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新聞資訊

神奇小樓裡的“空中菜園”

劉海天
2022年11月30日09:30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傳說中,巴比倫有個空中花園,是一個千古聞名的世界奇觀。現實裡,成都市有個“空中菜園”,引來了無數的好奇和贊嘆。

在成都市雙流區彭鎮新安社區內,有一座小樓與眾不同。它的外立面不是光溜溜的水泥牆,而是一個種滿了各種蔬菜的立體菜園。樓頂是一片平整的菜地,草木蔥蘢郁郁青青﹔四壁是很多層疊的菜箱,枝繁葉茂水水靈靈﹔樓底是幾個圓形的魚池,錦鱗游泳干干淨淨﹔樓前是芳菲的草地,鮮花盛開燦燦爛爛。

蔬菜長在樓層中。科道公司供圖

從遠處望去,這樓好像是一棵大樹,身體充盈著生命的青綠色。走到近處看,才發現它是一個神奇的生態系統:佔地少卻造“地”多,住樓房卻有菜園,居城市卻入“氧吧”,生活美卻無垃圾……空中菜園可以種菜,可以種花,可以種水果,還可以種藥材。種菜美了口腹,種花美了心情,種水果美了腸胃,種藥材美了人生,人們感嘆:原來生活真的可以更美的。

從源頭入手,解決生活中可能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避免食品安全問題,就從種子、土壤、肥料開始尋求干淨﹔減少健康安全問題,就從空氣、食品、精神開始尋求優質﹔求解耕地安全問題,就從改造、升級、換代開始尋求創新﹔探索能源安全問題,就從回收、利用、循環開始尋求突破……這些思路整合在一起,就有了科道公司構建的“智慧碳中和生態價值系統”。如今,這個系統已經發展到了4.0版。

新安社區,這座詩情畫意的樣板樓,由四川科道公司於2019年開始籌建,於2021年底建成。全樓佔地面積約370平方米,總高6層、地下1層。樓頂空間被改造成了458平方米的可供種植的土地,土地資源和空間的利用在這裡達到了極致。地上的6層樓中,每層可以住2戶居民。居民室外是一個走廊步道,沿步道設置了很多可以種菜的專利箱。每戶居民房屋建筑面積為106平方米,室外卻配有150平方米的專屬有機果蔬園,室外比室內面積還大。

生機盎然的神奇小樓。科道公司供圖

步道兩側種植的各種時令果蔬,隨手可摘、舉手可得,提供著居民家裡一年四季源源不絕的食材。菜園中,配有補光和滴灌等智能農業生產管護系統,讓空中的蔬菜可以在樓層之間茁壯成長。樓上種植的上百種優質蔬果,除了滿足居民一日三餐、全年四季的食物需求外,還可以贈送親朋好友,或者與鄰裡之間進行交換。

沒有無源之水,沒有無土之花,這些優質的瓜果是怎麼種出來的呢?原來,樓裡藏著一個創新發明的成果。

通過改造傳統的樓房下水管道,這裡實現了有機廢水和無機廢水的分流、處理和利用。樣板樓以立體多層的方式和循環農業的模式,在每戶居民外牆上和樓頂進行有機果蔬的生產。“智慧碳中和生態價值系統”將樓棟居民生活產生的大小便、廚余垃圾等有機廢棄物,就地進行處理並轉化為資源加以利用。除了為這座空中菜園提供優質的有機肥和灌溉用水,還能為樓中的居民提供生活燃氣,解決做飯和燒水所需要的能源問題。

樣板樓採用“智慧碳中和生態價值系統”,將生活污染就地消納和資源化利用,對外界環境實現了零排放、零污染。這樣的操作,實現了垃圾的變廢為寶,實現了能源的循環利用,在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降低了環境治理保護的成本。

樣板樓的負一層內,採用魚菜共生系統養殖魚類和種植蔬菜。魚菜共生系統通過生態設計,將水產養殖與農業種植及生態建筑有機結合,水產養殖產生的有機物處理后用於果蔬種植,經過植物淨化后的水用於水產養殖。這樣,就實現了整棟建筑中養殖與種植兩種生產方式的生態循環。魚菜共生系統由四個模塊組成,即高密度養殖模塊、水處理模塊、有機營養液制備模塊、種植模塊。

推門見菜地。科道公司供圖

高密度養殖模塊則由9個養殖桶組成。進水水流的沖擊作用在魚池中形成漩渦,將養殖尾水經排污口及管道輸送到水處理模塊﹔水處理模塊由固液分離機、生物濾池及增氧殺菌系統組成,養殖尾水到達水處理模塊后先通過固液分離機分離至有機營養液制備模塊處理,干淨的水經過生物濾池過濾后,再經增氧及臭氧殺菌之后回流到魚池。分離出的魚糞便經過有機營養液制備模塊的礦化分解,轉化為植物能夠吸收利用的礦質營養元素,進而實現從養殖到種植的生態循環。

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個並不起眼的地下室裡,養了虹鱒、鱘魚、雅魚等名貴優質魚類。這裡的秘密,還在於“智慧碳中和生態價值系統”。據介紹,整個養殖過程中投喂的自制有機飼料,原料都來源於這個系統。這種飼料在制作過程中不添加任何激素和抗生素,以確保整個生態系統的絕對安全。

科道公司負責人宋志遠介紹,這座樣板樓是“智慧碳中和生態價值系統”的綜合體現。該系統由生態建筑、有機農業、環境治理、綠化產業化價值4個子系統構成,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第一,為每戶居民創造了品種多、數量足的優質有機蔬菜、水果和魚肉,接近零成本地解決了每戶居民日常所需食物的安全、健康和品質問題,構建了全新的居民食物供給保障機制。

第二,將有機生活污染物就地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不但創造了價值巨大的有機肥和水氣能源,更從源頭上消除了污染。

第三,通過降污減碳、農業生產吸收、節能減碳以及消除居民生活碳足跡等途徑,在讓居民享有高品質生活的同時,以極低的成本實現了較高的碳中和。

清風滿袖,青色盈眸,這是一道靚麗的風景,更是一道嶄新的風景。這是對幸福生活的新探索,這是對發展模式的新追尋,這是一種未來可期的新生活。

(責編:章華維、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