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衛生

護佑生命健康 古老的端午定將大放異彩

2022年05月31日07:51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護佑生命健康

端午節和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人文節日總是跟天文時間息息相關。上古歷法,以天干地支紀年,以地支紀月,夏歷將每年的第一個月的地支定為寅,即以“寅月”為正月,稱為“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稱五月是午月,五又為陽數,午時為陽辰。上古字法,“端”與“初”同義,“午”與“五”通假。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等。

戰國時代,視五月為“惡月”“毒月”,古人把五月看作陰氣到達端點而虧,陰惡的害虫萌生之月。就是說,陰惡從五而生,五月初五被古人看作最不吉利的惡月惡日,而這恰恰是陽氣運行到端點的端陽之時。

在古人看來,夏歷五月正值春去夏初之際,白晝漸長,天氣漸熱,酷暑炎熱會導致邪氣橫行、毒虫滋生,尤其是蛇虫、蚊蠅繁盛,蠍、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毒盡出,毒氣發作,容易流行瘟疫。總之,端午的本義是根據一年之中宇宙運行的自然節氣,由於此時出現了惡氣、邪氣、毒氣肆虐的情狀,人們產生了對病痛和死亡的擔憂和恐懼,所以就需要大舉避忌,防疫保健。端午節的要義正是要動用可能的辦法避惡、袪惡、除瘟。這就不難理解,在各種端午民俗事項中,大多以驅邪、避惡的諸多巫術和涉及“藥物”的防疫實踐為基本內容,體現出防病治病、驅除邪氣、期盼健康的理念,端午節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衛生節,自然也是一場護佑生命健康的修行,沉澱了古人的生存智慧。

應對“惡月”“毒日”的辦法,首選當然是以藥克毒。中國遠古就有神農氏嘗百草而發現草藥之說。現存最早的農事歷書《夏小正》載:“此日蓄採眾藥,以蠲除毒氣。”《詩經·芣苢》就描寫了先民採摘車前子的歡快情景。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也說五月初五“是日競渡,採雜藥”。眾藥、雜藥,古人統稱為“百藥”,認為五月初五採藥最靈驗,藥越多,效越大。所以藥鋪和醫師多在端午當日收藥,更強調在午時。端午採百草為藥以及端午藥最為靈驗的俗信,至今仍是中國各地民間最具共享性的民俗知識之一。

藥湯沐浴也是應對“惡月”“惡日”的高招。此俗起源甚早,戰國已有記載。人們認為,浴蘭可以除病驅瘟,當時的蘭是菊科的佩蘭。從醫學角度看,端午時節,天氣濕熱,病菌叢生,以蘭湯沐浴有解暑通表、舒筋活絡、解毒殺菌、保健防病之效用。現代人的藥浴則加入了一些芳香的藥物,如薄荷、千裡光、紫蘇、金銀花、桑葉、虎耳草等中草藥。常洗藥浴,確能預防皮膚病,疏通毛孔,降低皮膚溫度,活血通絡,有去疲乏、防暑熱的效果。現在,我國一些地方還流行煎煮艾葉水洗浴,把艾草中的抗菌成分溶解出來,起到預防和改善由細菌或真菌引起的皮膚疾病的作用,有“端午洗艾澡,百病都趕跑”一說。

古人認為端午插艾懸蒲,可以驅避邪氣、預防瘟疾。菖蒲是一種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被視為五瑞之首的治邪靈物。明劉文泰領銜編撰的《本草品匯精要》將其列為“草部上品之上”。菖蒲味辛,有芳香“藥氣”揮發,是提取芳香油的原料,它也是一味中藥,具有開竅、行氣止痛、祛風濕的功能。仲夏端午,潮濕多雨,菌蚊叢生,人易染病,艾草和菖蒲均由於有濃烈的揮發性氣味,懸於門上可提神、通竅、袪痰、理氣、活血、散風,能夠除濕避穢、預防疾病、潔淨空氣,有益人們身心健康。

