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走進全國首個跨省域共建新區川渝高竹新區

一區跨川渝 改革“試驗田”

2022年07月01日07:23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區跨川渝 改革“試驗田”

  鳥瞰川渝高竹新區。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楓 攝

  川渝高竹新區稅費征管服務中心。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楓 攝

  一線蹲點採訪(五)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時強調,成渝地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健全合作機制,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

  採訪主題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加快毗鄰地區合作,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內容。2021年1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發布關於同意設立川渝高竹新區的批復,這是川渝兩省市共同批准設立的第一個新區,意味著川渝兩省市將以新區為載體,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

  川渝接壤處,一躍成為“試驗田”。新區設立以來,建設進展怎麼樣,改革創新取得哪些突破,發展前景如何?6月22日至24日,四川日報全媒體一線蹲點採訪組來到川渝高竹新區,採訪鎮村企業和項目,對話干部群眾,看變化、察趨勢、問未來。

  聲名在外的“溢出效應” 帶動農業農村成投資熱土

  6月22日,悶熱無風,稍在室外站一會,35攝氏度的高溫不由讓人汗濕衣衫。聽著虫叫蟬鳴,我們來到蹲點的第一站——高灘鎮長渠村,一個椒香四溢的村庄。

  川渝高竹新區規劃面積262平方公裡,由重慶市渝北區茨竹鎮、大灣鎮和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高灘鎮、壇同鎮部分區域組成,長渠村距離新區管委會約5公裡,處於核心區域。

  我們碰到“椒農”蔣光明時,他顧不上炎熱,正招呼工人加快剪枝進度。500畝種植基地首次全面挂果,“天氣預報說今晚有強降雨,必須搶在前面收一茬。”名為“天知椒”的樹種低矮粗壯,工人不需要從樹上徒手摘椒,而是把枝條剪回去用機器分離。清洗、蒸汽消毒、風干、篩選……他的加工車間,熱度更勝一籌。

  “投身農業,我算‘半路出家’。”蔣光明在簡陋的辦公區抓起一把干花椒,邀請記者感受一番香麻上頭的快意,隨后打開了話匣子。

  “2018年,我從渝北區開車過來考察,開了兩個半小時﹔去年6月南北大道二期通車,從這裡到渝北區批發市場,一個半小時﹔明年三期通車,隻要40多分鐘。”聊著聊著,蔣光明揭開了他敢在長渠村投下500萬元的底氣所在,“距離重慶近”。

  高灘鎮與渝北區茨竹鎮接壤,是距離鄰水縣城最遠的鄉鎮,又是距離重慶市區最近的鄰水鄉鎮。鎮上80%的企業來自重慶,90%的企業為重慶產業配套。

  蔣光明也不例外。他今年有望收獲的20多萬斤青花椒已被訂購一空,主要供應重慶市場。“趕上川渝共建高竹新區,真是意外之喜。”蔣光明說,他為花椒基地取名生態園,是希望今后新區人氣旺盛起來,能從農旅融合發展中再增加些收益。

  鄰近的八家山村,同樣迎來了“喜事”。傍晚時分,村支部書記譚顯輝站在高高的山崗上,一邊遠眺枝葉繁茂的李子林、梨樹園,一邊直抒胸臆,“產業發展得踏實,選的人很可靠。”

  譚顯輝在村上工作了30年,從村文書干到村支書。他說:“這些年川渝合作升溫,很多人到村上考察投資﹔我們也在選,要有實力、有技術,隻想當‘蹺腳老板’的不要。”

  村民最終選擇了何躍寬。他之前在渝北區種植苗圃,到八家山種植果樹后,夫妻二人干脆搬到村上,並修建了可存儲100噸鮮果的氣調庫,被村民笑稱“帶著嫁妝嫁來的何老板”。

  在高灘鎮,隨著高竹新區拔節生長,荒坡變果園,河池成魚塘,曾經少人問津的一個個鄉村成了投資熱土。譚顯輝說,很多外出務工的村民在家門口獲得了就業機會,“青壯年勞動力在回流。”

  記者採訪時,鎮上正為群眾辦理公交卡,到重慶的跨省城際公交即將開通,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乘車,享受“重慶待遇”。

  改革成效的形象體現 用上“四川電”“重慶水”

  巴山夜雨來得迅猛,將氣溫降低10攝氏度左右。23日清晨,高竹新區兩側的華蓥山、銅鑼山麓雲霧繚繞,空氣清新舒爽。

  9時許,新區企業四川欣悅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管理人員余向,幾乎與我們同時來到新區供電服務中心。他此行目的是向中心負責人陳秘咨詢如何降低用電成本。供電服務中心於一周前揭牌“迎客”。它有一套“黑科技”,用大數據監測和分析企業用電情況。

  陳秘打開大數據平台,隨即挑出幾張欣悅精工的用電圖表,其中一張顯示:該公司4月峰時用電佔比48.3%、谷時用電佔比6.22%。當前新區高峰時段每度電8角5分左右、低谷時段2角5分左右。陳秘給出建議,合理優化用能時段,盡量增加谷電比例。余向豎起大拇指,心悅誠服、連連道謝。

