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成都市委、市政府印發

《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行動計劃(2021—2025年)》

2022年05月25日07:38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行動計劃(2021—2025年)》

  市委、市政府印發《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行動計劃(2021—2025年)》,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認真抓好貫徹落實。《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行動計劃(2021—2025年)》主要內容如下。

  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成都的重大政治任務和時代使命,是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決策部署的重要內容,對探索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實踐、超大特大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徑具有重要意義。為深入貫徹《國務院關於同意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批復》精神,全面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的《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意見》部署要求,以新發展理念為“魂”、以公園城市為“形”,全面推進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建設創新、開放、綠色、宜居、共享、智慧、善治、安全城市,打造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公園城市,提升現代化國際都市功能能級,發揮極核主干作用,為加快形成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提供堅實支撐,制定本計劃。

  一、建設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厚植綠色生態本底、塑造公園城市優美形態,著力創造宜居美好生活、增進公園城市民生福祉,著力營造宜業優良環境、激發公園城市經濟活力,著力健全現代治理體系、增強公園城市治理效能,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結合,探索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實踐和超大特大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徑。

  到2025年,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深度融合,藍綠空間穩步擴大,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地表水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穩步提高,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初步建立。居民生活品質顯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養老育幼、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服務更趨普惠共享,住房保障體系更加完善,覆蓋城區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基本建成,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營商環境優化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能級大幅提升,綠色產業比重顯著提高,西部金融中心功能彰顯,國際門戶樞紐、國際消費中心等城市功能顯著增強。世界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名城特征更加彰顯,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歷史地段、傳統村落得到有效保護,各類文化遺產更好融入城市規劃建設。城市治理體系更為健全,城市實現瘦身健體,市政公用設施安全性大幅提升,“智慧蓉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善治和安全保障機制更加完善,超大城市轉型發展取得重大進展。

  到2035年,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目標全面實現。公園城市形態充分彰顯,生態空間與生產生活空間銜接融合,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全面形成,現代化城市治理體系更趨成熟,人民普遍享有安居樂業的幸福美好生活,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公園城市全面建成,努力打造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二、塑造公園城市優美形態,打造城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示范區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將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等行動,充分挖掘釋放生態產品價值,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使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機生長,率先塑造城園相融、藍綠交織的優美格局。

  (一)構建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融合格局。強化城市功能導向,以滿足公共服務需求為目標統籌基本功能、以服務城市發展戰略為指引提升核心功能、以突出區域比較優勢為重點培育特色功能,創新城市規劃理念,科學編制城市國土空間規劃,調整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比例,著力做優做強中心城區、城市新區和郊區新城(衛星城),推動城市發展的均衡性與高質量發展相統一、公共服務供給結構與人口分布相適應、產業能級提升需求與產業空間承載能力相匹配,推動城市內涵發展、區域差異發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各區域基本功能就近滿足、核心功能互相支撐、特色功能優勢彰顯,加快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功能結構,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1.做優做強中心城區。聚焦高端要素運籌、國際交流交往、現代產業支撐、文化傳承創新、時尚消費引領等核心功能,推動城市有機更新、產業轉型升級、宜居品質提升、治理效能增強,加快實現由中心集聚向輻射帶動轉變。優化提升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以下簡稱五城區)功能品質,推進瘦身健體、提質增效,大力實施城市有機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合理降低建設開發強度、人口密度、建筑尺度,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業、傳統商品交易市場等非核心功能,加快推進成都太平寺機場、鳳凰山機場搬遷,推動增量空間高標准建設﹔提高產業層次、經濟密度,推動現代都市工業向服務型制造、平台化經營、個性化服務轉型,提升樓宇工業集聚度和經濟產出效益,提質升級研發設計、商務商貿、科創文創、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城市功能、宜居品質,創新文化旅游和創意業態,建設獨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地標,建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承載區,打造更有品質、更具活力、更加繁榮的幸福宜居城區。夯實中心城區其他區域功能承載,著眼實現人口集聚、產業發展和城市品質提升良性互動,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做強產業支撐,積極聯動城市新區推進智能制造提質發展,共建重大功能設施、產業平台,做強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化國家“兩業”融合發展試點,招引培育“鏈主”、建圈強鏈,發展汽車制造、航空裝備、軌道交通、電子信息等產業﹔加快接續五城區勢能推動現代服務業提檔升級,發揮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國際鐵路港等平台作用,做強臨空、臨港經濟功能,差異化集聚發展現代物流、航空運營、國際貿易等產業﹔輻射帶動郊區新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提升城市服務能力和品質,繁榮發展時尚消費、健康服務、文體休閑等產業,支持人口集聚度較高的區域提升服務品質和智慧安全韌性設施綜合配套水平,推動職住平衡、城鄉互動、產城融合,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實施環城生態公園周邊未來公園社區創建行動,充分利用大尺度生態空間牽引城市功能載體建設和內部空間布局優化,推動中心城區居住人口疏解,提升環城生態公園兩側城區宜居宜業品質、功能承載能力。

