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特別策劃>>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改革創新最佳實踐案例展示>>城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示范區

堅持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激發城鄉融合發展動力

成都市郫都區
2023年03月24日15:19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科技賦能鄉村。
科技賦能鄉村。

一、改革背景

成都市郫都區著眼縱深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堅持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著力降成本、強集體、富農民,激發城鄉融合發展動力,塑造鄉村振興新優勢,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探索公園城市鄉村表達郫都路徑。

二、改革舉措

(一)創新“成本三降”模式,推動農業高質高效。針對農用地流轉租金成本較高、農民種糧意願不強、農業產出效益不高等系列問題,探索村集體搭建平台、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等方式,推動農用地集中連片、規模經營、機械化生產,降低土地租金成本、農資成本、人工成本,全力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種植大戶和流轉土地農民收益“雙提升”,實現農業生產節本增效。

一是探索利益聯結機制降土地租金成本。著眼保障種植大戶、村民雙重利益,由村集體搭建多方自願協商平台,試點推行土地流轉“保底+分紅”利益聯結機制,根據農田道路距離、灌溉水渠遠近和土壤肥力等條件,分類確定土地流轉指導價格,提高農民自願流轉土地、種植大戶集中收儲土地的積極性,推動土地租金成本逐步降低。比如,郫都區在安德街道規劃建設豆瓣農庄鄉村振興集成示范片,通過村集體搭建土地流轉協商平台,引導種植大戶、村民建立土地流轉“保底+分紅”收益機制,共流轉土地940畝,流轉價格從2200元/畝下降至800~1200元/畝。

二是創新組織模式降農資成本。探索推行村黨組織領辦農民合作社,將農戶土地經營權流轉給村集體或種植大戶,實行統一品種、統一標准、統一品牌、統一管理,推動農田種植從“碎片化”向“規模化”轉變,積極與農資大企業合作,通過批量採購、定點採購、電商直購等方式,逐步降低農資成本,每畝土地可降低農資成本約20%。比如,安德街道廣福村在推動韭黃規模化種植過程中,由種植大戶直接到農資批發市場批量採購有機肥、種苗等農資,韭黃種植畝均農資成本下降約400元。

三是改進生產方式降人工成本。深化農業經營體制改革,依托西華大學、吉峰農機等高校企業技術優勢,布局現代農機智能裝備產業園,引入意大利、德國“滲透起壟播種”“土地深鬆”“種苗移栽”等專業機械,構建“校企研發+企業生產+田園綜合體展示+農民合作社應用+社會專業服務”的農機全產業鏈,提高農業機械化率,降低人工成本。目前,全區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覆蓋率達95.07%,人工成本畝均降低約200元。

(二)創新“多元開發”模式,壯大新型集體經濟。針對村集體有資源無資金、想發展無項目的問題,按照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化邏輯,探索國企先行、多元參與的開發利用模式,培育壯大新型集體經濟。

一是國企擔當聚資本。探索“國企+村集體+社會企業”模式,引導區屬國企主動擔當,以市場化方式參與農村宅基地有償騰退,先期投資完善騰退區域環境整治提升、基礎配套建設,降低社會企業入駐開發成本,提高鄉村吸引聚集資本的能力和資本下鄉的信心。比如,區國有公司收儲東林村23畝宅基地,先期完善騰退區域基礎配套,連片打造500畝鄉村觀景新空間,引進途遠民宿等項目入駐,導入精品民宿、康養等新業態。

二是村社聯動強集體。著眼增強村集體經濟持續“造血”能力,探索實施單村經營、多村聯合經營模式,通過股份合作、抱團發展、以強帶弱等發展方式,持續培育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比如,石羊村採取農民眾籌、靈活入股方式,成立謙泰羊農旅有限公司,建成金海棠濕地公園,村集體資產實現從負債28萬元到超300萬元的轉變。

