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吹新綠 碧水映藍天 城市更宜居
——“三遺”之城都江堰的綠色生態答卷

蔚藍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滿目的綠樹……行走在成都市都江堰街頭,如畫的景色宜人,清新的空氣拂面,令人忍不住贊嘆:都江堰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
雪山裡的公園城市。都江堰市委宣傳部供圖
生態越來越好、環境越來越美,不僅是群眾的共同感受,更有實實在在的數據佐証。今年1至6月,都江堰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61天,優良率89%,同比增加8天,優良天數排名成都市各區(市)縣第一﹔市控及以上斷面水質均達到II類及以上標准,優良水體比例持續保持100%,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穩定保持100%﹔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總體穩定。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作為四川省首批省級生態縣,都江堰在生態優先宜居公園新城建設路上,堅持以“生態”為發展理念、以“綠色”為秀美底蘊,打響了既要碧水藍天,又要金山銀山的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隨著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如今,市民能感受到的“生態”福利越來越多,“生態宜居”正成為每個都江堰市民可觸可感的現在和未來。
與藍相依 清風漫卷白雲飛
一年四季,各類“風光攝影大賽”在社交平台開賽。無論是午后碧空萬裡、雲卷雲舒,還是傍晚夕陽映照、霞光漫天,亦或遠眺皚皚雪山、連綿起伏,不經意地一抬眼,天空總能帶給人們不同的驚喜。像這樣在朋友圈裡晒美景,已成為都江堰人的日常。“連雪山都從‘稀客’變成‘常客’了,作為都江堰市民,我驕傲得很!”提及居住環境,市民胡沙笑意盈盈。
青城山。都江堰市委宣傳部供圖
胡沙的直觀感受是都江堰市打響藍天保衛戰的生動注腳。近年來,都江堰市聚焦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時段,大力開展協同降碳、治污減排、控車減油、清潔降塵、綜合執法、科技治氣“六大治氣行動”,以最堅決的態度、最迅速的行動、最有力的措施,全力推進大氣污染治理,讓市民樂享藍天白雲、繁星閃爍。
企業綠色生產,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一環。走進位於青城山旅游裝備產業功能區的四川中金醫藥包裝有限公司,綠意盎然的廠區看不到煙塵、聞不到異味,廠區綠植滿布,與遠處的青山交相輝映。在車間內,醫藥包裝材料生產線和“沸石轉輪濃縮RC +RTO蓄熱氧化”設備正快速運轉。“生產產生的廢氣通過地溝排風系統集中收集后,輸送到‘沸石轉輪濃縮RC +RTO蓄熱氧化’設備內進行處理,實現了環保綠色生產。”四川中金醫藥包裝有限公司生產制造部經理任昌力說,“沸石轉輪濃縮RC +RTO蓄熱氧化”設備的廢氣處理效率高達95%,通過該設備處理,廢氣濃度從252mg/m3降至10.4mg/m3,遠遠低於全省印刷行業最高允許的排放濃度60mg/m3。
重點企業節能減排是一扇窗,折射出都江堰市推進大氣污染治理的不懈努力。在藍天保衛戰中,都江堰市還常態化開展了重型柴油車排氣污染專項檢查、建筑工地和道路揚塵管控、露天焚燒巡查等多項工作,分類施策、精准管控,全力守護“都江堰藍”。
蒲虹路。都江堰市委宣傳部供圖
一個個治氣“良方”推動全市空氣質量明顯提升,生態環境優勢也逐漸變為發展優勢。就在不久前,又一個關於生態環境方面的重磅消息傳來——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入選成都市首批近零碳排放景區試點,將集成應用低碳技術、創新管理等措施,進一步挖掘節能降碳措施,完善資源環境保護制度,積極探索總結具有都江堰特色的“近零碳”建設路徑,以試點為引領促進經濟社會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為生態優先宜居公園新城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藍天白雲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都市都江堰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科長龔俊表示,都江堰市將持續用力打好藍天保衛戰,重點抓好臭氧污染防控、涉揮發性有機物工業企業集群整治和移動源管控,推進近零碳排放區試點建設,努力實現“藍天常見、雪山常現”。
與水共生 碧水清流潤古堰
作為天府源頭、“三遺”之城的都江堰,因堰而起、因水而興,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擔當起成都平原水源涵養地的重任。在碧水保衛戰中,都江堰市把責任扛肩上,一如既往堅守“守護好一江碧水”的初心,以抓鐵有痕的決心、久久為功的韌勁,將“水”這張“生態名片”擦得更亮、叫得更響。
綠道。都江堰市委宣傳部供圖
“打贏碧水保衛戰,科技先行。”指著都江堰市飲用水水源視頻監控中心大屏,成都市都江堰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負責人王晉丹侃侃而談。“2200米的全封閉脈沖式電子圍欄、19套移動式電子圍欄、210套視頻監控設備和30個水質自動監測站,這些設施設備讓我們實現了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級管控、全域實時覆蓋監控。”監控中心大屏上,各飲用水水源水質的總磷、總氮、氨氮等指標滾動顯示,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實時畫面也滾動播放,切實筑牢了飲用水水源的全流域監管屏障。