  2.做優做強城市新區。堅持創新驅動、高端引領、產城融合、聯動發展,聚焦創新策源轉化、國際門戶樞紐、新興產業集聚等核心功能,強化四川天府新區創新驅動高端引領能力,發揮成都高新區、成都東部新區等平台功能牽引作用,優化發展環境、提升產業能級、推動職住平衡、完善配套設施,聯動產業優勢互補、空間承載能力較大的其他城區,協同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和新的增長極。

  創新發展四川天府新區。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和成果轉化,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加快打造公園城市先行區。推動城園相融先行,構建鹿溪智谷生態綠廊—天府總部商務區、興隆湖—成都科學城、錦江生態帶—華陽生活片區等“三生”融合公園城市組團。打造創新策源功能承載地,在興隆湖周邊區域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創新基地,高標准建設天府實驗室、西部(成都)科學城,夯實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基礎。推進創新成果轉化和應用示范,發展總部經濟,推廣“總部+基地”“研發+轉化”新型協作模式,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高技術服務業、高能級都市工業,聯動天府新區邛崍產業園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聯動中德(蒲江)產業新城打造軌道交通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聯動新津天府智能制造產業園打造先進智造產業基地。

  高質量發展成都高新區。聚焦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兩輪驅動”,深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圍繞電子信息、前沿醫學與健康安全,加強下一代通信技術、量子計算、新型疫苗、細胞和基因治療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高技術產業創新高地,聯動郫都區做強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共建電子信息產業核心承載區,打造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建設科技金融服務高地,以交子公園金融商務區為主陣地構建科技金融生態,開展數字人民幣研究及移動支付創新應用。構建高品質活力區,建設交子公園—交子金融商務區、大源中央公園—大源CBD片區、新川之心公園—成都5G智慧城等新活力社區。

  高標准建設成都東部新區。強化臨空經濟引領帶動和先進制造業集中承載,聯動簡陽市、金堂縣一體化發展,提升城市東翼經濟與人口承載能力。發揮開放樞紐門戶功能,強化天府國際機場航空樞紐優勢,建設空港現代物流園、國際航空貨運轉運(分撥)中心等,增強要素集聚和輻射能力。做強臨空經濟和先進制造業承載功能,建設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發展適航產業,引育智能工業、高端裝備、新型制造等產業頭部企業,引領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做大做強。健全產業創新功能,聚焦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域謀劃建設未來科技城,推進民航科技創新示范園區建設﹔以國家醫學中心為核心加快建設未來醫學城,打造未來醫療技術創新轉化園區。構建高品質藍綠空間網絡,聯動發展龍馬湖—簡州新城、絳溪河—空港新城、三岔湖—天府奧體公園組團,引領推動沱江綠色發展經濟帶建設。

  3.做優做強郊區新城(衛星城)。發揮大城市帶動大郊區優勢,推進以人為核心、以縣城和中心鎮為重點的新型城鎮化,聚焦做優做強生態價值轉化、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等核心功能,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增強公共服務能力,推動建設一批產城融合、職住平衡、交通便利、生態宜居的郊區新城,帶動區域組團式發展,拓展超大城市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空間。

  聚勢賦能郊區新城(衛星城)。聚焦不同特色功能,布局建設若干引流聚勢、相互賦能、差異發展的郊區新城,進位爭先爭創全國百強縣,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承接航空樞紐勢能外溢拓展新空間,深度挖掘山水和文化資源打造多元特色旅游業態,推動在公園城市鄉村表達中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共同繁榮,推進農業、文旅、商貿融合發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典范﹔著眼提高城鎮化水平和質量,深化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推進補短板強弱項建設,實施高快速路建設和寶成鐵路公交化改造等工程,加快打造“半小時”交通圈,推進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引進優質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推進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縮小公共服務在區域和城鄉間的差距,以城帶鄉推動鄉村振興。統籌人口規模、產業形態、交通條件,推動具有一定承載空間、發展潛力的城鎮分類建設一批集聚城市功能、優勢產業、特色資源的衛星城。

