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市州

一個鄉村的綠色“碳”索

2022年07月05日07:29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個鄉村的綠色“碳”索

蹲點採訪

(七)

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強調,保護好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也是守護好中華文明搖籃的必然要求。四川地處長江上游,要增強大局意識,牢固樹立上游意識,堅定不移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守護好這一江清水。

採 訪 主 題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啪!”輕扭沼氣燃氣灶旋鈕,一簇淺藍色火焰躥起來。6月21日7時,遂寧市安居區常理鎮海龍村,居民馮利琴在自家“沼氣井水豆花”店,打開沼氣燃氣灶煮豆漿。“現在已經用慣了沼氣,一是節約,二是特色。”

環顧海龍村,店招上打“沼氣”二字的鋪子不少。馮利琴的豆花店外還有幾口沼氣池,“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留下來的,整理后繼續使用。”

斑駁的石板,綠色的青苔,帶點滄桑的沼氣池,似乎在訴說久遠的歷史。

50多年間,海龍村的沼氣建設經歷了萌芽、輝煌和衰落,如今再次復興:全村在家的260戶人,一半使用沼氣。如今,沼氣承擔了海龍村的新使命——以沼氣做引子,踐行“雙碳”目標,突出“低碳共富”理念,安居區正攜手農業農村部沼氣科學研究所聯合打造全省首個“低碳社區”。

一個西部鄉村如何打造“低碳社區”?6月20日至21日,四川日報全媒體一線蹲點採訪組扎進了海龍村。

農村的碳排放主要來自

●燒柴火等生活用能排放

●農田化肥溶解產生的氧化亞氮和水稻田產生的甲烷

●生活垃圾、秸稈等腐爛產生的溫室氣體

A“碳”索有基礎

上個世紀已是全國有名的沼氣建設村

走進海龍村,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

白牆灰瓦的穿斗式民居在山坳裡錯落有致,條石砌成的一道石堰將淺淺的河流一分為二,灰白的鴨子在水裡自由嬉戲,一旁的老式水車在水流沖擊下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響。白牆上、山崖間,有不少極具年代特色的標語。

6月20日,時值正午,海龍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熊建和村干部挨家挨戶檢查沼氣的安全使用。“夏天溫度高,沼氣產氣多,中午時候巡查最好。”

“氣多了要放哈。”“一定先看氣表,綠色區域才是安全的。”“有問題隨時聯系我們。”熊建熟門熟路,不一會就帶著記者來到了謝婆婆家的涼粉店。該店在村子的核心區域,也是村裡生意較火爆的小店。

“前面是國家航天育種中心凱歌基地,裡面種的都是太空蔬菜﹔那邊是沼氣陳列館、食堂……”謝婆婆喜歡和客人閑聊,當海龍村的“向導”。站在謝婆婆家院壩往公路上看,接連有小汽車、中巴車開過,停在二三十米外的沼氣陳列館門口。“經常有一車又一車的人去參觀,看我們的沼氣歷史。”

聽了謝婆婆的介紹,記者立馬走進了沼氣陳列館。聆聽歷史講述、細看展品陳列……記者對這個村的沼氣歷史有了更深認識。

1970年8月,遂寧選派的一批干部學成歸來,在海龍村原屬的凱歌社區試建成功了一口容積為4立方米的條石結構沼氣池﹔1973年,海龍村基本實現全村沼氣化,成為當時全國有名的沼氣建設村。“當時村子周邊光山光嶺,無柴可燒,大家用沼氣照明、煮飯,可以說是一場能源變革。”熊建回憶道。

在沼氣陳列館的眾多老式陳設中,海龍村第一口沼氣池的微縮模型特別引人注目,“這是村史的重要陳列。”講解員介紹,這口沼氣池的原形就在海龍村五組。

“沼氣在當時解決了村民的燃料問題,現在又給村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因此海龍村有基礎走‘低碳共富’之路。”安居區農廣校校長陳勇一句話,道出了一條探索之路。

B“碳”索新課題

在鄉村怎樣固碳、減碳,實現低碳、零碳

荷塘荷葉田田,平壩、坡地糧油果蔬規劃有序。漫步海龍村,即便頭頂陽光炙烤,仍滿眼綠意,讓人覺得清爽。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2018年,海龍村啟動鄉村振興試點建設,當時並無低碳方面的規劃。2021年6月,當地提出“在規劃范圍上擴面、在規劃理念上超前、在規劃成果上提質”,低碳慢慢進入規劃視野。

一個戶籍人口隻有1500人的海龍村,如何建設綠色低碳社區?碳排放主要在哪裡?

