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川陝蘇區紀念館、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江姐故裡紅色教育基地……

追尋照耀巴蜀大地的紅色光芒

2022年07月01日07:40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追尋照耀巴蜀大地的紅色光芒

  學生們參觀江姐故裡紅色教育基地陳列展覽館。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向宇攝

  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內的“打過長江去”模擬雕塑。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憂 攝

  文博場館,匯聚一方歷史人文精華。近日,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分別前往巴中市通江縣川陝蘇區紀念館、資陽市樂至縣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和自貢市大安區江姐故裡紅色教育基地。穿梭其間,在現代化、沉浸式的展陳中,透過一件件展品、一塊塊展板,感受穿越歷史的永恆光亮,讀懂充滿光榮與夢想的漫漫來路。

  巴蜀大地,地靈人杰。走進三家紅色文博場館,看革命年代的“紅旗漫卷大巴山”,聽陳毅元帥一生的家國情懷,學先烈江姐的革命信仰。

  A

  川陝蘇區紀念館

  看崢嶸年代裡的“紅旗漫卷大巴山”

  打卡地點

  川陝蘇區紀念館,原名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始建於2012年,2020年進行了改造提升。新建成的紀念館建筑面積6716平方米,展陳面積3170平方米。

  打卡地簡介

  川陝蘇區紀念館所在的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在1934年時曾是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所在地。當時,大量的戰斗傷員在這裡接受救治,也有很多不幸逝世的紅軍戰士永遠地安息於此。

  驅車沿著鎮廣高速從通江行至王坪,經過全長33.4公裡的紅色主題高速公路,就到了川陝蘇區紀念館。看著分列大門兩側的“赤化全川”“擁護紅軍”景觀石刻,思緒很容易就被帶回到那個紅軍戰士為了崇高理想浴血奮戰的年代。近日,懷著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心,記者走進這座紀念館。

  從遠處看去,川陝蘇區紀念館的建筑外觀像是一座橋,正中的序廳剛好位於“橋身”下方。川陝蘇區紀念館館長黃飛告訴記者,這個設計靈感,來源於1934年召開的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曾評價“川陝蘇區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個大區域”,“是揚子江南北兩岸和中國南北兩部間蘇維埃革命發展的橋梁。”

  紀念館展陳主題為“紅旗漫卷大巴山”,由序廳、“革命火種點亮巴山”“赤化川陝 建立蘇區”“鏖戰巴山 破敵圍攻”“參軍支前 無私奉獻”“紅色基因 代代相傳”及尾篇“初心永恆”7個部分組成。川陝蘇區紀念館講解員李晨曦告訴記者,1932年10月,鄂豫皖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失敗后,紅四方面軍撤出根據地,轉移到川東北和陝南邊界地區,與當地人民群眾共同創建了川陝根據地。由於政策得當、措施得力,根據地在短期內迅速發展。到1933年10月,紅四方面軍已有5個軍、8萬余人,川陝根據地總面積達42000平方公裡、人口500余萬,控制了8座縣城,建立了23個縣市革命政權。

  與紀念館毗鄰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是全國唯一 一座紅軍自己修建、安葬紅軍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25048具忠骨在此長眠,鮮紅的五角星在大巴山的陽光下熠熠閃光。

  紅四方面軍解放通南巴后,迅速召開黨員代表大會和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川陝省委和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根據地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壯大,成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個大區域”。

  在紀念館內,紅軍石刻標語“爭取蘇維埃中國”引人注目,“這是紅軍入川后刻寫的第一幅標語,單字高3.15米,寬2.62米,筆畫深0.2米。”李晨曦告訴記者,1932年到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川陝蘇區這一歷史時期,為了組織群眾和震懾敵人,在通江境內書寫鏨刻了大量的石刻標語,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富,保存之完整,為根據地各縣(市)之冠。“而這段標語原本是打算刻為‘爭取蘇維埃中國,建立蘇維埃政權’的,但是剛刻完‘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建’字時,敵人打過來了,隊員們立即放下筆杆子,拿起槍杆子,投入到戰斗中。”

  紅軍在川陝蘇區,一方面要同反動勢力進行武裝斗爭,另一方面也積極組織生產、宣傳革命思想。從1932年紅四方面軍戰略轉移至大巴山,到1935年北上抗日的3年時間,川陝蘇區的面貌為之煥然一新。

  紅旗漫卷大巴山。川陝蘇區紀念館靜靜矗立於先烈戰斗過的地方,像一幅畫卷,將星火燎原的故事徐徐展開,也像一座豐碑,向后人昭彰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

  B

  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

  讀懂《梅嶺三章》背后的元帥氣度

  打卡地點

  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2021年陳列改展完成,展廳502件歷史照片、文物實物、珍貴視頻,7個歷史革命場景和3個經典故事的原景重現,為觀眾勾勒出陳毅元帥一生的家國情懷。

  打卡地簡介

  位於資陽市樂至縣勞動鎮舊居村,陳毅故居左前方200米處。2021年8月25日,陳毅誕辰120周年紀念日前一天,經改陳布展后的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全新亮相。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成博

  陳毅紀念館文物博物部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的唐銘澤告訴記者,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於1987年建成並對外開放,2011年7月完成維修改展工程,其外形為蘇杭園林式建筑風格,建筑面積1926平方米,有大小庭院7個,房屋41間,展廳面積1300平方米。2021年8月陳列改展工程完成后,展廳通過“漫漫求索 追求真理”“參與創建人民軍隊”“受命整編抗日鐵軍”“揮師逐鹿華東中原”“主政上海 恢復建設”“殫精竭慮 領銜外交”“堅守初心 風范永存”7個部分,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陳毅元帥光輝、偉大的一生。