  推動鎮村提質增效。統籌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深入推進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編制以片區為單元的鄉村國土空間規劃,推進城鎮與鄉村片區開發,規范發展特色鎮,推動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發展質量、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培育壯大一批中心鎮,夯實郊區新城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二)建立藍綠交織公園體系。依托龍門山、龍泉山“兩山”和岷江、沱江“兩水”生態骨架,推動龍泉山東翼加快發展,完善“一山連兩翼”空間總體布局,描繪“綠滿蓉城、水潤天府”圖景,使城市成為“大公園”。

  4.構建多層次城市生態綠化體系。加快建立萬園相連、布局均衡、功能完善、全齡友好的全域公園體系,統籌建設各類自然公園、郊野公園、城市公園,均衡布局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小微綠地,全面完成“百個公園”建設工程,辦好202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推進多維度全域增綠,深入實施“五綠潤城”行動,統籌推進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錦城綠環”“錦江綠軸”等建設,構建與公共服務設施相融的綠道體系,打造涵養城市生態、提升人居環境的綠地系統。推進科學綠化試點,創新以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為重點的國土綠化投入機制,支持在環城生態帶等開展先行先試。

  5.建設城市生態藍網系統。強化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河流互濟、水系連通,推進供排淨治一體化改革,實施都江堰精華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工程,在岷江、沱江等流域開展治污理水護岸筑景行動,推進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加強多水源保障供給,推進引大濟岷、沱江團結樞紐、三壩水庫、久隆水庫等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加強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增強水資源配置能力,推進李家岩水庫及配套輸水管道、張家岩水庫至老鷹水庫引水工程,推進“四庫”聯調工程(久隆水庫—石盤水庫)等水資源配置項目建設。提升城鄉一體供水能力,實施供水管網跨區域連通工程,推進簡陽市、彭州市等地區農村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強化水生態保護修復,深入實施河(湖)長制,推進沱江、岷江水系綜合治理,加強清淤疏浚、自然淨化、生態擴容。實施“天府藍網”行動,推動建設“三級四類”藍網體系,在主要河流城鎮段兩側劃定綠化控制帶,打造功能復合的親水濱水空間,建設美麗河湖,避免出現“城市看海”現象。

  (三)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夯實公園城市生態本底,鞏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系統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展現“花重錦官城”意象。

  6.提升龍門山龍泉山生態功能。保育秀美山林,夯實龍門山生態屏障功能和龍泉山“城市綠心”功能,開展增綠增景減人減房、植被低干擾自然恢復等行動,實施國土綠化項目,建成25萬畝龍泉山國家儲備林基地。推進生態修復重點工程,實施國家國土綠化試點、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等工程。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中小型棲息地和生物遷徙廊道系統,建設龍門山生物多樣性基地。推進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

  7.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實施大熊貓種群保護和復壯重點工程,建設國家級大熊貓保護研究重點實驗室,設立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疫源疫病防控中心,建設野外研究基地,提升大熊貓野生種群和人工種群繁育基地水平。啟動實施大熊貓棲息地修復重點工程,建立大熊貓生態廊道,有序推進居民和礦權退出,全部退出小水電,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社區。

  (四)挖掘釋放生態產品價值。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試點,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突出解決“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問題,建立健全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8.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推動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實現市域國土空間內自然資源登記全覆蓋。開展生態產品信息普查,動態更新目錄清單,建設自然資源資產核算信息數據庫。

  9.健全生態產品價值評價與保護補償體系。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機制,構建行政區域單元生態產品總值和川西林盤等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建立反映保護開發成本的價值核算方法、體現市場供需關系的價格形成機制,探索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評估試點。建立綜合性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實施生態產品供給與經濟發展目標增減挂鉤、生態資產賬戶異地增減平衡。

  10.建立生態資源市場交易機制。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推進生態產品供給方與需求方、資源方與投資方高效對接,引入市場主體發展生態產品精深加工、生態旅游開發,適度發展環境敏感型產業,推動邛崍市、大邑縣在生態產品可持續經營開發、綠色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試。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依托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設立西部生態產品交易中心,有序推進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等權益交易,爭創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推進設立綠色金融法庭。

  (五)完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精准科學依法系統治污,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塑料污染、環境噪聲、揚塵污染治理,打造水清、天藍、土淨、無廢的美麗蓉城。

