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記者調查

非凡十年:四川打造全民防災減災體系 筑牢防治“生命工程”

朱虹
2022年09月01日07:39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在川黔交界的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椒園鎮玉河村,蜿蜒的新馬河繞著大山谷底流淌,每逢汛期,河水漫橋,就預示著當地進入了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多發期。

57歲的羅純倫是玉河村的村干部,也是該村的地質災害監測員。2021年8月13日晚,收到暴雨預警信息后,他加強了排查工作,14日凌晨1點,他發現玉河村六組公路上有塌陷情況,存在滑坡風險,急忙向村、鎮報告情況,並立即組織農戶轉移撤離。當天凌晨,山體發生位移,部分房屋出現裂痕,天亮后出現大面積滑坡,房屋倒塌,庄稼被毀。因預警巡排查到位、轉移及時,周邊13戶37人提前撤離,無一人傷亡。

瀘州市古藺縣椒園鎮玉河村災害信息員羅純倫(左)。王曉兵攝

“讓聽得見炮聲的人指揮,基層干部關鍵時刻能豁得出、頂得上,有許多感人的事跡。”今年8月18日,省長黃強在“中國這十年·四川”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四川省堅持“預防為主”,竭盡全力“保安全”,樹牢底線思維、極限思維,立足防大汛、抗大險、救大災,強化氣象短臨預報預警和實戰演練,把責任落實到最小工作單元。

據悉,截至目前,四川在庫地質災害隱患點有2.5萬余處,分布在全省21個市(州)、176個縣(市、區)。全省共有3萬余名地質災害監測員,他們和羅純倫一樣,為“保安全”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更好地統籌發展與安全,四川積極探索“群專結合”的防災模式,著力加強防災減災救災體系能力建設,加強應急演練,十年來,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不斷提升,抵御自然災害的“韌性”不斷增強,打造出具有四川特色的全民減災模式,筑牢了地質災害防治“生命工程”。

探索“群專結合”:在災害可能發生前“搶跑”

2021年7月5日,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裡縣項腳鄉項腳溝突發泥石流,251戶1042名群眾成功避險。這,是“群專結合”防災的一次典型案例。

當天中午,項腳鄉政府接到木裡縣氣象局發布的短臨氣象預警,立即電話告知各村干部及監測員有強降雨。村組干部、應急民兵聞訊迅速集結,各地質災害隱患點上的14名監測員進入二級應急狀態,並按照之前的演練方案,各自進入臨戰狀態。

2021年7月5日,涼山州木裡縣項腳鄉突發泥石流,由於預警及時、轉移迅速,群眾成功避險。四川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與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供圖

與此同時,當天,省、州、縣各層級的地災氣象風險預警信息面向社會及時發布,省級監測預警平台“點對點”“一對一”滾動發布信息給地災隱患點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村組干部也是網格員)、監測員。滾動發布的預警信息,讓項腳鄉上下都繃緊了防災避險“弦”。

項腳溝有普適型專業監測點共9處,這些點上的監測設備,具有自適應、自組網、現場報警功能(斷網、斷電情況下能存儲數據,現場及時報警)。7月5日傍晚,當主溝中游的雨量監測站因降雨達到閾值觸發現場報警時,鄉村干部及監測人員立即向受威脅區群眾發出預警撤離信息,並組織應急民兵分隊挨家挨戶通知群眾緊急轉移撤離。最終,所有人員成功避險,無一傷亡。

四川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與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馬志剛坦言,四川在“群專結合”監測預警中走出了一大步,在緊緊抓住人防全覆蓋的基礎上,構建了“等級預警+短臨預警+專業監測預警”的多層級預警模式,“但受當前認知水平、預警模型可靠性、監測設備穩定性、安裝位置合理性等條件制約,監測預警效能提升還有較長路要走”。

同時,馬志剛也表示,四川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地質災害點多面廣,還呈現較強的動態性、隱蔽性、突發性。因此,四川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堅決落實“以防為主”的防災理念,試點推進基於“空天地”多手段融合的隱患識別,聯合氣象、水利、應急等部門開展會商調度,強化多層級監測預警,“嚴格落實提前避讓、主動避讓、預防避讓,在災害可能發生前‘搶跑’,盡最大努力把可能的損失降到最低”。

強化防災減災救災體系:信息報送再提前“1分鐘”

今年7月12日,綿陽市平武縣發生山洪。四川省應急管理廳緊急協調調用西部戰區空軍1架大型直升機和地方通航公司1架小型直升機,採取小型直升機帶路、大型直升機跟進的方式協同救援,成功轉運39名被困群眾、15名救援人員。

救援直升機緊急馳援綿陽市平武縣,轉移受災群眾。視頻截圖

一個多月前的這場救援,或許隻用100余字就可以清晰地講完,但救援協調背后,四川堅持“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是重中之重,守住安全底線是頭等大事”的決心和為之付出的努力卻難以簡單陳述。

四川省應急管理廳救援協調與預案管理處,承擔著全省應對重大及以上災害指揮部現場指揮的組織、協調、保障工作。作為處室的一員,呂紅志全程參與協調了平武縣那場救援。他說:“當天的氣象條件一直不好,直升機的飛行條件要求很高,救援本身冒著很大的風險!但我們一定要轉運傷員,確保群眾生命安全。所幸,經過協調和准備,成功實現救援。”

為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四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嚴格執行領導帶班和24小時值班制度,確保災害事故信息暢通、及時、准確。全省消防、森林消防救援隊伍和安全生產、地震、礦山救護等專業救援力量時刻保持應急狀態,同時加強軍地政企聯動協作,提升救援救災合力,確保一旦發生重大險情,及時妥善處置應對。