三是合作共贏促增收。以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為原則,通過“勞動務工+股份分紅”“雙向入股分紅”“租金保底+收益分紅”等多種利益分配合作方式,壯大新型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就業增收、離土不離鄉,構建形成多方共贏的利益共同體。比如,戰旗村望叢釜項目創新“宅基地基本租金+營業額分紅3%”分配方式,20余名村民人均就業增收4.2萬元/年﹔子雲村探索“定額+溢價分紅”分配方式,與區屬國有公司合作,建成子雲溫泉酒店、臻裡水碾房等項目5個,帶動13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促進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1500余萬元,平均每戶村民增收約1.1萬元。

(三)創新“產業融合”路徑,豐富鄉村多元業態。針對鄉村產業發展空間不足、產業單一等問題,堅持“騰空間、引主體、促融合”並舉,探索農工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新模式,走出鄉村隻發展農業、旅游的“死胡同”,帶動農民就近就業增收、離土不離鄉。

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拓空間。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探索出台推動農民逐步適度集中居住等“1+10”系列配套文件、集建入市配套制度24個,創新以宅換房、以宅養老等模式,統籌就地入市、易地調整入市等方式,為鄉村產業發展拓展了新空間。目前,全區共引導1.7萬戶村民自願有償退出宅基地7932畝,實現就地入市2546畝。比如,堅持總量控制、流量調節、適度留白,通過宅基地指標易地調整入市制度,將飲用水源保護區內騰退復墾的643畝宅基地指標,調整到川菜產業城發展食品飲料產業。

二是“三園融合”延鏈條。創新校地企合作模式,探索“高校院所+龍頭企業+特色村”融合機制,推動區內高校、產業園區功能向鄉村拓展外溢,引導高校院所、龍頭企業到鄉村布局科創空間、實訓基地、產品展示體驗中心等,培育發展研發設計、總部辦公、適農工業、加工園區等多元富民產業,促進大學校園、產業園、田園“三園”融合互動,推動農業接“二”連“三”,開發農業科普、休閑、觀光、生態等多種功能,不斷延伸鄉村產業鏈。目前,累計引進中航植物工廠等農商文旅體融合項目36個,建成深圳步科、袁隆平種業硅谷等林盤科創空間和金田育苗等4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三是“科創下鄉”提價值。堅持科技賦能鄉村,聚焦精品蔬菜、高端種業、食品加工等特色農業,與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等科研院所聯合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研發攻關,累計攻克生菜智能化生產、韭黃集栽等技術難題61項,研發新品種1000余個,建立郫縣豆瓣等生產技術規范和制作工藝、產品質量標准體系,標准化生產覆蓋率超過95%﹔堅持創意賦能鄉村,引進國際知名設計機構,對蜀繡、林盤、農耕等獨特資源進行立體化設計、藝術化改造,建成川菜小鎮、鄉村十八坊等一批文化體驗街區,借勢成都大運會、世界科幻大會,開發豆瓣俠玩偶、蓉寶蜀錦等文創產品,推動鄉村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比如,成立蜀繡學院,開發蜀繡文創產品300余個,作為禮品贈送外賓,蜀繡年產值突破3億元。

三、改革成效

(一)推動了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獲評全國第四批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是全市唯一入選2022年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名單的區縣。新建漢姜糧油等5個萬畝集中連片示范區,建成德源大蒜等3個省市星級現代農業園區,良種覆蓋率97%。全年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0萬畝,糧食產量4.9萬噸﹔全區蔬菜種植面積超過24萬畝,年產蔬菜70萬噸。

(二)壯大了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獲評四川省合並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試點先進區,培育了2個億元村、1個全省合並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試點先進村,全區農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0萬元的村佔比達50%,總收入超5.8億元,新增農村市場主體2.8萬個,70%的村民就近就業。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余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57:1,優於全國、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三)豐富了鄉村產業多元業態。獲批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園區、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三道堰鎮入選全國特色小鎮,川菜特色小鎮、菁蓉特色小鎮入選四川省特色小鎮,打造戰旗“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青杠樹“中國十大最美鄉村”、青岡雕塑村等24個省市鄉村振興示范村(社區),創建戰旗村等4個AAAA級景區,唐昌布鞋入選國家非遺名錄,安靖蜀繡文化創意公園被列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全區年接待游客約65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20億元。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