  11.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程,協調推進大氣污染跨區域聯防聯控,加強城市大氣質量達標管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推進水污染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推進生活污水治理“廠網配套、泥水並重”,開展污水處理差別化精准提標,實施老舊管網修復改造和雨污分流工程,實現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基本消除城鄉黑臭水體。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工程,管控修復受污染耕地和建設用地,啟動長安填埋場封場生態修復等工程,推進農村面源污染防控。

  12.推動資源循環利用。按照無廢城市理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建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系統,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提升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開展塑料污染治理專項行動。健全危險廢棄物和醫療廢棄物集中處理設施,開展危險廢棄物集中收集貯存試點,強化危險廢棄物全過程監管,完善危險廢棄物收集、貯存和處置體系建設。健全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體系,加快建設長安靜脈產業園等項目。到2025年,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基本健全,資源化利用比例達到60%左右。

  (六)塑造公園城市特色風貌。統籌協調新老城區形態風格、文脈肌理,注重傳承幾千年文化歷史沿革,提高城市風貌整體性、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呈現“窗含西嶺千秋雪”美景。

  13.推進以活化復興為重點的老城有機更新。以城市單元更新引領老城活化復興,推進鐵路總部片區、八裡庄工業遺址等重點區域規模性更新改造,實施天府錦城“八街九坊十景”等有機更新工程。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實施安全隱患治理、基礎設施改造、居住環境提升工程,開展功能性配套提升、管網線路疏通、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等行動,推進路面電網和通信網架空線入廊入地,推進2200個老舊院落分類改造,每年打造20條特色街區。

  14.塑造現代與傳統相協調的新城風貌。優化城市設計,創新“公園+”宜居宜游的公共空間設計、“公園+”優質共享的公共服務設計,促進地形地貌、傳統風貌與現代美學相融合。塑造天際線和觀山觀水景觀視域廊道,寓建筑於公園場景,加強對城市中軸、門戶、中心等天際線管控,建設天府大道等天際線展示區,編制城市觀景地圖,打造觀雪山、看城市等觀景平台。開展城市景觀綠化和照明提升,遵循景觀照明規劃及技術要求,推進屋頂、牆體、道路、駁岸等綠化美化,以核心區域、地標景點為重點塑造城市色彩體系。統籌塑造地上地下風貌,推行分層開發和立體開發,增加景觀節點和開敞空間。

  (七)深入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堅持以城帶鄉、以工補農,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融合發展,加快鄉村全面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15.推動城鄉土地要素高效配置。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依托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完善集體建設用地交易平台,深入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持續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支持採取委托經營、租賃經營、入股經營等方式,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農村承包地統一規劃、經營和管理。依法依規探索城鄉低效閑置土地資源利用新途徑,推進郫都區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積極穩妥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盤活利用工作。

  16.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促進基礎設施城鄉一體和公共服務均衡配置。推動優質教育資源惠及城鄉,創新城鄉教育聯合體模式,推行“縣管校聘”、區域聯盟、產教融合等辦學模式。縮小衛生資源配置差距,增強縣級醫院和城市社區、農村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加快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推動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變。推動養老服務便捷可及,開展農村地區養老幸福美好生活行動,構建縣養護院、鎮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村互助點三級養老服務網絡。

  17.推動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打破行政區劃優化產業布局,構建“一心兩翼·一環三廊”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實施“米袋子”“菜籃子”強基行動,建設130萬畝高標准農田,構建糧食及農產品供給保障機制,打造成德眉資都市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區﹔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賦能水平,發揮天府現代種業園、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平台功能,夯實天府糧倉本底,建設“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生物種業聯盟,做強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做精現代農業和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深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流通”行動,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商,爭創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開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行動,建設天府農博園,探索“農業+”“林盤+”等發展模式,創新以特色街區、川西林盤、精品民宿為支撐的旅游消費融合模式。

  18.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積分落戶政策,確保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逐步放開在城市穩定就業和居住(含租賃)3年以上的農業轉移人口等重點群體落戶限制。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

  (八)推動以成渝雙核引領經濟圈協調發展。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決策部署,堅持“一盤棋”,唱好“雙城記”,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建強成都都市圈,“干支聯動”促進五大經濟區協同發展,夯實極核主干功能。

  19.推動成渝雙核引領。協同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化汽車制造、電子信息等領域合作,共建成渝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協同提升創新能力,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組建協同創新聯盟,聯動建設系列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創新基地。協同推進開放平台建設,聯合做強中歐班列(成渝)品牌,推動成渝高速擴容等重大項目建設,開展成渝兩地自貿試驗區聯動試驗。協同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推動政務服務“川渝通辦”,推進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便捷生活行動,相互銜接基本公共服務標准。

