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四川“聞雨而動”打響地災防治戰

2022年08月27日08:39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聞雨而動”打響地災防治戰

探訪點位

成都彭州市龍門山鎮

“龍門山鎮雨下得大不大?還會持續多久?”8月24日早上,從成都市區前往彭州市龍門山鎮的路上,越來越大、越來越密的雨點砸在車窗上,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地環站高級工程師李虎給成都市氣象台相關負責人打了個電話。

雨是從夜裡下起來的。連日來,四川大范圍持續高溫干旱使得表層土體收縮干裂,一旦發生局地強降雨和旱澇急轉,引發地質災害的風險極大。龍門山鎮所在的成都彭州市,過去一周便出現了多次陣雨、雷雨及短時強降雨天氣。在出發前的8時許,彭州市剛剛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三級預警。

防范應對旱澇急轉引發地災風險,一線情況如何?8月24日,記者在龍門山鎮,目擊了一場雨中“地災防治戰”。

24小時運轉的指揮部

實時監測預警、指揮調度,隨時准備應對突發情況

早晨,6時6分。龍門山鎮生態環境和應急管理辦負責人李超接到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打來的電話。

“對流雲團在龍門山區仍在加強,請注意防范,現在后山雨量正在增大,請各沿河沿山點位加強監測,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轉移。”6時7分,消息被迅速轉發到龍門山鎮防汛防災工作微信群中。

龍門山鎮防汛防災指揮部的監控室裡,所有人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天氣說變就變,兩天前,當地白水河社區白水河河道中間的石灘還大面積裸露,此時,已被洶涌的水流淹沒。

“相關部門要加強值班值守,地災群測群防責任人、監測人加強巡查,限制游客等外來人員進入危險區域。發現險情時,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及外來游客轉移避讓。”

一系列指令從這裡陸續發出。監控室左邊的大屏上,實時顯示著指揮部巡查組、監測員等的具體位置。雨中,這些“黃色小點”,仍在慢慢地移動。

“指揮部24小時不停歇運轉,隨時准備應對突發情況。”負責人告訴記者。

雨中值守的“崗哨”

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警覺嚴格落實責任

家住龍門山鎮龍源村的地災監測員張賜平就是諸多“黃色小點”中的一員,他和其他兩位監測員,共同負責排查后壩泥石流隱患點。

“過去一個月都愛下‘坨坨雨’,一陣一陣的,我們3個早上出發,走到最上游,下午又回來。”張賜平說,“我們不僅要觀察堆積物、水流有沒有出現大的變化,還要關注有沒有新增的垮塌、裂縫等。”

監測是有“名堂”的:上游觀測水位有沒有持續上漲,中游看水體有沒有渾濁、水位有沒有異常,下游則做好隨時轉移群眾的准備。張賜平就值守在中游。干了13年地災監測員的他,不敢有僥幸心理,“一直不下雨,更可能隨時有大雨來,必須要細致地做好監測工作。”

李超也同意這個說法:“沒有下雨的那幾天,心也不敢放下。”全鎮共有118個地災隱患點,需要利用“窗口期”每日巡查有沒有危險信號。8月23日的排查中,有監測員發現龍門山鎮團山村后山有處樹木倒伏,指揮部工作人員操作無人機前往航拍,確認只是大風刮倒了,沒有地災隱患,才解除了“警報”。

同樣放心不下的還有李虎。“連續干旱后,防災的壓力大,心裡頭直打鼓。”於是,針對成都山區的全覆蓋排查力度更大了,巡查督導工作一點都不敢鬆懈。

織密地質災害“防治網”

人防+技防,推進更加科學應對地災風險

人防之外,還有技防。前往地災隱患點位途中,記者在幾個路口看到了寫著“地質災害三級預警,限制游客等外來人員進入”的標示牌,接著就收到了一條“即將進入地質災害高風險區”的短信提示。這是又一張“保障之網”——彭州市地質災害試點片區風險區智慧圍欄管控平台。

此外,在龍門山鎮,正在開展一場斜坡地質災害的調查。完成后,對於危險源、防護對象及地災發生條件等,都能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8月以來,我省已累計排查隱患點2.5萬次,逐點落實了防范措施。8月23日,省地質災害指揮部辦公室還印發了通知,強調旱澇急轉引發地質災害風險防范應對的六條措施。

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除了繼續強化隱患排查,還必須加強監測預警,強化以防為主的理念,不斷加強和氣象、水利等部門的聯系﹔同時,還要持續提升老百姓的防災減災意識,讓老百姓明白誰來轉移、怎麼轉移、轉移到哪等問題,嚴防旱澇急轉引發地質災害風險,堅決打贏地質災害防治攻堅戰。(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文露敏)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