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眷戀家鄉情 投身鄉村振興事

訪自貢榮縣第十九屆人大代表李月付

2023年02月07日15:58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李月付一行正在研討“桫欏灣鄉村公園”規劃。蔣兵供圖
李月付一行正在研討“桫欏灣鄉村公園”規劃。蔣兵供圖

因為家庭貧窮,24年前16歲的他,背井離鄉隻身踏上北漂的列車來到北京當上了烤鴨學徒﹔18歲,他追逐夢想走進建設北京大都市的建筑工地做小工﹔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他來到都江堰成為2所學校災后重建的建設者﹔2015年開始,積累了建筑經驗的他,從此拉起一支300人的建筑隊伍在成都南征北戰,到2022年隊伍擴大到500余人,年生產總值約8000萬元。

就是這樣一位農民,就是這樣一個山裡娃,靠勤勞在追逐夢想的曲折道路上,沒有忘記家鄉發展,10年前開始就投身家鄉的種植產業,10年前就投身家鄉的公益事業。汗水淌滿創業路,情懷洒滿家鄉地。如今,他正在為家鄉鄉村振興產業園建設獻計獻策做實事。

他,便是自貢榮縣第十九屆人大代表李月付。

山裡娃的北漂路

40年前,李月付出生在榮縣最邊遠的原金花鄉大坪村2組,父母生下他兄妹4人,李月付排行老四。8歲時父親病故,母親拉扯四兄妹艱難度日。

因為家裡窮,李月付14歲初中畢業就輟學了。不甘貧困一生的他,在家務農2年后就找親戚借來路費,隻身踏上了遠去北京打工的列車,離別母親告別家鄉那天,他去父親墓前滿含淚水發誓:“我要創業,我一定能爭氣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我還要回到家鄉修新房。”

憑著那份要強勁兒和吃苦勁兒,來到北京后他先找了一份學做烤鴨的活路,兩年時間他學會了全部“功夫”,得到了老板的肯定。但李月付卻不想天天圍在烤鴨旁過日子,最后他選擇走進了最艱苦的建筑工地。

12月的北京,寒風刺骨,但走進工地的李月付卻在搬運建筑材料的崗位干得熱火朝天。在北京建筑工地5年的務工日子裡,他學會了攪拌混凝土、扎鋼筋、做外架、砌磚等活,伴隨一棟棟高樓的拔地而起,他學會了建筑工地90%的勞動技能,在磨煉中成長,他從普通的小工,干到了小組長、帶班頭、現場管理。

在北京務工的7年多時間裡,他為了省下路費積攢資金,沒有回家一次,他把對親人的牽挂,化作了打拼的力量。他在京城務工7年多的時間裡,增長了見識,豐富了人生閱歷。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他懷揣抗震救災之心,“搬家”來到災區都江堰,參與建設了聚源中學、土橋小學兩所學校。書聲琅琅的校園裡,留下了他建設的汗水。

汗洒成都創業路

背井離鄉的北漂,是李月付創業的鋪墊﹔投身都江堰災后重建,是“誘發”李月付創業的激素。都江堰兩所學校災后重建后,李月付便下定決心立身成都開啟艱難的創業路。

“2010年春節后,想去攬點人工活,一周下來跑了10多個工地,總算找到了一個建筑面積不足1000平米的住房建筑工地,並從老家找了七八個泥水匠承包了砌磚的活路,最后付了工人工資,自己卻虧了本。可以說第一個工程以虧本畫句號。”李月付回憶說。

本以為有了第一次虧本的教訓,第二個來之不易的工地會有利潤,但還是因為管理不到位來了個第二虧。

不服輸的李月付,不斷總結前兩個工地虧本的教訓后,開啟了第三個商住樓工地的外架、砌磚兩項工程承包,通過精心管理,工程終於有了滿意的效益。

他說,創業時,和工人睡工棚、吃盒飯,風餐露宿啥都經歷過,但沒有哪一樣苦能難倒自己。

逐漸,李月付帶領的施工隊伍,從2010年初的幾個,逐漸增加到幾十個、一百多個、三百多個,直到今天的五百多個。他說,今天的建筑隊伍,已經獨立承包房屋建筑、地鐵工程、道路施工等,2022年產值8000多萬元。

