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被傾心保護逾10載 唐家河的扭角羚過得怎樣?

2022年10月18日09:45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被傾心保護逾10載 唐家河的扭角羚過得怎樣?

  作為大熊貓的伴生物種之一,唐家河的扭角羚(四川羚牛)已經在此繁衍生息數百萬年,與大熊貓一樣,都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0年前,頻繁出現的扭角羚異常死亡現象引人關注,針對扭角羚的專項研究和保護隨即拉開帷幕。

  10年過去,唐家河的扭角羚過得怎樣?近日,記者帶著這個問題,走進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一小時內四次偶遇

  扭角羚種群數量穩定

  近日,記者在唐家河探尋扭角羚足跡,從白熊坪保護站到蔡家壩保護站不足1個小時的車程裡,4次偶遇扭角羚。

  在蔡家壩保護站附近,一隻成體扭角羚單獨出沒,站在路邊淡定啃食灌木上的鮮葉,黃色的毛發在夕陽下泛著金光。不遠處,兩隻成體與一隻幼體扭角羚同框出現,一起漫步在一片寬敞的草地上,似乎是“一家人”的晚餐時間。

  唐家河管理處處長諶利民告訴記者,如今唐家河的扭角羚“遇見率”堪稱全省最高,而成體和幼體都時常現身,提示其生存情況良好。

  視角回到10年前,出現在諶利民面前的扭角羚同樣不少,但除了活體還有死體,特別是一些幼體早早離世,這樣的異常現象引人關注。

  “從2010年底到2012年初,兩個冬天都出現了這個現象。”諶利民說,專家研判認為,人為盜獵、食物短缺的可能性較低,更有可能的是自然規律,“在那之前的幾年,種群數量增長明顯,而物種發展到了一定數量,可能會自動調節。”

  不管原因為何,專家們普遍認同一個觀點:我們對扭角羚的認識還不夠。2012年7月,四川省扭角羚唐家河野外保護研究中心挂牌成立,開啟針對扭角羚的專項研究。

  首先要解答最緊要的問題:唐家河的扭角羚到底有多少?有沒有達到飽和狀態?2012年12月至2014年10月的調查顯示,夏季棲息於唐家河高山草甸的扭角羚數量約1324隻。

  “我們還分析了冬季適宜棲息地中6種植被可提供的總能量值,估算環境容納量。”青藏高原研究院生態學團隊副研究員官天培告訴記者,推算結論是:控制在約1500隻,就能保証種群的生存安全。

  “目前估計在1300隻到1500隻之間,種群數量穩定。”諶利民說。

  每個季度一次監測

  保護與監測實現標准化常態化

  “這些是野豬拱過的痕跡。”9月13日,記者跟隨唐家河白果坪保護站工作人員一起走樣線開展監測,剛進入森林,就看到地上坑坑窪窪,土壤被翻新,像被犁過一樣。白果坪保護站副站長孫玉斌拍照,唐杰彪進行文字記錄,分工合作進行“巡線”記錄。

  這是唐家河的18號樣線——“背林溝”樣線。整個唐家河這樣的監測樣線有97條。“每季度定期巡線監測,遇到動物的實體或痕跡,都要記錄時間、經緯度、健康狀況、種群信息等。”科研監測科工作人員何芳介紹。

  這套標准化的監測操作流程,源於2015—2016年唐家河實施的扭角羚保護與監測標准化研究項目。

  2015—2016年,在扭角羚疫源疫病本底調查基礎上,唐家河繼續實施扭角羚保護與監測標准化研究項目。“建立一套高效的收集扭角羚種群的監測規程,有利於唐家河及同類型保護區對監測結果進行空間和時間的比較分析,有助於全省實行統一的扭角羚種群監測標准。”諶利民說。

  現在,唐家河安裝了300多台紅外相機,每季度開展固定樣線調查、重點區域定期巡查等工作,發現有患病或死亡動物即採樣送檢進行實驗室檢查。這套監測標准,也已經推廣到其他保護區和其他動物。

  森林附近開“天窗”

  實施有限干預實現精准保護

  隨著研究逐步深入,人們對扭角羚的認識越來越豐富。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不斷完善。

  車行唐家河,公路兩旁不時出現茂盛的草地,這些草地已經成為扭角羚出沒的集中地。“森林附近開‘天窗’,就是為扭角羚准備的活動區。”諶利民告訴記者,這些“天窗”栽種有早熟禾、紫花苜蓿、三葉草等綠葉植物,可以為扭角羚、小麂等食草動物補充食物來源。

  “通過開’天窗’適當補充食物來源,可以保持種群數量穩定,同時避免種間擠壓。”諶利民說,這樣的“有限干預”措施為扭角羚提供了更精准的保護。

  除了補充食物來源,唐家河的扭角羚每年還會迎來一次“加餐”。近日,工作人員在唐家河兩岸的預設點位陸續投下今年的首批食用鹽,扭角羚前來飲水時紛紛舔舐,為即將到來的冬季攢足鹽分。

  如此“衣食無憂”,扭角羚的種群數量還會不會來一次“大爆發”?面對記者的問題,諶利民坦言,要繼續採取有限干預措施來穩定種群數量,避免出現大幅波動。

  “目前的主要問題是缺少天敵。”諶利民說,扭角羚體型較大,極少遭遇其他動物襲擊,當地正在研究引進和恢復豺等野生動物種群,希望對食草動物種群增長實現動態調節作用,構建起健康和諧穩定的生態系統。(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憂 燕巧)

(責編:彭茜、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