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從一次“串門”看“雙城記”提質增效

2022年12月31日07:57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一次“串門”看“雙城記”提質增效

  西部(成都)科學城

  昨日,2022年最后一個工作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在成都召開。

  考察行程緊鑼密鼓,天府新區規劃廳、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學城園區、天府興隆湖實驗室等點位,為重慶市黨政代表團一行全景呈現新區規劃建設、科學技術創新、生物產業建圈強鏈等情況﹔會議議程務實高效,“共建世界級機場群”等3個重點謀劃載體項目視頻連線,重慶、成都2個國家物流樞紐現場揭牌,川渝共建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向深向實。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串門”。自2020年以來,川渝兩省市黨政領導每半年“碰頭”一次。高位推動的制度性安排,隻為更好將國家賦予的“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之歷史使命,扛在肩頭踐行腳下。

  全面提速

  國家戰略整體成勢

  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提出“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各界關注的目光由此投向中國的西部,深處內陸腹地的成渝地區,會怎麼做?

  規劃是行動的第一步。同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國家戰略落地落實成為具體部署。之后,國務院批復《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國家有關部委相繼批復或印發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多層次軌道交通、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都都市圈、重慶都市圈等10個規劃(方案),形成“1+N”規劃體系。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一幅宏大藍圖徐徐展開。

  行動是踐行使命的最優表達。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川渝兩省市創新溝通交流方式,建立黨政聯席會議和常務副省市長協調會議機制,堅持高位推動的制度性安排成為協同常態之一。2020年以來,雙方召開黨政聯席會議6次、常務副省市長協調會議6次、聯合辦公室主任調度會議18次,研究部署兩省市合作推動雙城經濟圈的重大事項、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每一次“串門”都是高水平區域協調發展的創新思維碰撞,每一次“碰頭”都有實實在在的“雙圈”推進進展。

  在昨日的聯席會議舉行前,幾條視頻連線接入會場。“共建世界級機場群”板塊,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口岸、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B航站樓及第四跑道工程2個現場清晰展現。“共建對外開放大通道”板塊,成達萬高鐵南充燕山寨隧道、渝昆高鐵重慶中梁山隧道2個在建鐵路工程施工現場實時呈現。“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川渝總運量突破60萬標箱發車儀式”板塊,成都國際鐵路港、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團結中心站)2個待發車現場向主會場報告並發車。

  3年以來,更多涉及具體共建領域的對接洽談會也在不斷舉辦。就在今年7月4日,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口岸物流體系對接洽談會,在重慶市渝中區召開。會場上,《國際物流樞紐建設戰略合作協議》順利簽訂,四川天府新區、重慶市巴南區牽手結對。

  協同發展

  雙核聯動相向而行

  合作,是發展的硬道理。細數3年川渝兩省市、成渝兩地雙核聯動聯建的諸多事項,一個業已形成的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樣板可圈可點。“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寫進黨的二十大報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從“在西部形成”到“帶動全國”,到新增“新的動力源”表述,成渝“雙圈”戰略地位不斷提升,具體建設持續提檔。

  今年2月,中國全面啟動“東數西算”工程,成渝樞紐獨樹一幟。這是唯一一個既擁有東部樞紐功能,也承接長三角樞紐數據的后台加工等業務的樞紐,承擔起“東數”“西算”的雙重任務。視線移至天府新區興隆湖東南角,國家超算成都中心藍色立方體的建筑形制未來感十足。它的澎湃算力排進全球前十,最高運算速度達10億億次/秒。再有,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托管與災備節點)項目已落戶成都,川渝兩省市在建數據中心機架超36萬個。

  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學城園區一期入駐總人數已超3000人,這一中科院成都分院12月28日年度總結大會上發布的數據,彰顯了一個令人振奮的事實:園區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人才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走進成都群賢南街100號,群賢街群賢會聚,在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學城園區附近,既有清華、北大、北航等知名高校“朋友圈”,也有獨角獸島及一大批明星科技企業,創新“乘數”效應盡顯。

  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加快建設,川渝兩省市10個綜合保稅區封關運營,重慶兩路寸灘綜合保稅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進出口總值連續4年居全國第一。而將統計范圍擴大,得出的數據更為喜人。以成都為例,今年前11個月,成都貨物貿易出口總值7681.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8%,佔四川進出口總值的83.3%。其中,出口4586.9億元,增長6%﹔進口3094.7億元,增長0.7%。

  交通方面,《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明確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並列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的“四極”,《“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明確將重慶、成都定位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截至目前,川渝間建成及在建的高速公路通道已達20條,規劃川渝省際通道總數達118條,其中36條為新增線路,佔比超過30%。重慶、成都1小時“交通圈”初步形成。

  共建共享

  民生實事穩步推進

  與重大項目、重大平台進展並行,民生實事穩步推進。中建二局西南公司員工張洋波,今年因工作需要從重慶調往成都。幾乎每個周日下午,他都會從重慶北站搭乘高鐵抵達成都。從成都坐高鐵回重慶換乘軌道交通時,他隻需要掏出手機打開成都“天府通”掃碼即可。