  20.推進同城化壯大成都都市圈。落實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部署,加快建設經濟發達、生態優良、生活幸福的現代化成都都市圈,推動全省主干向成都都市圈拓展。推動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圈”,加快建設成資S3線,開工建設成德S11線、成眉S5線等市域(郊)鐵路,推進成都都市圈環線鐵路前期工作。構建協同合作的產業生態圈,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試驗區建設,推動“三區三帶”建設,聯動德陽市、眉山市,沿天府大道打造科創和生產性服務業走廊﹔聯動資陽市,推動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一區兩片”融合發展,打造臨空經濟產業走廊﹔聯動德陽市、眉山市、資陽市,推動先進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高效集聚,打造龍泉山東側先進制造業走廊。打造便利快捷的一體化生活圈,建設教育、醫療、養老等同城共享平台,推動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居住証互通互認。共建聯防共治的生態環保圈,強化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合力建強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21.推動“干支聯動”發展。引領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化發展,聯動綿陽科技城,建設成德綿眉樂高新技術產業帶,構建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鏈條。協同川南經濟區發展,聯動開行“蓉歐+”東盟國際班列,推進川桂國際產能合作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協調川東北經濟區發展,以成都·廣安生物醫藥“雙飛地”園區等建設為重點,有序引導成都企業向川東北拓展發展空間。聯動攀西經濟區發展,推進成都·大涼山農特產品加工貿易園區和國家釩鈦新材料創新中心建設,共建陽光康養旅游目的地。助力川西北生態區發展,持續推進成甘、成阿工業園區建設,共建國際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增進公園城市民生福祉,打造城市人民宜居的示范區

  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開展高品質生活城市建設行動,提供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便捷舒適的生活環境,建設宜居成都,使城市發展更有溫度、人民生活更有質感,率先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園。

  (九)增強養老托育服務能力。聚焦“一老一小”重點群體,以多元化多層次需求為導向,完善與人口相匹配的養老托育服務,加強特殊人群關愛,建設“全齡共享、友善公益”城市。

  22.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加快構建政府保障基本、社會增加供給、市場滿足需求的養老服務格局。提升養老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分區分級規劃設置養老服務設施,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與維護,推進公共基礎設施適老化改造,到2025年,按標准要求配套建設的養老服務設施實現全覆蓋﹔提高城鄉特困老年人集中供養率,探索完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推進高齡津貼提標擴面。創新養老服務供給模式,增強公辦養老機構服務能力,扶持發展普惠性民辦養老機構﹔鼓勵社會力量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提供日間照料和助餐助潔助行等服務,創新“物業服務+養老服務”“家庭照護床位”等服務模式。開展醫養結合能力提升專項行動,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社區和養老機構植入服務站點,建設醫養康養結合服務設施﹔鼓勵醫療機構設置老年醫學科,引導社會資本開辦護理院和康復醫院,推動培訓療養機構轉型發展普惠養老服務,深化全國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

  23.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建立完善兒童友好的社會政策,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兒童視角,制定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指引,健全殘疾兒童教育關愛服務、康復救助制度和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完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機制。豐富兒童友好的公共服務,大力發展社區嬰幼兒照護服務,嚴格落實城鎮小區配套園政策,提高公辦幼兒園學位供給能力,建設兒童友好學校、兒童友好醫院﹔豐富兒童文化產品,推動公共文化體育場所向兒童低收費或免費開放﹔扶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支持社會力量發展綜合托育服務機構和社區托育服務設施,爭創全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城市。實施兒童友好城市空間建設行動,加強街區、社區、道路、公共服務設施和場地適兒化改造,推動公共場所建設母嬰室、兒童廁所及洗手池、兒童休息和文體活動區,提升社區服務兒童水平。

  (十)提供優質醫療教育服務。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適應人口空間分布和增長趨勢,構建優質高效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高質量教育體系。

  24.實施“健康成都”建設行動。優化醫療資源區域均衡布局,依托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醫療資源,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群﹔加強公立醫院建設,構建市級醫院區域急危重症和疑難復雜疾病診療服務體系,支持優勢醫院培育特色專科,擴容提升優質醫療資源,加強市高水平臨床重點專科建設,提升專科診療、臨床醫學研究水平和醫學人才培養能力。完善分級診療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打造一批縣域醫療次中心,實現三級醫療機構區(市)縣全覆蓋。推進現代醫院管理改革,深化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等國家試點,促進醫師區域注冊和多機構執業。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