艾又名艾蒿、艾草等,燃燒產生的煙霧對化膿性細菌、真菌和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從艾中分離出來的棕矢車菊素、苦艾素等,有一定的抗癌作用,艾葉油具有平喘、消炎的藥理作用。懸挂艾葉、艾煙熏正是利用這些方法,把艾裡的有藥理活性的化學物質釋放出來,在空氣中形成天然藥分子膜層,像給人們罩上了一個消毒氣幕。同時,這些氣味會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體含量提高,達到抗菌、抗病毒、防染病的作用。

以菖蒲、雄黃酒避毒是又一端午藥俗。唐五代以來,人們便以菖蒲漬酒而飲。明清以降,雄黃酒逐漸流行。雄黃有殺菌驅虫解五毒之效,常用於治療皮膚病。現代醫學已經証明,雄黃酒有毒,日服0.3克便可致人中毒,現代人應該拋棄飲雄黃酒之俗。端午前后,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已步入梅雨季節,蚊蠅害虫滋生,人們習慣把雄黃酒洒在屋角牆窗、床帳邊緣,以驅邪殺虫,表達避邪驅毒及祈求身體安康的願望。

每年到端午節,人們都有吃粽子的習俗。相傳它起源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殉國,以寄托對他的哀思。從此便形成了五月初五食粽的習俗。

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粽子,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晉代,端午食粽子成為全國性風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這是西晉周處所作《風土記》一書中的明確記載。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稱“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唐人姚合“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食粽之普遍。宋代時,出現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了菰葉的季節局限。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鬆子仁、棗子、核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則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

端午食粽是古代社會衛生防疫理念的重要體現。盡管我國南北方的粽子風味、特點和做法不同,卻都以糯米和粽葉為主料。中醫學認為,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粽子的配料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龍舟競渡是端午最風行的傳統民俗活動,也是古代人民驅邪禳災、強身健體、增強衛生防疫意識的一項水上競技運動。

“一歲不送,必有疾殃。”據考証,競渡起源於古老的驅邪祛災法術,我國各地的劃船送災習俗都脫胎於“命舟送災”,人們在端午時節採用龍舟將邪惡、災瘟從河道送走。從隋唐開始,競渡便初具規模,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廣泛的民眾基礎。

今天用來競渡的龍船,船分青龍、黃龍、白龍、黑龍等,船身、船上的羅傘旌旗等裝飾,以及劃手們的服裝乃至船槳,都要求同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龍舟短則7丈多,長則11丈余,劃動時有如游龍戲水。貴州的龍舟由三隻獨木船聯合而成,中間較長的一隻稱“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揮,兩邊的船稍短,稱“子船”。福建的龍舟,船首雕刻的龍,口能開合,舌能轉動,栩栩如生。

龍舟競渡,能有效提高大腦神經活動,增強心血管及呼吸肌功能,強健競渡者體魄,還對培養團結協作、奮發前進精神具有積極作用,已成為國際、國內正式體育比賽項目。1991年,國際龍舟聯合會在香港成立,目前,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龍舟運動,每年約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國際性龍舟比賽。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傳承兩千五百多年的端午節是古代先民對天時征候深刻獨特的觀察與體驗后的循理應對,形成了驅邪、祛病、健體、衛生防疫等核心內涵,是古代社會對醫藥性理、衛生預防事業不斷探索求知的具體體現。

端午節張揚護佑生命、關愛健康的生命文化精義和精神,傳承豐富的中醫文化智慧,承載著先民們對遠離疾病、避災消災、強健身體的美好希冀和憧憬。疫情當前,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端午節慶機會,更加普及衛生健康知識,不忘端午初心,把端午作為護佑生命、關愛健康的盛大節日,引導公眾科學傳承弘揚端午文化精華,不斷賦予端午節理性科學的精神文化內涵。

護佑生命,守衛健康,古老的端午定將大放異彩。(余隆海)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