2021年9月16日4時33分,瀘州市瀘縣發生6.0級地震。地震發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立即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省抗震救災指揮部啟動地震災害二級應急響應,省領導迅速帶領工作組趕赴災區指導抗震救災。省抗震救災指揮部迅速調集武警、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省級救援隊伍、安全生產專業救援隊伍、民兵等救援力量7400余人全力抗震救災﹔組織縣鄉村干部,全覆蓋開展搜救排查,成功營救被困群眾26人,緊急轉移76548人,緊急轉移安置14400人。

“圍繞地震、洪澇、森林草原火災、煤礦、非煤礦山、危化等‘全災種’應急應對工作,我們修訂完善了各類應急預案,明確應急響應條件、細化應對處置措施,形成了流程化、模塊化、清單化的值守應急模式。”應急指揮中心三級主任科員文穩說,2018年11月,四川省應急管理廳成立后,迅速組建了應急指揮中心,建立由廳領導帶頭值班,應急中心指揮長和值班人員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在崗的值守制度。為了每一次突發都能做到快速響應、忙中有序,指揮中心所有崗位均時刻保持應急狀態。全省各地一旦有突發災害事故,都會第一時間上報到指揮中心。

“作為應急管理廳的‘中樞神經系統’,針對每一種災害事故,指揮中心都有清單化、流程化、模塊化的實戰處置流程。針對具體的災害,每一個崗位要做什麼,都清晰地列出來,嚴格執行、動態應變。確保一旦發生重大災險情,及時妥善處置。”四川省應急廳應急指揮中心主任田濤說,平時有序可靠,關鍵時刻才頂得上。

“當災害或險情發生時,需要滾動研判災害事故態勢和發展趨勢,精准開展應對處置。”田濤表示,進入應急響應階段,指揮中心的每一次信息報送,都是指揮部領導決策的重要依據,“希望我們報送的信息更及時、更准確,哪怕再提前1分鐘。我們的1分鐘,背后是人民群眾的安全保險又提高了1分鐘。應急人是黨和人民的‘守夜人’,‘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就在這每一分鐘裡。”

應急演練常態化:家家戶戶會避險、懂防災

今年6月1日,雅安市蘆山縣發生6.1級地震,蘆山中學學生迅速躲在課桌下避險,隨后在老師組織下有序撤退。這次地震中,當地多所學校師生有序避險撤離的視頻在全網爆火,“教科書式”避險被網友稱贊。

今年6月1日,雅安市蘆山縣發生6.1級地震,老師組織學生有序撤退。視頻截圖

“能高效有序應對6月1日發生的地震,得益於這些年在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積累的豐富經驗和探索的有益舉措。地震前一天,雅安市還舉行了全市抗震救災綜合演練。”蘆山縣防震減災服務中心主任劉全說,這些年,蘆山縣持續推動防災減災工作,家家戶戶會避險、懂防災。

四川省減災中心主任鮮聖曾參與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又和同事親身參與了全省減災防災的相關工作。在他看來,“和汶川地震時相比,無論是群眾防災避險和自救互救的能力,還是應急裝備、救援隊伍的建設,我們已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現在社區、寫字樓、學校、工廠等公共場所的應急演練已常態化,這對於提升群眾自身的防災減災能力有很大促進作用。”鮮聖稱,今年四川除了開展常態化的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教育,還會繼續加強全省災害信息員培訓工作。此外,應急管理廳還將聯合團省委,加強全體在校大學生的應急減災培訓。

鮮聖認為,立足於防大汛、抗大險、救大災,提前做好各種應急准備,才能全面提高災害防御能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特別是加強農村地區的防汛、防雷、防震等知識宣傳,充分發揮農村地區災害信息員在災害知識宣傳、災情報送方面的重要作用,打通“最后一公裡”,把災害損失和影響降到最低。

走進雅安市蘆山縣龍門鎮青龍場村黨群服務中心,牆上的洪澇災害危險區分布與人員轉移路線圖十分顯眼,“什麼時候移”“轉移信號”“轉移到哪裡去”“應急聯系方式”等信息一目了然,而服務中心的廣場就是避災安置點。

在廣場一側,有一間屋子,屋內陳列架上整齊擺放著棉被、衣服、手電筒、滅火器等20多種救災物資和應急裝備。“這是村裡新建的防災減災物資儲備室。”青龍場村黨委書記王強說,這間儲備室的採光、通風、防震等都嚴格按照標准建設,確保災情一發生,救災物資能在第一時間送到村民手中。

城市社區也是防災減災工作的痛點。當災害和事故發生時,市民怎麼防護、如何參與救援,也是一道難題。

“以防災減災日為契機,依托轄區消防力量,我們深入開展安全宣傳活動,把地震、暴雨、雷電、火災以及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用電、用氣、用火等防災應急知識作為宣傳重點,向轄區居民普及災害科普知識、避災技巧、救護常識等,激發群眾學習和掌握防災減災知識的興趣。”成都市錦江區牛市口街道蓮桂西路社區是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在該社區居委會原主任肖紅偉看來,宣傳和演練應常抓不懈。

近年來,四川省地震局、自然資源廳等部門還讓防災減災課走進校園,常態化落實校園應急疏散演練。省地震應急服務中心副主任盧婷說,希望能實現“教育一名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

不僅如此,為提升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構建災害風險適應性和抗災力,四川還緊緊圍繞防災減災日的時間點,積極開展“減災興川”文化月活動。通過豐富多樣的防災減災科普活動,面向公眾普及災害知識和防范應對技能,提高人民群眾參與防災減災的積極性,提升公眾抵御災害的綜合能力,四川正全力實現防災減災宣傳教育社會化、群眾化、經常化,讓“減災興川”成為巴蜀兒女的共同願景和自覺行動。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