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開幕式昨日在故宮文華殿舉行
巴基斯坦文物走進故宮博物院

3月15日,“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開幕式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舉行。展覽選取了來自巴基斯坦和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共203件(套),其中巴方文物173件(套),除早期佛菩薩造像、佛傳故事、佛本生故事、佛塔建筑構件等犍陀羅石雕藝術之外,還有金銀器物和首飾。
本次展覽由故宮博物院和巴基斯坦國家遺產與文化署考古與博物館局共同主辦,是截至目前在中國境內舉辦的最大規模的犍陀羅藝術展。展覽自2019年開始籌備,項目於2022年2月6日和11月2日兩次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聯合聲明》,得到了兩國領導人的歡迎。展覽旨在促進中巴兩國的相互理解,尤其是使中國民眾了解犍陀羅文化的深厚內涵與重要意義。
展覽選取了來自巴基斯坦和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共203件(套),其中巴方文物173件(套),分別來自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塔克西拉博物館、白沙瓦博物館、伊斯蘭堡博物館、迪爾博物館、斯瓦特博物館和洪德博物館共7家博物館。這些文物多為考古發掘出土,時代自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0世紀不等。除了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早期佛菩薩造像、佛傳故事、佛本生故事、佛塔建筑構件等犍陀羅石雕藝術之外,還有金銀器物和首飾,充分展示了犍陀羅藝術的風格多樣性及其藝術魅力,以及多元文化交融的歷史原貌。
故宮博物院文物30件(套),大多從古代犍陀羅地區通過高原絲綢之路上斯瓦特、克什米爾等藝術中心進入中國西藏西部。這些文物對古格王國的金銅造像風格與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展現出中國與巴基斯坦文化藝術交流的悠久歷史。
據了解,古代犍陀羅的考古遺址主要分布在今天興都庫什山和喀喇昆侖山的南端,這裡是絲綢之路連接南亞次大陸的重要樞紐,地中海文明、伊朗文明、中亞草原文明和印度文明的交匯之地,多元文化在此激烈碰撞后鍛造出豐富多彩的文明。
展覽以“芳香國:多元文化下犍陀羅文明的誕生”“犍陀羅藝術的輝煌”和“犍陀羅藝術的余輝”三個單元,從古代犍陀羅文明發展的角度,為觀眾展示犍陀羅文化的藝術魅力及其影響。
據悉,“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展期至2023年6月15日,展覽地點為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廳。本展覽憑故宮門票免費參觀。觀眾可通過“故宮博物院”微信小程序實名預約。
重點展品
酒神金盤
伊斯蘭堡博物館
金盤浮雕有四頭翼獅與四蕨類葉片,中央頭像呈希臘貴族面相,發眉骨隆起,雙眼圓睜,絡腮胡子濃密,長發垂肩。依據發上所飾葡萄葉,一般認為其為古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他是宙斯之子,護佑著希臘的農業與戲劇文化。狄俄尼索斯推動了古代社會的文明,確立了相關法則,並傳授葡萄種植和釀酒技術。
舍衛城神變
白沙瓦博物館
這件浮雕作品構圖相對簡單,佛陀居中坐於芒果樹下,著袒右肩式袈裟,結轉法輪印,全跏趺坐於一朵盛開的碩大蓮花上。佛陀兩側站立二菩薩,右側為彌勒菩薩,左側為觀音菩薩。背后左右亦站立二人,應是梵天和帝釋天。
貼金箔塔形舍利容器
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
這件塔形容器出土於卡拉旺寺院A1號塔,佛塔旁邊還發現了一塊刻有佉盧文的銅揲,現藏於新德裡的印度國家博物館。塔形舍利盒由三層截面圓形塔基和二層圓柱形塔身及半球形覆缽構成,方龕表面刻欄楯,輪蓋三重,整體造型尚可,表面鍍金。(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