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設卓有成效

不讓時間耗在候診上(人民健康這十年⑪)

本報記者 王美華
2022年09月13日08: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國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初步建成,100%的省份、85%的市、69%的縣建立了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7000多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接入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200多家三級醫院初步實現院內醫療服務信息互通共享……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群眾看病就醫的便利性不斷提升。

 

  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

  有效緩解“三長一短”問題

  過去,“挂號付費時間長、候診時間長、檢查預約時間長、看診時間短”的“三長一短”問題,成為群眾到熱門醫院看病后“吐槽”最多的問題。

  近年來,通過全面推進落實“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措施,深化便民惠民服務行動,全國各級醫院普遍開展互聯網健康咨詢、分時段預約就診、診間結算、移動支付等線上服務,優化改造就醫流程,看病就醫“三長一短”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便民服務應用成效不斷凸顯。

  “過去我們去醫院看病,第一件事就是要先辦一張就診卡,而且每家醫院的就診卡都不通用。”山東健康醫療大數據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遲蔚蔚介紹,近年來山東省通過信息化手段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推動電子健康卡全面替代就診卡。現已發放電子健康卡1.49億張,93.2%的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開展了線上惠民便民服務,累計提供服務1.96億次,群眾看病就醫獲得感得到切實提高。

  “比如出生醫學証明線上申領,快遞到家,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為孩子申領《出生醫學証明》,改變了過去線下排隊或多次跑腿辦証的尷尬。”遲蔚蔚說,8966萬份電子健康檔案向群眾“點對點”開放,群眾還可掃碼實時查驗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執業信息。這些措施實現了讓群眾清清楚楚就醫、明明白白看病。

  在寧夏,電子健康卡成了“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服務應用的“金鑰匙”。寧夏回族自治區衛健委副主任宋晨陽介紹,寧夏拓展場景應用,實現了核酸檢測結果、新冠疫苗接種記錄等數據的互聯互通。在部分地區試點推動與家醫簽約、電子健康檔案等系統的融合應用,通過獲取實時健康信息,打造“健康畫像”,讓個人融入健康管理中。

  健康信息化建設提高醫療效率的同時,也給一些老年患者帶來了“數字鴻溝”問題。

  “一方面,要讓老年人共享數字紅利,推動數字健康產品易用好用。另一方面,對於確實不能或者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保留必要傳統渠道。”國家衛健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介紹,中國堅持傳統服務方式和創新服務方式“兩條腿”走路,既要實現線上服務便捷化,讓“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更要注重線下服務人性化,合理保留傳統服務窗口,讓老年人等群體感受到細致適宜的服務。

  同時,暢通家人、親友或家庭簽約醫生為老年患者代為辦理信息化服務的渠道,提供一定比例的現場號源,配有導醫、志願者、社工等現場為老年人服務﹔進一步優化網上預約挂號、網上問診等相關技術與服務流程,提供語音咨詢引導服務等,盡最大努力方便老年人看病就醫。

  數字抗疫成亮點

  開辟線上抗疫“第二戰場”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們注重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應用,數字抗疫成為疫情防控的一大亮點。”毛群安介紹,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統籌下,在橫向上,國家衛健委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完善了跨部門“大數據”共享機制,依托國家疫情防控管理平台等數據樞紐實現跨部門數據應用﹔縱向上,向各地及時分發多部門比對形成的風險人員數據,為各地開展“網格化”管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做到“四早”“四清”。

  為規范健康碼管理,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持續推進各地健康碼規范賦碼、及時轉碼,守住安全底線,推動實現確診無症狀感染者、疫情風險等級、核酸檢測結果、抗體檢測結果、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記錄等健康碼相關核心基礎數據全國統一共享。

  “國家衛健委會同有關部門形成了全國核酸檢測結果數據庫、全國新冠疫苗接種數據庫。”毛群安介紹,群眾可通過國務院客戶端、國家政務服務平台以及各地健康碼查詢本人的核酸檢測結果、新冠疫苗接種記錄,以此便利人員安全有序出行。

  “經過不斷努力,已實現全國所有省份一省一碼,賦碼數據全國共享,便利群眾安全有序出行,助力復工達產。”毛群安介紹,目前國家衛健委正在會同相關部門不斷完善健康碼管理,推進健康碼互通互認,在支撐疫情防控的同時,最大程度便利群眾正常通行。

  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健康”憑借著突破時空限制、免接觸的優勢,在保障患者特殊時期的就醫需求、降低患者感染風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開辟了線上抗疫的“第二戰場”。

  “互聯網診療擴展了診療空間,把診療從院內擴展到院外,從醫療診治擴展到健康管理。”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楊偉憲介紹,目前,視頻診療、圖文問診、遠程會診、藥品快遞到家以及智能程序等,合力協助社區醫師開展高血壓診療及健康管理服務。阜外醫院已有將近300名醫師開展手機端互聯網診療,其中78%是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很多醫師利用碎片時間,通過手機端隨時、隨地為患者提供咨詢服務、預約轉診、復診、隨診等全流程連續性服務。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院互聯網診療的就診人次佔門診總量從疫情前的2%快速增長到20%以上。”楊偉憲說,醫院致力於為患者打造一個無邊界、無時限的“醫療+健康”服務平台,目前可為患者提供68項線上便民惠民服務措施,與線下就醫相比,人均等候時間明顯縮短,患者滿意度達到98.9%。

  開展“5G+醫療健康”

  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

  當前,互聯網、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快速發展,正加快與醫療行業融合,促進醫療衛生服務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

  毛群安指出,國家衛健委以服務人民健康為中心,在全國31個省份開展“5G+醫療健康”創新試點項目987項,在上海、浙江、安徽等15個省份開展醫學人工智能應用和社會治理實驗,在北京、山東、海南等12個省份開展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效——

  安徽應用智醫助理系統,提供常見病輔助診療、醫囑和門診病歷質控、慢病個性化管理等功能,3年來已覆蓋全省1699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1.7萬個村衛生室,提供輔助診療2.8億余次,基層高血壓控制率達到69.3%,有效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質量﹔

  浙江通過提供自助結算、診間結算、移動終端結算等智慧結算方式,方便患者結算費用,門診智慧結算率達79.1%,提升患者就醫便捷性﹔

  上海應用精准預約和智能預問診系統,三級醫院平均候診排隊時間低於30分鐘,初步實現“候診即就診”﹔

  北醫三院在北京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智能處方前置審核系統,實現處方自動審核、不合理處方攔截等功能,1年來審核處方30多萬張,有效提升基層醫療安全和質量﹔

  “醫療品質需要‘以數據說話’,也需要‘用數據支撐’。”楊偉憲表示,通過信息化將國家政策要求、現代醫院管理的核心理念覆蓋醫療全過程,可規范醫療行為、固化醫療流程,實現閉環管理,避免發生低級差錯,最大限度保証醫療安全,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提高醫療行為管理水平。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9月13日   第 09 版)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