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革命”與城市文明
全國首個垃圾分類碳中和小屋。
2022年,成都市生活垃圾產生量已達1.85萬噸/日,隨著人口持續淨流入,垃圾產生量還在逐年遞增,垃圾治理迫在眉睫,勢必引發一場“垃圾革命”。“垃圾革命”是通過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促進城市可持續、綠色發展。垃圾治理水平是衡量城市文明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彰顯著城市的獨特魅力和品格。2022年5月,成都市委主要領導調研城市管理工作時指出,要強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續提升城市垃圾綜合處理能力。市城管委圍繞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著力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夯基礎、提能力、抓治理,努力打造“干淨之城、有序之都”。
一、創新舉措
(一)構建全生命周期管理新體系。成立城市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領導小組,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城管委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統籌規劃城市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體設計、組織架構、流程功能和指揮監督。以“智慧蓉城”建設為牽引,學習借鑒上海、深圳等城市經驗做法,結合成都實際,制定了《成都市環衛固廢智慧監管服務平台需求方案》,著手搭建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智慧監管平台,打造貫通投、收、運、處全鏈條全流程的監管場景,拓展監管渠道,擴大監管范圍,創新監管方式,推動人工巡查向自動識別、事后處置向事前預判轉變,實現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智慧化監管。配套健全法規標准體系,出台《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發布生活垃圾分類地方標准2個,編制系統行業標准規范7個,修訂完善環衛精細化作業規則、辦法,制定生活垃圾環保發電項目、衛生填埋場運營監管辦法,覆蓋全類別、全鏈條的生活垃圾管理標准體系不斷完善。
(二)開創垃圾源頭治理新局面。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法規、政策、標准及設施體系建設,推動生活垃圾由“混合處理”向“分類處理”轉變。成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組長高位統籌推進,市級牽頭抓總、部門協同配合、三級督查、四級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已經形成。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建設改造,推進分類投放容器更換和標志更新,加快標准化投放設施建設﹔推進社區回收站點建設,鼓勵設置“碳中和”小屋等智能回收設施,暢通回收利用渠道。目前,全市共鋪設四分類投放容器約36萬個,建成標准化投放站點3.4萬余個,實現了分類投放設施居民小區全覆蓋。
(三)營造垃圾清掃轉運新場景。鼓勵環衛企業先行先試,搭建智慧環衛一體化雲平台,試點“互聯網+”時代的環衛一體化管理新模式,推動環衛管理“更智慧、更高效”。科學配備和優化組合小型機械化作業裝備,創新優化環衛作業方式,在主街干道人行道和重點商業區、景區周邊區域等率先實現環衛清掃保潔“去掃把化”,環衛作業“更現代、更環保”。推廣地埋式垃圾桶建設,自然融入周邊環境和人文場景,垃圾投放設施與人居環境“更和諧、更自然”。積極推進環衛作業車輛新能源化,強化車輛密閉性改造,加大“拋冒滴漏”治理,垃圾收運裝備“更綠色、更生態”。合理規劃生活垃圾轉運設施,在建筑設計、布局及污染控制等方面充分考慮對周圍環境影響,植入“公園化”“景觀式”綠色生態設計理念,建設“全地埋式”或“半地埋式”轉運設施,做到“鄰裡善待”,變“鄰避”為“鄰利”。
(四)創新垃圾處置管理新模式。引用先進工藝。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引入“SNCR+半干法+干法+袋式除塵+SCR”煙氣淨化工藝,實現氮氧化物減排目標﹔在廚余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引入“厭氧發酵+快速好氧”協同制備生物腐殖酸肥料技術工藝和生物發酵技術等,促進固相、液相餐廚垃圾均得到充分循環利用,彌補行業內採用單一處理技術應用短板。嚴格處置監管。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全部實現“第三方駐廠監管”“環保技術監測”兩個全覆蓋,環保發電廠嚴格落實污染物排放信息“裝、樹、聯”,主要污染物排放達到並高於國家標准。注重宣傳引導。全市9座環保發電廠均建設打造了環保科普教育展示廳和參觀通道,配備專人進行講解,對外開展知識講座和主題活動,市民對垃圾焚燒發電的認同度顯著提高。