  類似張洋波體驗到的便利小細節,積沙成塔疊加成為“雙城”似“同城”的幸福生活。39項便捷生活行動任務,311項高頻政務服務,實現成渝異地通辦。在今天,重慶中心城區與成都平原經濟區實現公共交通“一卡通”,成渝高鐵日開行列車80至120對,跨省(市)城際公交累計服務127萬人次。實現跨省級行政區域固定電話通信資費一體化,川渝電子健康卡互聯互通,養老保險關系轉移“零跑路”或就近“一次辦”。

  指導醫療機構規范開展互認,兩地衛健部門專門成立了川渝檢驗檢查結果互認質量控制專家組。催生又一個公共醫療衛生領域的便捷場景:准備在重慶市墊江縣婦幼保健院分娩的章女士,此前在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做了血常規、乙肝標志物等產前檢查,檢查結果即便跨越省市,也能直接為醫院所用,免去重復檢查的繁瑣。3年來,川渝持續推動疾病防控、衛生健康一體化建設,兩地優質醫療資源加快共建國家醫學中心——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聯合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獲批國家兒童區域(西南)醫療中心。中醫藥科技協作創新不斷深化,兩地聯合組建含眼科、神經外科、疼痛科等在內的80余個專科聯盟,建立205個遠程醫療協作網。

  在教育協同發展行動計劃中,兩地穩步推進西部職教基地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職教集團6個、教育聯盟4個,組建多類型技工教育聯盟和技師學院集團5個,推進22所高校65個優勢特色學科結對共建“雙一流”學科。

  現場聲音

  加強協作共建

  讓群眾獲得感更實在

  12月30日上午,重慶市黨政代表團前往天府新區規劃廳、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學城園區天府興隆湖實驗室、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成都威斯克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考察了解天府新區規劃建設、科研技術創新、生物產業建圈強鏈、醫藥產業發展等情況。

  “規劃突出了成都公園城市的特點,充分考慮了生態價值。”從天府新區規劃廳出來后,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扈萬泰告訴記者,將深入領會、貫徹落實剛剛召開的重慶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和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要求,進一步加強與四川省自然資源廳、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的協作共建,深化成渝地區國土空間規劃和自然資源改革,加快培育成渝兩個超大城市中間區域大城市集群,提速打造軌道上的經濟圈,大力推動現代化交通體系和物流體系建設,加快打造成渝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讓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在現場了解西部(成都)科學城規劃建設及實驗室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等情況后,重慶市科學技術局黨委書記、局長明炬表示,兩地從人員交流、共同實施科研項目,到科技資源、信息共享共用,再到聯合建設研究基地,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示范區等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合作。在他看來,兩地科技合作機制越來越緊密,合作內容也越來越深入。

  “天府國際生物城堅持以產興城、以城聚產,已構建起功能復合、職住平衡、服務完善、宜業宜居的生態之城﹔興隆湖則是成都‘公園城市’理念的最新實踐。”考察完最后一個點位后,重慶市巴南區委書記何友生意猶未盡。

  自2020年溫江、巴南雙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后,成都醫學城與重慶國際生物城在業務交流、企業合作、平台互鑒、信息共享等方面展開多項深度合作,共同發布川渝生物醫藥產業建圈強鏈科技創新“需求—供給”80項。

  截至目前,溫江與巴南每年共同參加舉辦重慶國際生命科學高峰湖人才峰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前途匯等活動,提升雙方產業園區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促進了雙方企業的合作交流。

  學者觀點

  在“聯”字上下功夫 努力唱好“雙城記”

  劉軍偉 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高級經濟師

  在新階段,成都應重點在“聯”字上下功夫,合力把“雙城記”唱得更精彩,共同提升城市功能能級。

  一是發揮樞紐通道優勢,以“聯”內外提效率為重點,加快提升航空、鐵路等戰略大通道集散輻射能力,著力建強成渝雙城交通發展主軸,提升成渝鏈接全球、輻射區域的能力,共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二是發揮產業集群優勢,以“聯”鏈條建強圈為核心,以汽車、電子信息、軌道交通、通用航空和生物醫藥產業為重點,優化提升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構建核心競爭力強、國際影響力大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三是發揮科技資源密集布局優勢,以“聯”資源促創新為關鍵,以西部科學城、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為主陣地,加快形成“基礎科研—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產業發展”的全鏈條協同創新體系,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四是發揮金融市場優勢,以“聯”市場激活力為重心,構建現代化金融體系和新興金融生態體系,合力推進金融一體化和對外開放,加快共建支持全球資本配置的區域復合功能型金融中心和內陸金融開放高地。

  五是發揮成渝人文相通優勢,以“聯”服務促共享為基礎,攜手推動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優質發展、便利共享,共同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蔡宇 陳秋妤 攝影 熊一凡 李冬 魏麟瀟 胡大田

(責編:彭茜、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