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列車長殷竹君:從13小時到1小時 見証成渝線22年巨變

2022年07月05日09:05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列車長殷竹君:從13小時到1小時 見証成渝線22年巨變

  殷竹君22年的列車值乘歲月,有18年時間都往返於成渝兩地,先后擔任列車員、值班員、列車長、動車列車長,她的青春歲月和成渝鐵路的變遷緊密交織。

  殷竹君工作之初,成都到重慶的火車運行時間需要13小時左右﹔2020年,成渝高鐵復興號開通,成渝雙城實現一小時互通,每天百余對列車公交化運營。從13個小時的顛簸前進到1個小時的快速通達,殷竹君既是見証者、參與者,更是受益者。“根本沒有想到發展這麼快!”她感慨道。

  初為列車員

  熬夜暈車讓她整個人消瘦不少

  今年40歲的殷竹君是廣元人,寶成線就在她的家門口,童年的記憶總是不免和鐵路聯系在一起。和小伙伴追火車的場景,仿佛就在昨天,火車“哐當哐當”駛過家門,她閉著眼就能分辨出經過的是客列還是貨列。

  2000年,殷竹君18歲,成為了一名列車員,值乘從成都開往廣州的K191次列車。列車全程運行40多個小時,其中,光是成都到重慶就要開13個小時。

  剛開始的一個月,殷竹君幾乎是在暈眩中度過,熬夜、暈車帶來的不適感,讓她整個人消瘦不少。不過,殷竹君吃得苦,很快適應了列車上的生活。

  站多車次少,車內沒有空調,人擠人、行李疊行李,空氣中混雜著各種氣味。“毫不夸張地說,有時通過一節車廂,需要二十來分鐘。”殷竹君回憶,即使是冬季的成渝線列車上,車廂裡也是又悶又熱,她在10多節車廂裡來回走動,汗水幾乎就沒停過。

  那時,成都到重慶的車票大約三四十元一張,殷竹君最多一年為乘客補過16萬元的票。“不像現在基本都是100元的,當時角票、一兩元是普遍現象,每次都帶回來一大袋錢。”

  當時往返一趟要三四天時間,照顧女兒的任務自然而然落到了父母身上。殷竹君女兒今年17歲,因為工作原因,她陪伴女兒的時間少之又少。經常她出門時女兒還沒起床,回家時已經是半夜,殷竹君選擇用小紙條的方式和女兒溝通,小小的紙條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叮囑。

  從18歲剛入路的小女生,到現在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並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列車長,回想22年的值乘經歷,殷竹君感慨頗多。

  由於長時間的站立,殷竹君也落下了骨質增生、腰間盤突出等職業病,膏藥成了她出行必備的藥品。

  列車一次次提速

  讓她空閑時可以欣賞沿途風景

  2006年,成遂渝鐵路通車,成都到重慶隻需4小時,運輸能力大幅提升,大大方便了旅客出行,但列車依舊趟趟爆滿,好在車廂裡不再悶熱,綠皮車已經全部更換成了空調列車,乘車體驗更舒適。

  2009年,“和諧號”動車組亮相成遂渝鐵路,成都與重慶的時空距離被壓縮至兩小時。殷竹君值乘的列車內總算不那麼擁擠了,空閑時間,她總喜歡坐在窗邊欣賞沿途風景,“最開始都是磚瓦房,如今沿線房子修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好。”

  隨著高鐵路網建設日益完善,動車開行越來越多,2016年,經過層層選拔,殷竹君順利獲得了動車組列車長資格。

  殷竹君本以為,她將離開陪伴她16年的成渝線,但緣分就是如此奇妙,她值乘的成都東至廣州南的G314次列車,仍然經過成渝鐵路。

  動車對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殷竹君也在值乘中一步步成長。雖然工作內容周而復始,但殷竹君嚴格按照標准,為旅客提供貼心周到的服務。

  2020年,復興號動車組來到成渝間,讓兩地實現1小時直達。從老成渝線走到成遂渝線,再走到成渝高速線,列車速度越來越快,車上的各種服務設施也越來越完善,所有商品都可掃碼支付了。

  鄭渝高鐵開通

  重回成渝線續寫“成渝故事”

  2017年底,G314次列車停運,因為殷竹君能力出眾,她的班組變成了“流動班組”,每次新線開通時,殷竹君總會先去值乘,適應線路,把途中容易出現的風險點、風險區段等情況記下來,回來后組織大家一同學習。她本以為,陪伴她近18年的“成渝故事”也要畫下句號。

  然而,故事在今年起了變化。6月20日,鄭渝高鐵開通,“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更加完善,成都至北京再添新通道,“原來去北京走西成,現在還可以走鄭渝,不僅成渝往返快,出川渝也有了更多通道。”殷竹君再次踏上了成渝線。

  作為列車長,殷竹君就如陀螺一般,一路上忙個不停。她偶爾會懷念在普通列車上工作的日子,忙完后還能看看窗外的風景,但如今成都到重慶一個小時就到了,她在這段時間裡,要例行巡視檢查、辦理補票業務,剛忙完就到站了。

  難得休假時,殷竹君會帶著全家出游,高鐵是首選。平時都是服務乘客,難得自己當一回乘客,她覺得無比舒心愜意,腦子裡緊繃的那根弦也可以暫時鬆弛一下。

  “成都東站,就要到了……”這是奔波在外的旅客聽到的最悅耳的聲音,也是殷竹君最喜歡聽到的聲音。“我是成渝鐵路從慢到快的見証者、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列車速度不斷提升,我可以用更快速度回家,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她說。(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鐘曉璐)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