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工匠精神”成就應急智慧

2022年11月04日09:26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工作中的許小林 (左)。何翰文攝

工作中的許小林(左)。何翰文攝

工匠精神是對創新、精益、敬業等職業品質的高度概括。在科技時代,“工匠”似乎離我們遠去,但“工匠精神”卻一直傳承至今。

在四川省瀘州市應急隊伍中就有著這樣一位當代“信息工匠”——他闖出新路,為應急管理裝上智慧大腦﹔他精益求精,為應急救援添了“千裡眼”和“順風耳”﹔他恪盡職守,甘當人民安全的“守夜人”。他,就是瀘州市應急局應急保障中心高級工程師許小林。

創新,融合智慧平台從0到1

“如果把應急管理比作是計算數學題,我的工作就是提升運算效率。在突發情況時,把有效信息上傳下達,提升應急救援效率。”談及自己的工作,許小林總是寥寥幾句帶過,但為提升應急管理這台“計算機”的運算速率,許小林和他的同事們在背后付出不少。

應急管理機構改革后,對信息化、現代化、智能化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時搭建應急管理綜合信息平台迫在眉睫。

作為科技與信息化科室的技術骨干,許小林義不容辭。雖說是相關專業出身,但剛接下這個任務時,許小林還是一籌莫展,要在應急管理這個專業領域進行技術探索創新,他一時找不到方向。

機構改革以來,應急部門承接了7個部門12項安全職責,和之前的職能相比有了很大變化,要為“新”部門搭建新平台,別說創新了,甚至連個參照的對象也沒有。整個團隊隻能在探索中前行,一點一滴積累經驗。

許小林和團隊從“大應急”的實際需求出發,在應急指揮系統搭建之初提出“融合”的理念。首先就是進行數據整合,將公安、住建、交通、氣象等數據納入應急管理綜合信息平台。看似簡單的數據整合工作,但實際推進起來並非易事。為了確保各部門單位的平台白天正常使用,數據遷移整合的工作隻能安排在夜裡進行。團隊3人吃在單位、睡在單位,熬過一個又一個通宵,在辦公室的窗台看過一個又一個日出,連續奮戰1個月,終於將20個部門34個業務系統2.9億條監測數據整合進一個平台,初步建立起可以覆蓋整個城市安全的信息化平台,實現從0到1的突破。

完成了數據整合工作,許小林和團隊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優化調整。利用這些海量數據,平台能夠實現對高危重點行業和森林區域等進行實時動態遠程監控,監督企業安全生產,預警自然災害,為科學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和自然災害提供有效保障。

“面對各種突發狀況和自然災害,信息化手段是最高效、科學的運用方法。”許小林說,如果能更早更准確地預警,人民群眾的安全就更多一分保障,“我們不能止步不前,而應不斷地發展創新。”

許小林(右)和同事在工作中。何翰文攝

精益,應急智慧從1到N

“融合”還只是許小林和同志們構想應急平台信息化建設的第一步,在實現了安全信息數據的整合后,他們又一道朝著新的高峰發起挑戰——通過一個平台,實現應急救援指揮聯動。

要知道,在自然災害發生之后,常常還面臨著斷電、斷路、斷網的極端情況,通訊難以保障,“三斷”斬斷了災區和指揮部的通路,指揮部指令不能及時到達,前線無異於信息孤島。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打通信息傳送的“最后一米”,並將前方各類應急指揮系統聯動回傳,成為許小林和團隊同事亟待攻克的難題。

這個目標驅使著他們不斷前行。一開始,許小林嘗試了“音視頻矩陣”這種傳統科技手段,實現了視頻信息回傳的暢通,但是無論如何調試,都無法進行不同應急指揮系統對話聯動,更別說實現“市-鎮”直接指揮對話的目標。

既然“音視頻矩陣”這種常規路線行不通,那就隻能另辟蹊徑。可路在何處?許小林和團隊走進學校、深入企業,虛心向專業力量請教學習,再根據應急管理工作實際需求,不斷地嘗試。

在失敗和重新開始的循環往復中,他們最終找到了實現聯動指揮需求方法。“這是個‘土辦法’,使用的技術不及音視頻矩陣‘正統’,但是重在實用。”他們將“智慧應急”平台作為樞紐,以無線MESH自組網多鏈路通道、衛星傳輸鏈路連接災害現場和后方指揮部,音視頻數據輸入輸出口橋接,在該平台進行轉碼,建立起一個虛擬的融合終端,用這種方式打通了“市-鎮”直接對話的渠道,解決了“三斷”情況下通訊瓶頸,破除不同應急指揮系統技術壁壘,實現了突發災難遠程調度指揮看得見、喊得應、調得動,為災害救援安上了“千裡眼”和“順風耳”。就是用這種“土辦法”搭建起的平台,成為了四川省內不可多得的獨創技術。

2021年瀘縣“9·16”地震發生后,通過這個平台,實現了5分鐘向煤礦、建筑行業等高危企業發出緊急停產撤人指令,調度第一批救援力量20分鐘奔赴震中。不僅前方派出的布控球、單兵圖傳、紅外熱成像無人機回傳視頻同后方指揮部聯動,市縣也形成上下聯動指揮,部門橫向聯動會商,指揮部看得到前線實時畫面,前線聽得到后方指揮聲音,救援快速有序地展開。借由一個平台完成遠程調度指揮,多方聯動協調,“智慧應急”平台實現從1到N的跨越。

2020年,瀘州經歷“8·19”長江洪峰,在應急指揮中心的許小林從十幾天前就一直在監控水情,通過瀘州市綜合應急指揮平台及時發布5輪共計10000余條預警信息,多輪電話調度受威脅區域,“點對點”調度提示洪峰過境鄉鎮和低窪地帶,隻為在洪峰到來之前將預警信息傳達到每一位受洪水威脅的群眾。這次的災情,讓許小林熬紅了眼,整個人就像繃緊弦的弓箭一樣,不敢鬆懈。

“我家兩個孩子的童年我都缺席不少。但我們的職責就是要做到災情在哪裡,應急指揮保障就在哪裡。”今夏連晴高溫,合江縣車輞鎮突發山火,災情發生時,許小林正和孩子在水上樂園享受難得的親子時光。得知消息后,他二話不說,馬上趕回單位,立刻進入戰斗狀態,這一值守又是幾天幾夜。

“不僅僅是我一個人,我們應急人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因為我們守的是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是‘城市的生命線’。”許小林是所有應急人的縮影,他們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都應急值守,用辛苦指數墊高安全指數,一次次“化險為夷”助群眾“安居樂業”,當好新時代的“應急人”。(朱虹 汪詩杰 朱索)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