情注家鄉振興事

鏡頭裡,李月付與東佳鎮黨委書記朱文彬等一行,正翻開一本350多頁的“桫欏灣鄉村公園”規劃書,就園區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內容實地研討著,他們所站位置背靠明鏡一般的桫欏湖,左靠一條還散發泥土芳香的環湖毛坯路,右臨一條蜿蜒平坦的瀝青路。

“我建議,環湖道路周邊,在確保糧食播種的前提下,利用整治后的撂荒地實施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套種套栽,與原有近2000畝獼猴桃、黃桃、梨園打造成特色產業園。”李月付手指遠方說。

鎮黨委書記朱文彬手中這本“桫欏灣鄉村公園”規劃書,就是縣人大代表李月付去年初向鎮人大、鎮政府提出建議后,由新成立的“自貢市桫欏灣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籌資特邀成都一家規劃設計機構設計的。

朱文彬介紹,“自貢市桫欏灣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有兩大股東,一個是李月付籌資組建的“自貢市弘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佔份額的49%,另一個就是村集體佔份額的51%,由兩大股東共同推動核心園區5800多畝的產業發展,在增加集體經濟收益的同時,帶動群眾走向致富路。

“桫欏灣鄉村公園”自去年實施以來,已經建成桫欏湖長6.6公裡寬5.5米的瀝青環湖路﹔新開挖出6.5公裡的環湖毛坯路﹔在鎮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已經爭取了近1000萬元的鄉村振興項目資金、美麗鄉村項目資金、以工代賑等資金,2023年力爭實施6.5公裡毛坯路硬化,力爭實施一批水利設施,力爭成片打造以水果為主的特色產業園﹔啟動1200多平方米的民宿建設……遠方層林盡染,近處鳥語花香,3年后建成日接待觀光體驗游客1.5萬人,便是打造“桫欏灣鄉村公園”的初心。“這些鄉村振興項目的實施,凝聚著人大代表李月付的心血。”鎮黨委書記朱文彬說。

如今,李月付正利用人工培育的桫欏樹,開發桫欏酒、桫欏茶。

“園區規劃我是建言者,項目落地實施我是實干者,我是這裡的人,這裡有我的家鄉情,我要為家鄉的鄉村振興干實事。”李月付說。

李月付的家鄉情節,10多年前就已發芽在建筑工地。在他帶領的500多名建筑隊伍中,家鄉人就有150多名。本組的村民虞鳳權夫妻倆,2022年就在李月付成都的建筑工地獲得勞務費20余萬元﹔一組的薛世炎跟隨李月付打拼10多年,如今拿年薪15萬元。“這幾年,帶著150多名家鄉人每年打拼獲取1200多萬元的勞務費,算是回報家鄉父老鄉親養育情。”李月付這樣認為。

李月付報效的家鄉情節,10年前也生長在家鄉的這片熱土上。他回鄉將外出打工村民的80多畝撂荒地種上生姜,他流轉外出務工村民300多畝撂荒地栽植獼猴桃,4年前又流轉外出務工村民140多畝撂荒地整理后種上黃桃,通過多年的探索人工培育桫欏樹苗近3萬株。在李月付的示范下,不僅帶動周邊10多戶村民一起發展獼猴桃和黃桃約200多畝,還將老齡村民吸收到果園務工,每年支付勞務費20多萬元。

感恩家鄉的情節,李月付懷揣在心中踐行在行動上:他向本鎮20名品學兼優的學生發放獎學金2萬元﹔他向20名退役軍人、疫情防控一線醫生發放共計2萬元的慰問品﹔他向10名90歲以上老人春節送上慰問品﹔他向桫欏湖無償投放12萬多元的魚苗淨化水質……(蔣兵)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