線上有“天眼”實時把控水源信息,線下也有專人進行常態化全天候巡察。都江堰市河長辦緊緊依托河長制主抓手,建立起“市鎮村三級河長+巡河護河員+河道警長”的協同管護機制,自2018年至今,累計開展巡河27.77萬次,完成問題整改3700余個。通過“人防+技防”綜合施策,都江堰市構建起了“分級管控、預警為先、全域覆蓋”監管防護體系,傾力守護成都平原的飲用水水源安全。
在保護飲用水水源的同時,水污染防治也從未停止。近年來,都江堰市水務局會同屬地鎮(街道)持續系統開展河湖“六清”行動,實施“亮河邊”工程,累計清除臨河建筑物9.55萬平方米、河(渠)道淤泥14.5萬立方米,清理行洪障礙物14.1萬立方米和岸線垃圾、建渣16520噸,打撈河湖漂浮物1071噸,清掏河(渠)道1097.2千米,封堵整治入河排污口281處,河道水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如今,都江堰市的許多河湖重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景,處處向人們訴說著碧水保衛戰的成效,更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游客到都江堰觀水、拜水、親水。依托一江碧水,都江堰市做活了生態、文化、旅游相結合的“水文章”,邁出了生態優先宜居公園新城的建設步伐,一幅水城共治、山水相依、城水相融的生態畫卷正在清晰繪就。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市委宣傳部供圖
“守護好一江碧水,任重道遠,我們將持續保護好這一方生態空間。”王晉丹表示,聚焦水生態治理和水污染防治,都江堰市將持續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黑臭水體問題排查整治專項行動,持續保持金馬河、沱江、錦江三大流域都江堰段水質穩定達標,打好碧水保衛戰,真正實現城市因水而美、產業因水而興、人民因水而樂。
與綠相伴 秀美山林怡人心
在蜿蜒的蒲虹路騎行,在高聳的趙公山徒步,在翠綠的玉壘山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在都江堰市,戶外休閑的生活方式不止一種,迎面扑來的綠色總是沁人心脾。森林蔥郁,山脊延綿,三面環山的都江堰市生態家底“雄厚”——森林覆蓋率達60.34%,穩居成都各區(市)縣榜首。大熊貓、川金絲猴、林麝、扭角羚、雲豹、藏酋猴、小熊貓、黑熊等野生動物和珙桐、連香、杜仲、銀杏、紅杉等野生植物也生活在這裡,是名副其實的綠肺之地。近年來,為了讓綠肺更“綠”,都江堰市以山水為骨架,以綠色為基底,嚴格落實林長制,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更好地保育秀美山林。
打開手機“林長制巡護”APP,點擊“開始巡護”,都江堰市玉堂街道趙公山社區黨委副書記、社區級副林長歐陽春一天的巡護工作就這樣開始了。“在推行林長制后,我們的保護工作更全面了。”歐陽春表示,除了不時停下查看林木植被狀況等,他還要向游客、村民宣傳森林防滅火、野生動物保護等知識,定期檢查森林防火蓄水池水位狀態及區域內消防設施設備和物資等。
都江堰寶瓶口。都江堰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都江堰市,像歐陽春一樣的林長還有很多。據都江堰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土地儲備中心副主任涂然介紹,目前都江堰市有市級林長13人、鎮街級林長122人、社區級林長332人,社區監管員166人、護林員171人。通過建立市級、鎮街級、社區級“三級”林長組織體系,林長制巡護工作實現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無縫對接,打通了森林資源管理“最后一公裡”。“除林長常態化巡護外,都江堰市還建立了森林防火監測系統,對全市森林資源進行24小時不間斷紅外線熱感監控,筑起了守護綠水青山的堅固防線。”涂然表示。
污染防治做“減法”,生態修復做“加法”。今年以來,都江堰市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恢復為輔的生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3平方公裡,持續恢復大熊貓棲息地面積6.67平方公裡,並加大在大熊貓國家公園都江堰片區內的巡護監測力度,全面保護生物多樣性。
大熊貓。都江堰市委宣傳部供圖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基本的民生需求,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見証著城市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享受著觸手可及的綠色福利,都江堰市民的生態幸福感和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同感正逐步提升。市民江茜說:“良好的生態環境影響著我的生活方式,現在出門我更多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不僅能為生態環境保護貢獻力量,還能慢下腳步欣賞山清水秀、綠意縈繞的城市美景。”
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城市更宜居,這些環環相扣的美好變化,讓生態優先宜居公園新城的規劃藍圖逐步變成現實。蒼穹之下,綠意之中,一個更美麗、更生態、更幸福的都江堰,正緩緩朝我們走來。(胡馨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