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迎甘露:無人機、高炮齊上陣 化雲為雨來“退燒”

8月26日早上,成都人感受到了久違的清涼。
涼從雨中來。8月25日20時到26日7時,成都大部地方出現明顯雷雨天氣,全市共計出現小雨161站,中雨97站,大雨65站,暴雨7站。
持續高溫晴熱后,盼來了一場降溫的雨,不少人都在感嘆“久旱逢甘露”,其實,這甘露不僅僅是“天意”,更有人為的努力。
兩架無人機支援 累計飛行380分鐘向雲“催”雨
“這麼熱,為什麼不人工增雨?”這個夏天,不少人發出這樣的疑問。此前,氣象部門也回應了,人工增雨需要在合適的時機,才能將雲變成雨,而這雲。
最近,這樣的雲來了。記者了解到,“霸佔”四川盆地上空許久的副熱帶高壓退場,加上北方冷空氣活躍了起來,原本“晴空萬裡”的四川盆地,有了可能帶來降雨的雲。
為了讓雨下得更“暢快”一些,科技的力量出動了。
8月25日12時46分,一架航空工業翼龍-2H無人機從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機場起飛,按照任務要求在機場以南區域執行增雨作業﹔14時10分,一架騰盾科創TB-A無人機從自貢市鳳鳴機場起飛,在內江附近區域開展增雨作業。
這兩架無人機增雨作業的背后,是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與四川省氣象局的多次專題會商。“大型無人機可在復雜地形地貌和氣象條件下開展大范圍增雨作業。”四川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以下簡稱“四川省人影辦”)相關工作人員說。
無人機搭載著20根碘化銀焰條飛往高空,地面工作人員通過雲物理探測設備在地面就可觀測到無人機所在位置的雲量狀況,當找到“合適”的那朵雲,工作人員便發出指令,啟動催化播撒設備,點燃碘化銀焰條。“碘化銀可促進雲中冰水轉化,從而增加降水。”該工作人員說。
25日,兩架無人機累計飛行6小時20分,總航程約1900公裡,作業面積達6600平方公裡 。
除了無人機,8月26日12:25分,人影辦工作人員也坐上了飛機,飛上高空,在盆地北部的廣元、綿陽、德陽等地進行增雨作業。
多種方式“求”雨 26日一早盆地多地迎來久違涼爽
記者了解到,人工增雨還包括火箭和高炮作業以及地面煙爐作業,它們各有優勢,可以互補。
與飛機作業相比,火箭和高炮能將催化劑播撒到飛機難以進入的強對流雲中。地面煙爐常用於針對山區地形雲的作業,此外,對於較難或不能申請作業空域許可的城市及周邊區域,這種方式也是非常適宜的。在這次的“求雨”過程中,四川用上了所有辦法。
記者從四川省人影辦了解到,8月24-25日,在空域管制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省開展空中和地面立體人工增雨作業,實施無人機增雨作業2架次,地面增雨作業103批次,覆蓋成都、德陽、綿陽、廣元、眉山、樂山、巴中、達州、資陽、內江、自貢、瀘州、宜賓、阿壩等市(州),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催化共同作用下,作業影響區普降中雨,部分地區降大雨。為防御冰雹災害,攀枝花和涼山開展地面防雹作業266批次。
26日上午,除了盆地東部外,盆地其他大部分城市都等到了雨水后久違的涼爽。記者了解到,目前,四川的人工增雨工作還將持續,人影辦的工作人員仍在嚴陣以待,看准時機,化雲為雨。(封面新聞記者 吳冰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