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小土豆撬動5.1億產能 川農大“土豆王”扎根涼山書寫“中國糧”故事

王西瑤在馬鈴薯地裡
卸下身上配飾,全身風力消毒,換上干淨的鞋套。這是獨屬於實驗室的儀式感,也是土豆專家團隊師生習以為常的工作節奏。
面前這些安靜沉睡在實驗室內的土豆苗,數月之后會搖身一變成為餐桌上的酸辣土豆絲。它們中有的剛剛從組織液裡探出頭,有的已經長得高挑纖細,還有的長成了迷你小巧的“原原種”,種類繁多,形態多樣。
“這是四川農業大學土豆研究實驗室,一個浸潤著幾代土豆人心血的科研小屋。”土豆教授王西瑤說。
而遠在500多公裡外的大涼山布拖縣,還有另一個讓王西瑤放心不下的地方——布拖馬鈴薯科技小院。
2018年,王西瑤帶領自己的研究生們,在四川省布拖縣布江蜀豐農業科技示范園園區成立了布拖馬鈴薯科技小院。在這裡,他們進行馬鈴薯的品種培育和技術推廣,同時完成科學研究報告和產業發展調研。4年來,他們不斷助力當地脫貧攻堅,實現當地居民增產增收,在大涼山的土地上奏響了鄉村振興的曲調。
盛夏七月,封面新聞記者專訪四川農業大學馬鈴薯種薯繁育專家王西瑤教授,聽她講述科技小院扎根布拖書寫關於“中國糧”的故事。
王西瑤在農戶家調研馬鈴薯貯藏情況
“再不保護它可能就消失了”
“非常不好意思,我需要拿個東西,晚了幾分鐘。”伴隨著溫柔而焦急的聲音,一名身著白色針織T恤和牛仔半裙,頭發花白但精心打理的女士走了進來。
她就是被業界尊稱為“土豆王”的王西瑤。從頭到尾透露出的優雅,讓人很難將她與下地干活的馬鈴薯育種專家聯系在一起。
建立科技小院於她來說,更像是一場朝布拖縣的雙向奔赴。2018年,正在布拖開展四川省“科技扶貧萬裡行”項目的王西瑤,工作上遇到了很多難以突破的問題,處於科技推廣瓶頸期。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簡稱中國農技協)秘書長李曉林教授此時給她打電話,提出了承擔“四川布拖馬鈴薯科技小院”首席專家並派駐研究生的邀請。
“我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再怎麼也隻有合力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於是,一個滿含專業、鮮活、激情與活力的科技小院在布拖生根發芽。
從一開始建立科技小院,王西瑤就立足於挖掘本土特有馬鈴薯品種。“我們要保証糧食安全,就不能夠僅僅依靠引進的土豆品種。引進品種越種越多,一些地方品種就逐漸消失了。”實際上,這些地方品種的適應性很強,特別是口感很好,只是因為退化了,種植面積少了。
“再不保護的話它就可能消失了。”
抱著這樣的信念,王西瑤團隊開始用技術手段逆轉馬鈴薯品種的天然劣勢。她解釋道:“馬鈴薯種薯屬於營養器官,和小麥、水稻種子生殖器官不同的是,它自我保護的防病毒機制較弱。”因此,它連續種很多年以后,就會被多種病毒感染,導致產量、品質越來越差,就會退化。
似乎是怕專業術語太晦澀,她緩慢而形象地講述著整個過程:“馬鈴薯感染病毒時,並非所有地方都會‘遭殃’。它最頂端的分生組織細胞團是干淨的,我們就用生物技術把那塊細胞團提取出來,然后用克隆的方式進行繁殖,這樣就會產生很多不帶病毒,且和母體植株基因一樣的脫毒種苗及種薯。”
布拖馬鈴薯科技小院將脫毒復壯的種薯再交到種植者的手中,恢復高產優質的馬鈴薯,又會在新一輪生長中,譜寫布拖縣的傳奇。
王西瑤在實驗室查看馬鈴薯苗
聚是一團火 散是滿天星
素日為人溫和包容的王西瑤,從教生涯卻始終恪守著一條不變的原則。
“如果沒有極特殊的情況,我的研究生都必須在布拖縣這樣的基層扎根一年,最好是在入學前幾個月就能去。”
嚴格的要求背后,包裹著一顆純粹的心。“這樣可以持續地發現問題,並依托背后的專家團隊來及時地解決科技服務最后一公裡的問題。”
