施、分步推進“三統三分”建設思路,加快建設全域感知、動態監測、精准調控、協同管理和高效應用的水安全保障系統,打造水務高質量發展的成都智庫。
二、改革舉措
(一)強智能互聯,建設空天地一體水務感知網
一是建設成都水系一張圖。從水安全管理及應用需求出發,採用人工與程序、內業分析與外業踏勘相結合的方式,形成一套空間覆蓋全面、屬性填寫完整的成都水系一張圖。
二是搭建成都市水務感知一張網。運用視頻監控、感知終端等多種智能終端,完成了水文、水質、水位、雨量等涉水業務感知終端統一接入,基本實現全范圍實時監測、感知覆蓋。
(二)筑數據支撐,打造融合共享的水務智慧大腦
一是開展成都水務數據治理攻堅行動。圍繞水安全開展數據梳理與匯聚,匯集了水資源、河湖管理、供排水、建安、水利水保、防汛等業務數據﹔進行了數據治理與交換共享,實現數據目錄構建、數據交換共享、數據質量管控、數據資源監控。
二是搭建成都智慧水務業務中台。統一標准,構建全市統一的業務應用支撐平台,統一提供視頻AI識別、報表智能匯總、圖表可視化等基礎服務,實現成都市水務局的所有應用系統的統一用戶管理、統一入口登錄、統一界面展示等。
(三)聚安全保障,構建協同創新的智慧應用體系
一是圍繞防汛指揮,實現了成都市全域雨情、水情和汛情的實時動態監測,將關鍵指標與時間、空間態勢相結合,支撐汛期防汛業務的實時感知、預測預報、科學研判與高效決策。
二是以安全保障為目標,建設錦江水資源的安全優化配置及河道智能調度系統。基於成都市歷史年各項社會經濟指標,構建需水預報模型,對用水部門各月需水量進行滾動預測及合理性分析。搭建多閘壩系統水資源優化配置模型、多閘壩環境容量實時調度模型。
(四)推區域協同,實現成都都市圈水務智慧共管
一是構建“一張底圖”,在成德眉資4市現有天地圖基礎上,採用人工與智能相結合方式,採集全量河流、渠道、湖泊、水庫和相關水利工程設施信息,形成水系矢量數據並錄入平台,構建成都都市圈1:2000高精度水系“一張圖”。
二是建立“一個平台”,在成都市河長制信息管理平台基礎上,集成成德眉資4市靜態、動態、管理和成效數據,建立河長制工作統一大數據平台,提供水安全保障相關的防汛減災、水資源開發利用以及水質預警等功能。
三、改革成效
一是提升了“感知”能力。自建1470個水務物聯感知設備,共享生態環境、公安、水文、氣象等單位的17萬余個物聯感知設備,包括視頻站16.97萬個、雨量站1428個、水質監測站320個、水位流量站290個、水庫水位站278個、下穿隧道139個、內澇監測站130個、管道監測222個等,實現對重點點位多源數據信息採集、傳輸和綜合分析。
二是提升了“數匯”能力。匯聚、整理水務行業數據,構建數據資源交換共享通道,已匯集水務數據4070GB,數據存儲總量12.6億條,形成179條資源目錄,與生態環境、應急、氣象等市級部門和區(市)縣共享應用涉水數據9600萬余次,日更新數據達300余萬條,數據處理能力不斷深化。
三是提升了“應用”能力。分批打造多個智慧應用場景,實現了下穿隧道積水多部門與屬地聯合應急響應和處置,建立的河道水資源自動化配置和調度模型,實現了錦江府河、南河6個閘壩群智慧調水,全力強化跨多事件閉環處置在實踐應用中的檢驗和優化,開啟了“互聯網+大數據”治水管水新征程。
四是提升了“協同”能力。在全國首創建立都市圈水務協同智慧治理機制,建成投用成德眉資河長制E平台,自運行以來,平台注冊河長共計12252名,匯聚4市河長制基礎數據7.9萬條,4市各級河長總共巡河125萬余次,發現河湖水環境問題89643個,協調處置問題86840個。
五是提升了“決策”能力。每月開展水務大數據分析,為安全管理提供科學的決策輔助。通過對降雨及地表徑流的變化規律分析,編制區域內地表水資源安全調配方案﹔通過階段性用水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為供水安全管理提供量化支撐﹔通過對河流水質的時空特點與影響過程分析,對水質動態變化進行預判與防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