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慢阻肺排四川單病種死因第二位,但知曉率很低

警惕這個“沉默的殺手”

2022年11月16日09:03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警惕這個“沉默的殺手”

今年11月16日是第21個“世界慢阻肺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是常見的高發呼吸系統疾病,致殘率高,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和肺功能下降,嚴重者會出現肺氣腫,引起肺動脈高壓和肺源性心臟病,最終因呼吸衰竭和心功能衰竭而死亡。根據《2021年四川省人群健康狀況及重點疾病報告》,慢阻肺排四川單病種死因順位第二位,但40歲及以上人群患者知曉率僅為1.76%。

  為何這個“沉默的殺手”知曉率如此低?如何實現“呼吸幸福”?近日,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了多名專家。

  現狀

  急性加重患者在減少,患病年齡段有變化

  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帥平介紹,四川氣候濕潤、環境潮濕,吸煙者及吸二手煙者多,均是導致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慢阻肺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增加的主要原因。

  多名醫生在門診中發現,近幾年,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變少了。“隨著吸入藥物及吸入裝置更新,更多人接受並認可吸入藥物對慢阻肺的治療作用,病情更重的D組患者(根據患者症狀和是否出現中重度的急性加重,慢阻肺患者分為A、B、C、D組)在減少,慢阻肺患者門診隨訪率近年有所提高。”簡陽市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徐翠容說。

  與此同時,慢阻肺患病年齡段正發生變化。以往,慢阻肺多為40歲到60歲的患者,如今患者普遍在60歲到90歲之間,近年也發現一些二三十歲的慢阻肺患者。“老年人和年輕人有所增加。”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練祥忠介紹。

  還有專家發現農村地區的慢阻肺老年女性患者在變少。“以前,農村地區多使用燒柴、燒蜂窩煤做飯取暖,如今,清潔能源的普及,或為農村地區老年女性患者減少的原因之一。”成都市第八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二病區主任劉瑞軍補充。

  困境

  肺功能檢查不普及,居民重視程度不夠

  慢阻肺的“凶險程度”不亞於高血壓、糖尿病,但“存在感”一直很低,這是為何?

  肺功能檢查不普及,是主要原因之一。“肺功能檢查項目是判斷慢阻肺的金標准,但暫未下沉到四川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也不在常規體檢項目中,可能會產生一些誤診、漏診。”練祥忠直言。

  醫院推廣肺功能檢查的積極性也不高。一名專家分析,“這種檢查不像心電圖檢查那麼快速,流程相對復雜。”

  主要原因之二,是居民對該病重視程度不夠。慢阻肺發病早期無明顯臨床症狀,病情發展慢,症狀多是咳嗽、咳痰、氣緊,造成“休息下就能緩解”的錯覺,或當成感冒、咽炎治療。“到后期重視時,往往就晚了。”劉瑞軍分析。

  重視程度不高,還體現在部分居民對發生慢阻肺的危險因素認知不足。長期吸煙者(包括吸二手煙)、處於空氣污染環境中或接觸職業粉塵和化學物質者,以及有慢性咳嗽、咳痰和喘息症狀的年長者、慢阻肺家族遺傳史的居民,均是慢阻肺的高發人群,醫生建議這些高發人群在每年體檢時,增加一項肺功能檢查。

  防治

  戒煙並減少被動吸煙,避免粉塵接觸

  練祥忠表示,目前對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病人,會採用解痙(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祛痰、抗感染、吸氧、使用呼吸機等治療方法﹔穩定期慢阻肺患者,根據病情評估採取相應治療措施。“重度慢阻肺患者或慢阻肺合並哮喘的病人,可選擇新三聯吸入制劑﹔輕度慢阻肺患者隻選擇單藥吸入制劑即可。”

  在慢阻肺患者治療和康復階段,徐翠容建議,要及時戒煙並正確規范使用吸入性藥物及祛痰藥物,堅持呼吸鍛煉。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煙霧、粉塵和刺激性氣體,避免過度勞累及受涼等。

  很多慢阻肺患者普遍存在營養不良的情況,要根據病人病情及飲食習慣給予高熱量、高蛋白、豐富維生素且易消化無刺激性的流質、半流質及軟食,少食多餐,少吃產氣食品,以免產氣影響膈肌運動。“實在沒食欲時,甚至可以喝點糖開水,保証攝入足夠的熱量。”劉瑞軍說。

  多名專家建議,預防慢阻肺,要戒煙並盡量減少被動吸煙,避免生物燃料、化學物質、粉塵接觸,定期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

  相關閱讀

  慢阻肺四大常見誤區

  誤區一 慢阻肺是一種老年疾病

  我國20歲及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為8.6%,年輕人也可能得慢阻肺。

  誤區二 慢阻肺就是哮喘

  慢阻肺和哮喘是兩個本質不同的疾病,可合並存在。慢阻肺發病年齡較晚,哮喘發病年齡較早。

  誤區三 慢阻肺不能治愈

  慢阻肺可防可治,通過吸入藥物治療可改善症狀,延緩肺功能下降,提高生活質量,減少急性加重。

  誤區四 年紀大了,活動后氣促很正常

  慢阻肺早期沒有症狀或隻有輕微的症狀(以咳嗽、疲乏為主),在體力勞動后出現,休息后可緩解。后期逐漸加重,直至動則氣促。當患者出現嚴重氣促去醫院就診時,可能已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魏馮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