  展廳中,一幅《梅嶺遇險》的畫作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唐銘澤告訴記者,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主力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陳毅和項英等人一起,被安排留在南方繼續打游擊,同敵人周旋斗爭。在此期間,陳毅提筆寫下了豪情萬丈的詩作《梅嶺三章》。

  “但鮮為人知的是,在寫這三首詩時,陳毅其實已經處於生死一線的危險境地。當時,由於叛徒的出賣,陳毅率領的部隊被國民黨軍隊圍困在梅山,加之傷口化膿,陳毅行動非常困難,敵人每天在山中搜尋陳毅和他的部隊。”唐銘澤說,在《梅嶺三章》的序裡他自述當時的情景:“1936年冬,梅山被圍。余傷病伏叢莽間20余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

  陳毅深知自己隨時都有犧牲的可能,為了激勵后人把革命進行到底,他把昂揚的斗志與必勝的信心寫了下來,“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在《梅嶺三章》中,我們讀到的是絕境中也未曾動搖的樂觀與氣壯山河的豪邁。在險象環生的敵我斗爭中,仍然氣定神閑地賦詩,是因為陳毅對中國革命抱有必勝的信心,更是因為在解放勞苦大眾的斗爭面前,陳毅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然而陳毅終究沒有止步梅嶺。與他寫下《梅嶺三章》幾乎同時,西安事變爆發,國民黨反動派被迫停止對紅軍的“圍剿”,全國軍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下,開始了對日本侵略者的強硬反擊。

  C

  江姐故裡紅色教育基地

  讓江姐精神品格永流傳

  打卡地點

  江姐故裡紅色教育基地,江竹筠烈士的成長軌跡和英勇品格在珍貴的實物展品與展板介紹資料中一 一呈現。

  打卡地簡介

  位於自貢大安區大山鋪鎮,佔地面積約465畝。緊鄰陳列展覽館的江竹筠故居是一座典型川南風格民居,自貢堅持修舊如舊,以微改造手法最大程度還原其原有風貌。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成博 余如波 秦勇

  近日,自貢市涼高山小學四年級近60名同學在老師帶領下,來到江姐故裡紅色教育基地。“帶孩子們來到這裡,有助於讓他們深入了解江姐事跡,傳承江姐精神品格,化為發奮學習、提升自我的動力。”帶隊老師鐘艷秋說。

  基地佔地約465畝,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江竹筠故居修繕和提升改造、新建陳列展覽館和劇院、江姐雕像修繕提升及道路、景觀等配套設施建設等。走進陳列展覽館的“堅貞不屈 永不叛黨——革命英烈江姐生平事跡展”,透過“艱辛童年”“求學立志”“投身革命”“並肩戰斗”“奔赴下川東”“堅貞不屈”“永遠的江姐”7個展陳單元,全面展現江竹筠烈士的成長軌跡和英勇品格。

  “江姐故裡紅色教育基地從開始建設到完成僅用時4個多月,而這1800多平方米的陳列展覽館的布展僅用1個月時間。”基地相關負責人表示,史料收集和展陳相關工作與項目建設同步啟動,累計收集相關書籍、報紙、信件、照片、音視頻等共計13類3000余件,整理制作《江姐生平事跡年譜》等10余種資料。

  江姐生平的書信是陳列展覽館收藏展示的一大亮點。“比如我們館藏的7封江竹筠烈士寫給表弟譚竹安的家書復制件,就很能看出江姐在經歷丈夫去世的巨大悲傷之后的堅強與堅定。”陳列展覽館講解員告訴記者,這7封家書寫於1948年,江姐的丈夫彭詠梧在中共川東臨時委員會委員兼下川東地委副書記任上犧牲后,“當時組織上考慮到她的孩子太小,需要她照顧,讓她留在重慶工作。可是江姐毅然提出‘這條線的關系隻有我熟悉,別人代替有困難,我應該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繼續戰斗’。”

  陳列展覽館中,還展示有江姐寫於1949年8月27日的絕筆家書復制件。據講解員介紹,當時在監獄裡沒有筆,江姐就將竹筷削成筆,用破棉絮燒成的灰和水調成的墨汁在毛邊紙上寫下了這封托孤遺書。“竹安弟:友人告知我你的近況,我感到非常難受。麼(幺)姐及兩個孩子給你的負擔的確是太重了……我想你決不會抱怨孩子的爸爸和我吧?苦難的日子快完了……我有必勝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獄日起(去年6月被捕)我就下了兩年坐牢的決心,現在時局變化的情況,年底有出牢的可能……假若不幸的話,雲兒就送給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斗)到底。孩子們決不要驕(嬌)養,粗服淡飯足矣。”這是江姐留在世間最后的文字,寫完之后不到三個月江姐就犧牲了。從這封信中,我們同樣讀到了江姐對家人深切的關懷,更看到了一位偉大的革命烈士對新中國美好未來的期待與祝福。

  走出陳列展覽館,不遠處灰瓦白牆的江竹筠故居也修葺一新,周邊的竹林、農田讓游人仿佛穿越時空,來到江姐童年時期的生活場景。拾級而上,一尊高達11.14米的江姐雕像映入眼帘,寓意江姐在11月14日英勇就義﹔雕像基座採用紅色花崗石,高2.9米,紀念江姐29歲就義﹔前方設置黑色大理石獻花台,高0.82米,寓意江姐8月20日出生﹔周圍種植2株丹桂和29株特選紅梅,象征著她29年的革命人生。

  2021年11月14日建成開放以來,江姐故裡紅色教育基地已接待游客近24萬人次。(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成博)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