  25.實施“家門口的好學校”建設行動。強化教育資源科學布局,按照城市功能需要、人口分布形勢和增長趨勢,加強人口集中流入地學校學位供給,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推進中心城區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郊區新城(衛星城)。加強素質教育提升發展,統籌全國“雙減”試點城市和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提升公辦初中、普通高中辦學水平,實施公辦初中強校工程,提高市屬優質普通高中數量和規模,推動普通高中擴容提質、特色發展,辦好一批省級示范性高中、課程特色高中和普職融通綜合高中,推進特殊教育優質融合發展。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持在蓉高校“雙一流”建設和市屬高校跨越式發展,鼓勵在蓉職業院校申辦本科職業教育。建設優質師資隊伍,鼓勵高等學校、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大力引進高層次教育人才,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十一)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建立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以推進職住平衡為基本原則的住房供應體系。

  26.健全房地產健康穩定發展機制。完善房地聯動和人房地挂鉤機制,將城鎮新增經營性建設用地中住宅用地佔比保持在合理水平,強化住房價格監測和市場調控機制,推進“一城一策”,著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推動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擴大居住小區物業管理覆蓋面,提高服務質量和標准化水平。

  27.加強舒適可負擔住房保障。培育城鎮住房租賃市場,擴大租賃住房供給,完善長租房政策,保障承租人及出租人合法權益。健全公租房管理機制,面向城鎮住房緊張和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供應,對城鎮戶籍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依申請應保盡保。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以建筑面積不超過70平方米的小戶型為主,主要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產業園區配套用地和存量閑置房屋建設,單列保障性租賃住房用地集中新建,適當利用新供應國有建設用地建設,主要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加強人才安居服務,增加人才公寓供給,建立商品住房配建為主、集中新建為輔的供給模式,完善人才公寓租住購買優惠政策,加強人才集聚區安居保障力度。

  (十二)構建立體高效功能復合的交通體系。發揮交通先行支撐引領作用,加快構建與生活消費、產業發展協調互促的通勤體系,推動經濟相互融通、要素便捷流動、生活宜居美好。

  28.完善互聯互通的市域交通網絡。構建全域成網的軌道交通體系,完善鐵路公交化運營網絡,加快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融合貫通。推動“軌道+公交+慢行”系統融合發展和高效銜接,推進地鐵線路成網增效、軌道公交一體化換乘,優化公交線網及接駁換乘,推動慢行交通系統與公交體系融合銜接。推動城鄉路網一體化布局和建設,建成中心城區“環+射”快速路、主干路網體系,聯網加密和提檔升級農村道路,消除交界地帶“斷頭路”“瓶頸路”。

  29.以交通引領帶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交通與城市發展和功能布局協同,以交通規劃引領融合產業發展、住房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等布局,引導人口向城市新區、郊區新城(衛星城)、產業園區等集聚。推進交通與產業發展需求相適,提升交通運輸與現代農業、商貿金融、全域旅游等行業需求匹配度,促進資本、人才、數據等要素跨區域高效聯通、自由流動。促進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和職住平衡,以人口分布和市民需求為導向,以地鐵站線、公交線網等為重點,布局商業和公共服務設施,構建消費場景、實現便民利民。

  30.構建智能高效的交通運行體系。實施智慧交通行動,提升交通運行協調中心(TOCC)系統、智慧交通指揮管理系統功能,推進物聯網、智能視覺等融合應用,推進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智慧管理水平,建設全國智能交通發展高地。實施便捷交通行動,建設城市交通出行即服務(MaaS)一站式出行服務平台,以中德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四川試驗基地等項目建設為牽引,推動車路協同車聯網大規模驗証與應用,健全特殊人群交通運輸服務體系,到2025年,中心城區建成區平均通勤時間下降到35分鐘左右。

  (十三)建設品質化現代社區。堅持人本化、低碳化、智慧化,綠色生態為基、便捷交通為先、職住平衡為要,統籌規劃布局城鎮、鄉村、產業三類公園社區,發展完整社區,構建幸福美好公園社區體系,梯次建設未來公園社區。以滿足社區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品質消費需求為目標,品質化推動社區內涵建設,提供養老、托育、醫療、體育、助殘等公共服務,推動社區功能完善、業態齊全、居商和諧,讓居民生活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有溫度。