(五)激發隊伍干事創業新動能。踐行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深入推進環衛工人關心關愛工作,印發《成都市環衛工人健康安全關愛辦法》,明確環衛工人職業保障、福利待遇和安全作業要求等,確定每年10月為成都市環衛工人關愛月,從制度上保障全市6.1萬余名環衛工人合法權益。制定出台《成都市環衛工人服裝與裝備1.0版技術指引》,開展全市環衛工人服裝換裝,增強安全元素,提升環衛隊伍形象。征集評選出“成都環衛工人之歌”原創歌曲10首,拍攝《現代環衛》等“11+1”系列公益短視頻、微電影,強化了環衛隊伍文化建設。組織開展“共建美麗蓉城·禮贊環衛工人”文藝匯演、首屆環衛工人運動會,推動2806個愛心驛站挂牌,增強了環衛工人職業歸屬感、認同感、幸福感。依托“蓉城美容師”公眾號,打造環衛網紅達人,開展系列主題宣傳活動,在行業內引起強烈反響,創響了成都環衛品牌,也讓城市管理更有高度更有溫度。
二、主要成效
(一)提升設施品質,城市形象得到新塑造。推進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強化全過程、全要素的統籌、整合、優化,引發了垃圾治理的理念之變、機制之變、方式之變,進一步促進了城市管理整體水平的提升。引進先進智能機具設備,創新優化環衛作業方式,全市新增小型環衛作業機具519台,948條主街干道人行道、背街小巷率先實現全機械化作業。2020年以來強力推進環衛車新能源化,現保有量已達1507台,佔全市總量的30.47%,可實現每年節省碳排放約3.26萬噸/年。推進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站提標提質,全市百余座轉運設施全面達到綠色環保標准,實現臭氣零排放目標。通過對“鄰避”設施的提檔優化、新能源車推廣和作業方式的結構優化等,多途徑實現了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碳減排,形成了城市管理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
(二)改善城市環境,民生福祉得到新增進。推進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新技術、新設施、新裝備的投入和應用,有效解決了群眾身邊的揪心事煩心事,更好滿足了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機械化作業率的提升,讓席地而坐成為可能﹔智能垃圾桶的使用,讓垃圾爆桶成為歷史﹔轉運站的達標改造,讓噪音、污水、粉塵等得到根治﹔運輸車輛的新能源和密閉化,讓垃圾運輸沿途撒漏現象有效杜絕﹔等等。特別是武侯區建成的全國首座2000噸全地埋垃圾壓縮轉運中心,巧妙地運用地下空間,採用全地埋的建筑形式,上部形成坡地城市公園,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結合,花園式、開放式的設計極好地改善了區域環境條件,央視財經頻道播出的紀錄片《大國建造》(第二季)《地下之弦》用近6分鐘的時長對其進行了全方位展示。據統計,2021年以來垃圾治理網絡理政投訴同比下降了11.18%,市民滿意度持續提升,“一降一升”折射出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市民福祉的生命力。
(三)著力安全監管,城市韌性得到新提升。推進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破解了超大城市垃圾治理難題,提高了城市承載能力。生活垃圾實現安全規范處置,無害化處理率達100%,避免環境污染,保障了城市生態安全。生活垃圾焚燒處置能力大幅提升,成都市累計建成投運成都萬興一期、二期、隆豐等共9座生活垃圾焚燒環保發電廠,設計處理能力1.58萬噸/日,最大焚燒處理能力約1.85萬噸/日,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垃圾收運處置作業全流程智慧監管,對環衛作業人員、生活垃圾收轉運車輛的實時在線預警監測和提前預警,降低了人員裝備作業風險,有效保障了生產安全。
(四)服務發展大局,產業發展得到新促進。推進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服務方式,深化了城市管理“放管服”改革,有利於助企紓困。干淨的城市環境,優化的營商環境,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和宜居性,有利於吸引高新產業和高端人才,營造投資興業的沃土。深化垃圾治理市場化改革,創新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培育清掃保潔、垃圾運輸、垃圾處置等市場主體300余家,吸納就業7萬人左右,實現全產業鏈產值50億元左右。加大能源保供力度,9家垃圾焚燒發電廠年均發電約24億度,能夠滿足約100萬戶居民一年家庭用電需求〔按照5.6度/(戶·天)估算〕。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將以打造“干淨之城、有序之都”為基本目標,持續深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認識和理解,積極探索、勇於實踐,加快推進生活垃圾投、收、運、處、利用全生命周期智慧監管平台建設,匯聚環衛工人、作業車輛、收轉運站(點)、處置設施等數據,打造城市環衛“觀、管、防”同步運行體系,推動環衛管理從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機交互型轉變、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驅動型轉變、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發現型轉變,實現城市環衛管理“一屏觀城、一網管城、氣定神閑”的目標,為夯實“微網實格”基礎支撐大城善治助力,全面提升城市智慧化治理水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