從沼氣陳列館出來,在謝婆婆涼粉店的方桌前,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打開話匣子。村民們大多知道低碳這事兒,但似乎並不明白其中深意。

前不久,一組村民楊國玉在海龍村“五好家庭”評選中,因房前屋后“六順六淨”,獲得第一名。獎品是價值150元的生活用品。在她看來,低碳就是愛護家園環境。

“這確實是一個全新的探索。”對在鄉村地區如何實現低碳,安居區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鄒鳳很有興趣。她說,海龍村山清水秀,生態本底很好,“雙碳”背景下,城市、工業的減碳較為常見,但在鄉村怎樣固碳、減碳,實現低碳、零碳,還是一個新課題。

陳勇覺得,沼氣是海龍村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的突破口。“要問碳到底從哪裡來,我給你們一個推薦。”陳勇的推薦,就是農業農村部沼氣科學研究所,“他們才是專業的,經常在村裡搞各種測試、監測。”

蹲點兩天,記者沒能在村裡“偶遇”農業農村部沼氣科學研究所人員。后來,沼氣研究所科研處副處長劉刈告訴記者,根據實地研究,海龍村溫室氣體主要來自三方面:燒柴火等生活用能排放﹔農田化肥溶解產生的氧化亞氮和水稻田產生的甲烷﹔生活垃圾、秸稈等腐爛產生的溫室氣體。“據估算,村裡每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約2700多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燃燒100萬升汽油的碳排放量。”

鄉村有碳排放,也有碳吸收。劉刈介紹,經測算,海龍村的林地和農田土壤每年能固碳1500噸左右,“農村可以提供森林碳匯,減排潛力很大,目前,農村地區溫室氣體佔全國總排放量的10%至20%,做好農村減排,為‘雙碳’留足更大發力空間,這也是我們在鄉村做低碳的初衷。”

1200噸,這就是海龍村的碳淨排放量,也是“低碳社區”要攻克的減排目標。

為此,海龍村採取可再生能源替代,高效利用沼氣﹔生產生活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減少氧化亞氮排放﹔稻田和藕塘精細化管理,改變淹水方式,減少甲烷排放﹔加大森林養護力度,幫助固碳……

“減碳方法很多,主要是根據村裡實際進行搭配,力求投入小、減碳效果好,最終探索出成熟甚至可復制的鄉村低碳實施方案。”劉刈說,海龍村並不是“在一張白紙上摸索低碳方案,而是立足已有的基礎來做”。

C“碳”索新機遇

要在全國率先探索出農村地區低碳排放技術標准

20時,太陽能路燈在海龍村次第亮起,蛙聲在荷塘此起彼伏。徜徉在硬化的通村路上,白天的懷舊村落到了夜間又是另一番景致。

在村裡住了一夜,6月21日一大早,記者就被轟鳴的機械聲喚醒。起床一看,村中多處散落著水泥排污管道,施工方正抓緊時間填埋。

“海龍村的污水處理項目總投資1500萬元,其中管道鋪設的費用就佔到80%。”鄒鳳介紹,當地打造“海龍凱歌”鄉村旅游項目后,游客量激增,今年“五一”小長假游客達10.6萬人次,給村裡基礎設施提出更高要求。

反過來看,這也給當地建設“低碳社區”帶來新機遇。2021年8月,海龍村聯合周邊的常樂村、萬福村、銅錢村等7個村組建海龍聯村黨委,建設“低碳社區”是7個村共同的努力方向。

體量變大后,計劃總投資20億元的生物質能源工程項目簽約落戶海龍村,建成后年可處理秸稈、糞污等有機廢棄物13.7萬噸,年產淨化沼氣1450萬立方米、每年可減少碳排放1400噸。“有機廢棄物消納范圍能覆蓋整個常理鎮和周邊區域,在更大范圍內發展綠色循環經濟。”項目投資方瑞昊新能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雷進寶說。

順著村道繼續前行,在海龍村一組,記者看到了剛投用的安居區貴旺家庭農場沼氣工程種養循環綜合利用項目。白色圍牆上,寫著“大辦農村沼氣”幾個大字,3個黑色的巨大圓柱體矗立眼前。

“這是一個地面式沼氣工程,和一旁的生豬養殖場連接,每年能處理豬糞污4800多噸,日產氣量200立方米。”陳勇一邊說一邊扇著草帽降溫,襯衣袖口偶爾透出晒得分明的“黑白分界線”。原來,自從海龍村要打造“低碳社區”,區裡不少部門都組織專班“沉浸式蹲點”海龍村,鄒鳳、陳勇都是專班成員。

“這些沼氣可供村裡1號集中安置點及周邊80戶村民使用。”貴旺家庭農場負責人肖仕周告訴記者,沼氣給村民使用,沼渣和沼液會作為肥料還田,構成“豬—沼—果(菜、糧)”循環農業。

在安居區委書記吳軍看來,海龍村是安居區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的重要探索地,其打造四川首個“低碳社區”的試驗,就是要在全國率先探索出農村地區低碳排放技術標准,做實、擦亮、立穩“中國沼氣能源革命第一村”的金字招牌。

離開海龍村,路經瓊江源時記者得知,前不久,因河長制工作成效顯著,安居區獲國務院督查激勵,獲得中央財政水利發展資金1000萬元激勵,屬全省唯一。

大環境與小環境相輔相成,村民與外來者共同發力,政府與企業攜手而行……我們期待海龍村低碳探索的成功。(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萍董世梅 陳君 羅之飏)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