  31.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推動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探索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一點多用”,統籌設立幼兒園、托育點、養老服務站、衛生服務中心、體育健身設施、微型消防站、維修點、食堂和公共閱讀空間,推動政府服務平台、社區感知設施、家庭終端相連通﹔因地制宜建設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增加停車位和充電樁,推進菜市場標准化改造。開展社區商業發展繁榮行動,發展符合居民家政、休閑、社交、購物等需求的社區商業,引導社區物業延伸發展基礎性、嵌入式服務,加快構建“基礎便民型+品質提升型”社區商業體系。完善老舊小區及周邊水電路氣信等配套設施,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條件。探索社區生活服務“好差評”評價機制和質量認証機制。

  (十四)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開展多樣化的綠色低碳生活行動,大力引導綠色出行、發展綠色建筑、促進綠色消費等,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風尚。

  32.實施綠色生活創建行動。構建綠色低碳生活場景,發布低碳生活清單,推廣節能低碳節水用品和環保再生產品,減少一次性消費品和包裝用材消耗,建立“碳惠天府”等綠色消費激勵機制,建設節約型機關、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等。推進城市建筑綠色轉型,提升建筑綠色標准,推廣綠色建材和綠色照明,提高建筑節能運行管理。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准。

  (十五)加快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好用活紅色文化資源,常態化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完善城鄉一體、區域均衡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營造詩意棲居氣息,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建設彰顯天府文化和蜀風雅韻的世界文化名城。

  33.傳承創新天府文化。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保護、創新性發展,構建天府文化承載體系,挖掘中心城區厚重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兩江環抱、三城相重”古城格局,建設東華門、寶墩等十大考古遺址公園﹔擴大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產和國際旅游品牌影響力,提升文化、旅游帶動功能﹔推進三星堆遺址與金沙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挖掘三國、大熊貓等文化主題,多樣呈現天府文化獨特魅力,打造世界級文化地標﹔強化紅色教育和旅游功能,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成都段)。推動天府文化創意轉化,加快建設四川大學博物館群等項目,融合現代技術打造川劇秀、光影秀等一批文化遺產體驗新載體。增強天府文化傳播力影響力,發揮文化交流在開放中的先導作用,建設國家文化出口基地,深化國家文化消費試點,承辦重要對外交往活動。

  34.加快建設“三城三都”。深化“世界文創名城”建設行動,推進天府數字文創城、中國(成都)網絡視聽產業基地等建設,大力發展數字文創、文博藝術、影視動漫等新業態。實施“世界旅游名城”建設行動,推進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發展遺產保護觀光、休閑度假、民宿經濟等旅游產業,加快安仁古鎮、熊貓基地、平樂古鎮·天台山等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打造寬窄巷子、錦裡、武侯祠、杜甫草堂等重點景區街區,壯大鄉村旅游和全域旅游,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都段)。實施“世界賽事名城”建設行動,辦好大運會、世乒賽等國際賽事,提升成都馬拉鬆等品牌賽事活動影響力,加快建設體育公園等設施,實現辦賽、營城、興業、惠民。實施“國際美食之都”建設行動,加強美食文化交流,傳承發展川菜、川茶、川酒“老字號”和歷史名店,建設國家美食文化交流創新中心。實施“國際音樂之都”建設行動,發展音樂坊、東郊記憶等音樂產業聚集區,擴大“蓉城之秋”國際音樂季影響力,舉辦中國音樂金鐘獎。實施“國際會展之都”建設行動,充分發揮西部國際博覽城等載體作用,加快淮州國際會展中心等建設,提升西博會、歐洽會等影響力,辦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國際美食旅游節,舉辦公園城市論壇。

  四、激發公園城市經濟活力,打造城市人民宜業的示范區

  圍繞增強城市內生增長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深入推進宜業環境優化等行動,建設創新成都、開放成都,大力提升高端要素運籌、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國際門戶樞紐等功能,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實現壯大優勢產業、鼓勵創新創業、促進充分就業相統一,提高宜業、宜商、宜游品質,錨定共同富裕方向建設共享成都,使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

  (十六)深化結構調整推動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錨定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全方位優化空間、產業、交通和能源結構,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35.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揮新能源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優勢,圍繞強鏈條、促創新、育生態,建強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集群,探索設立綠色低碳產業基金,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建設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光伏高端能源裝備引領區,發展光伏高端能源裝備產業,構建“光儲用”高端產業鏈,形成上中下游適配協調的產業集群。提升鋰電產業發展勢能,研發關鍵材料、鋰電池、電池管理與控制系統,做強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關鍵環節,推廣動力鋰電池和儲能鋰電池應用。全鏈條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動電池、電機、電控設計生產協同配套,推進汽車產業智能化、網聯化發展,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研發制造基地。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加強節能環保設備制造等方面技術研究開發,推進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和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開展近零碳排放區試點,建設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布局新型儲能新賽道,依托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優勢,發展氫源制備、氫能儲運、氫燃料電池,加強氫能全鏈條安全監管,打造中國“綠氫之都”﹔探索多元儲能新技術路線,積極推進電源、電網、用戶側配套建設儲能建設。