在她眼裡,農業科研並不是束之高閣的理論碰撞,而是腳踏實地的經驗積累。“科研要接地氣,才會找到你研究的東西確實有用,確實能解決國家困難的感覺。”
但在一般人眼裡,告別發達繁華的城市生活,去一個陌生偏遠的小縣潛心科研,本就充滿著許多未知。這樣的顧慮,起初對於王西瑤的學生來說也不例外。
此時,她拿出一本畢業紀念冊放在桌上,輕輕翻開。“剛剛我就是去拿這本紀念冊所以耽擱了,這是我今年畢業的研究生們送給我的。”和以往不同的是,這一屆王西瑤的研究生全是女生,每一個都與布拖縣有著牽絆。
“這是冉爽,她是立志學農,扎根基層。”指尖滑過相冊,停留在一個抱著“比臉還大的土豆”的女孩上。這位女孩有著天生的“土豆情懷”。本科茶學專業轉到農學專業的她,機緣巧合下與王西瑤結識,在本科就進入土豆實驗室並去布拖縣進行社會實踐。后來報考了王西瑤的研究生,她真正開始了扎根基層的農學生涯。
王西瑤一頁一頁翻閱,目光落在了一個瘦弱的女孩身上。這位名叫唐夢雪的女孩,由於身體原因,在布拖縣待的時間不長,沒多久就回來了。今年順利考上中科院博士的她,在報考復試時詳細描述了她在科技小院的經歷。“也許沒有辦法堅持一年,但她通過調研到當地‘布拖烏洋芋資源’急需脫毒快繁的問題確立了論文開題,擁有了農業基層工作的寶貴經驗。”
科技小院的學生們也在不斷履行著服務基層這份承諾。第一任科技小院院長楊勇,畢業后到眉山一家公司工作,但仍然兼任科技小院院友會理事長,經常參加院友會的相關活動,從事相應的科學服務。
“這段扎根基層的經歷給他們種下了一種情懷,心懷天下的人,到哪裡都會為國家作出貢獻。”她將桃李種天下,也把希望播撒在了每一寸土地上。
“我家有地,去我家種行不?”
這四年,王西瑤團隊一直在走一條光榮的荊棘路。最初,當地村民的不解與嘲諷,時常充斥在王西瑤的耳中。
“有一些農民種了一輩子地,他會覺得你一個城裡來的人怎麼懂得種地的事。”王西瑤的學生們一開始隻好通過布拖縣駐村幫扶干部,把老鄉們動員起來。
但真正去老鄉家裡教他們種植還是充滿了困難,王西瑤團隊並未打退堂鼓,隻好用時間說話。
實際上,在王西瑤團隊來到布拖縣之前,當地村民也在種本地土豆品種,但由於技術不足,加上土豆本身的特性,產量一年比一年低。
“種了一年半載以后,村民們看到了馬鈴薯產量和品質的優越,開始主動邀請我們去他們家種。”
王西瑤和布拖縣當地農戶
讓王西瑤印象最深的還是上次去布拖縣,一位老鄉在半路攔下他們的車,搞得他們一頭霧水。后來老鄉走到他們的車窗面前,激動地說:“你們是來種土豆的嗎?我家有地,去我家種行不?”
科技在被賦予人文溫度時最可貴。在王西瑤眼裡,利用科技幫扶了村民們,他們是真的非常淳朴且發自內心地感恩。“我的學生們正是在這樣的情感沖擊中不斷轉變思想,養成了基層情懷。”
真正驗証著布拖縣改變的,是一年更比一年好的馬鈴薯產量。科技小院已經成立4年,打造了標准的“原原種—原種—生產種”的三級種薯繁育生產體系,建立了馬鈴薯生產、加工的產業體系,給布拖縣創造的產能為5.1億,有力助推了2020年脫貧摘帽。
2021年科技小院學生為依托單位3000畝原種繁育基地提供全程技術指導,與依托單位生產部聯合,每人分別帶領一個小組進行生產,實現平均每畝增產1000余斤,帶來經濟效益300萬元。
此外,科技小院在布拖縣三個村庄選定五戶農戶作為一對一定點幫扶戶,由科技小院提供種薯,並進行相應技術指導。這樣馬鈴薯平均每畝增產2000斤,幫扶戶平均增收3000余元。
數據的背后,包含著先進技術的底氣,寬鬆政策的支持,相互幫扶的溫暖。
但這些在王西瑤眼裡遠遠不夠。“目前當地的馬鈴薯產業鏈還不夠健全。”這也是她努力的方向。在繼續向布拖縣輸送科技的同時,更加注重當地人才的培訓、馬鈴薯經濟價值的提升。在未來,布拖馬鈴薯科技小院又會繼續書寫“中國碗裝中國糧”的故事。(胥棲梧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趙奕 受訪者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