  川渝電價有差異,全年拉通算,四川區域每度便宜1角至2角。新區企業執行哪邊電價?陳秘給出答案,“用四川的電”。而在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唐家文向記者講述用水情況,則是“用重慶的水”。

  高灘鎮水資源匱乏,遇到旱季,企業和居民經常遭遇“水荒”。去年6月,一項跨省域的調水供水計劃順利實施——從3公裡外的渝北區茨竹鎮衛星水庫引水,解決了常年困擾高灘鎮的用水難題。

  企業和居民得實惠,背后是一場系統化的改革試驗: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

  高竹新區橫跨川渝兩省市,分界線兩側,僅稅費方面,梳理出的差異事項就有801項,工商注冊、產業扶持、人才引進、管理權限、公共服務等領域政策也有很大不同。推進改革就是要打破行政壁壘,在區域內形成一體化的管理服務體制和改革創新體系。

  去年底,川渝兩省市為高竹新區制定了7個方面、28條支持性措施,堅持的一條原則令人印象深刻: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

  “通俗說,哪邊政策支持力度大,哪邊措施對市場主體最有吸引力,就用哪邊的。”唐家文坦言,他們有十足的動力做這件事。“換個角度看,兩省市接壤處還意味著距離兩邊主城區都遠,隻有堅定不移探索改革,才能形成競爭優勢。”

  管委會院子裡,停放著渝B、川X牌照的車輛,渝北區、廣安市派出干部合署辦公,住在一起、干在一起,齊心協力推進新區建設。如何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是實現精誠合作的必答題。渝北廣安兩地對等注資10億元成立川渝高竹新區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新區開發建設綜合運營商,在分配上堅持“存量收益由原行政轄區各自分享,增量收益五五分成”,從而構建起跨省域市場化、公司化開發運營新模式。

  “用腳投票”的市場檢驗更多大項目“靜待花開”

  站在新區制高點胡家梁子平台,新區面貌盡收眼底。我們蹲點這幾日,不斷有來自發改、稅務等部門的專家在此聽取情況介紹。唐家文說,新區已制定《稅費差異政策執行規范(1.0版)》《稅務行政處罰裁量權實施辦法(內測版)》,目前正量身編制《建設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試驗區實施方案》。

  “1.0版”“內測版”“量身編制”,這些詞匯本身就有濃厚的改革色彩,預示著各項工作未來還有較大迭代升級空間。比如,801項稅費差異事項目前已統一規范725項,今年有望全部統一。

  改革釋放政策紅利,成效如何卻要交由市場檢驗。目前,新區入駐企業171戶,建成投產72戶﹔新區成立以來,累計新簽約重慶工職院高竹校區等33個項目、協議投資310億元。

  四川發展是率先布局的“龍頭企業”之一,總投資23億元的科技創新中心基地預計2025年全面建成。撐著一把小傘,項目負責人陳永劍在工地的雨幕中向我們聊起他的大夢想。“我們一邊建設一邊招商,已與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重慶大學低碳研究中心、四川省汽車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研究機構簽約,還有一批重磅項目即將落地。”他大手一揮,指向項目背靠的山頭,我們順著望去,8個大字扑面而來:爭創國家科創中心。

  廠房早已啟用,辦公樓才動工不久,四川渝興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發展策略盡顯務實之道。總經理楊亮亮喜歡把“活下去”作為口頭禪,卻對爭做新區第一家上市企業的路徑謀劃得一清二楚。該公司主要產品IXPE發泡棉在汽車、電子產品中得到廣泛應用,其生產工藝和水准已達到歐盟標准,搭乘中歐班列(成渝)號沿著絲綢之路打開國外市場,正是他的“殺手锏”之一。

  從在建的科創基地,到渝興宇新材料公司,均體現了高竹新區的工業主導產業定位:聚焦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和電子信息產業,與重慶市產業高度匹配。與之密切相關的是,前不久鄰水疫情發生時,高竹新區想方設法保障一批企業“戴好口罩抓生產”,緩解了重慶整車和零部件企業的供應鏈壓力。

  “不符合產業定位的項目堅決不要。”新區投資促進和經濟運行中心主任楊繼剛說,新區制定了投資負面清單,以及產業項目准入和退出機制,將一批產值高但不符合定位或達不到投資強度、畝均產出、畝均稅收等控制指標的項目阻擋在外,“我們后發更要高點起步。”

  楊繼剛來自渝北區,他的新區宿舍一牆之隔,住著新區建設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楊航,后者來自廣安市。兩人一個負責項目招引,一個負責項目建設,系緊密合作的“上下游”。楊航時常打趣,“弄個大的來。”楊繼剛堅信大項目一定會變得更多,新區成立至今,前來考察或接洽的企業有上千家之多,“大家各司其職不鬆勁,未來很好,靜待花開。”(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方小虎 張守帥 趙榮昌 李天銳 鄧涵予)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