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都青白江:

82歲退休老黨員 一直不忘為民族教育“添磚加瓦”

2023年03月14日11:11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近日,一位老人走進成都市青白江區的一家打印店。他拿出U盤對店員說:“我這裡面有3個文件,請幫我打印出來裝訂成冊,各印15本。”

“打印數量有點多,老人家,您是老師吧,我看這些文件都與教育相關的。”打印間隙,店員好奇地問。

“我不是老師,只是一個關心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老人罷了。”他笑著回應。

老人名叫吳立壽,今年82歲,是成都市青白江區發改局的一名退休黨員。從西南民族學院預科中師班畢業后,他聽從黨和祖國的召喚,前往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牛角灣鄉民族小學任教。后因工作調動,他來到了成都市青白江區。2002年1月退休后,他一直不忘為民族教育“添磚加瓦”。

年輕時支教

為民族教育奉獻滿腔熱血

“那個時候條件艱苦,全校隻有6名教師,要教5個班、120多名學生。”老人回憶起當年仍記憶猶新。 

吳立壽與當地老師交流。受訪者供圖

吳立壽與當地老師交流。受訪者供圖

吳立壽作為老師上的第一節課,並不順利。盡管上課之前作了充分准備,但課堂上,他發現這些彝族孩子幾乎聽不懂他講話。

“當時用的是全國統編教材,不切合民族地區的實際,教材與學生嚴重脫節。”吳立壽說,當時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經常缺課,他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不讀書哪裡有出路嘛!”

那時的學生家裡都非常貧困,吳立壽便自己掏錢為困難學生買本子、書筆、衣物等用品﹔學校也組織學生上山挖藥材、伐木,搞勤工儉學,將勞動收入用來給學生買書本文具。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吳立壽認真研讀教材,對教案加以創新,增加漢語會話教學,努力提高孩子們的漢語交際能力。

1966年畢業升學考試,幾個學生成績名列前茅,考入當地布拖中學。吳立壽覺得努力有了意義,也由此萌發了為民族教育不斷探索的志向。

隨后,吳立壽又先后到其他村小、鄉小、中學、文教局進修校、教研室工作。幾年后,他開始嘗試編寫漢語文鄉土會話與掃盲識字教材。他自費訂閱了《語言教學與研究》《民族教育研究》等雜志,先后向州、省、中央寫過改革漢語文教材與教學等的建議。在交際河中學期間,吳立壽擔任首屆兩年制高中班的數學和四川版英語教學。1978年高考中,5名學生考上大專,6名學生升中專。

1984年,因工作調動,吳立壽告別涼山布拖來到成都青白江區。

吳立壽在家看報紙。

吳立壽在家看報紙。受訪者供圖

退休后堅持

為民族教育繼續“添磚加瓦”

2002年1月,吳立壽退休了。退休后的他,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關注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他以“民族教育參與者”的身份堅持學習,訂閱《世界漢語教學》《中國民族教育》《教育文摘周報》《四川民族教育報》等報刊學習,運用各種渠道選購、尋找民族教育教學需要的書刊資料。

2003年3月初,吳立壽從教育部網站獲悉,當月下旬要在海口召開“全國民族教育工作研討會”,他立即打電話到民族教育司辦公室,表達了希望以志願者身份參會的願望。辦公室主任沙瑪加甲也相當支持,並當場表示:“請省教廳或省民委出會務費。”“不,費用我自己出!”得到批准后,吳立壽立即自費定機票前往海口參會。一個四川代表團裡,唯獨他不是民族教育與民委系統的人,而且還是退休人士,會議結束后又獨自返回。

兒子不理解,打趣說:“人家退休后是到處去旅游,你倒好,自費去開會!”

吳立壽認真地說:“關心民族教育發展,是你爸一輩子的心願,以前工作時,我沒有時間和精力,現在退休了,才好專心地做這件事情。你就當我去旅游吧。”聽了父親的話,兒子懂了父親的執著,不再反對了。

就這樣直到2019年,17年時間裡,吳立壽參加省、市交流會,到涼山州一些學校聽課訪談,到其他城市了解支教涼山州的情況,到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辦公室匯報自己參與民族教育的情況及打算,多次去四川省教育廳民族教育處、民委社會事業處、省教科所(院)了解民族教育發展情況……一刻都閑不下來。

2016年10月,吳立壽受聘致公黨四川省委參加布拖縣教育幫扶。通過學習、交流、走訪、調研,吳立壽寫出了很多有關民族教育教學改革建議的文稿、方案。

受疫情的影響,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這3年間,吳老雖然減少了外出的次數,但他堅持在家整理走訪筆記,收聽收看有關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消息,還撰寫出《民族教育可持續發展文稿集選(二)》《控輟保學與漢文脫盲》《數學教研文集》等文案。他將這些調研成果打印成冊,贈送給民族地區相關單位,為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出一點力。

吳老說:“雷鋒精神是我一輩子的必修課,趁我現在身體還行,思維還清醒,我想為少數民族教育發展再多出一點力。”(鄒世進)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