  36.調整優化交通結構。聚焦以人為本、規劃控源、制度激勵、智慧賦能,著力構建“軌道引領、公交優先”格局,完善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推進公共交通工具和物流配送車輛電動化、新能源化、清潔化,優先推動公交車、出租車、網約車等車輛低碳升級,劃設低碳交通示范區,到2025年,中心城區公共交通佔機動車出行分擔率達60%以上、綠色出行比例達70%以上。強化綠色交通體系基礎設施支撐,開展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提升改造,推動居民小區“統建統管”公用和自用充電樁,沿交通通道集約高效布局建設公共充(換)電設施、加氫站,打造成渝“電走廊”“氫走廊”。構建綠色高效的交通運輸體系,建設集約化、共享化、智慧化物流節點設施,推動物流園區等鐵路專用線建設,推進港作機械、物流樞紐和園區內車輛裝備電動化。

  37.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圍繞提升清潔能源供給和安全保障能力,全生命周期提升用能效率,加快建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構建以綠色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推動能源低碳轉型,建成大林、成都西、新津500千伏變電站及配套送出等項目,推動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和市級骨干電網建設“蓉耀工程”,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建設團結水利樞紐、大邑抽水蓄能電站等重大工程,提升電力系統綜合調節能力。提升能源供應安全保障能力,完善油氣基礎設施體系,勘探開發天府氣田、川西氣田,推進天然氣調峰電站建設,規劃建設綜合能源站,加快天然氣輸氣干線連環成網。推動能源消費電氣化高效化,引導水電、光伏、氫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費,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實施“煤改電”“氣改電”行動,開展氫能等清潔能源運營試點,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至50%以上。

  (十七)推進活力迸發的創新創業。高水平建設“三區一城”創新發展主引擎,高標准建設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推進“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形成服務戰略大后方建設的創新策源地。

  38.構筑科技創新中心策源承載地。依托西部(成都)科學城攻關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承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編制實施西部(成都)科學城總體規劃,做強“一核”創新策源功能、“四區”創新轉化能力。高水平建設運營天府實驗室,組建運行機構、確定運行機制,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賦予科研自主權等支持政策。在突出優勢領域組建國家實驗室以及國家實驗室基地。建設中科院成都科研園區。

  39.建立開放型創新平台體系。統籌布局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和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台,增強技術研發、中試驗証、成果轉化和應用示范能力。建設國家精准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四川省無人機產業創新中心,帶動醫學科研、生物技術、醫療器械和無人機產業發展。建設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綠色工程研究中心。加快推進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成都)等建設,實施軌道交通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在優勢領域爭取獲批一批國家技術、制造業創新中心。

  40.促進創新創業創造向縱深發展。建設以“雙創”示范基地為引領、孵化器加速器等為組成的創新創業載體,鼓勵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蓉建立新型研發機構,推進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等建設,打造環高校知識經濟圈,構建校院地協同創新平台,促進更多創新成果就地就近產品化、產業化。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科研平台和數據向企業開放,鼓勵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資源、場景、需求,鼓勵大企業帶動更多中小企業融入供應鏈創新鏈,梯次培育科技型企業集群。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增值稅留抵退稅、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等政策,激勵企業創新。

  41.建設全國創新人才高地。發揮高品質宜居優勢,營造開放包容、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培養引進用好高水平人才,促進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成長、集聚、發揮作用。全方位引進和培養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實施戰略科學家領航、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集聚、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強基、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鍛造等工程,推行與科技任務、項目招商等相結合的引才模式,推行重大科技攻關首席科學家負責制、重大項目總師負責制。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實行“揭榜挂帥”“賽馬”等制度,深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賦予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團隊)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完善外籍人才停居留政策,建立國際職業資格証書認可清單制度。

  (十八)“建圈強鏈”發展彰顯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大力實施重點產業建圈強鏈行動、重大產業項目攻堅大會戰、數字經濟賦能行動,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以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為引領,推進制造業強市建設,打響“成都智造”品牌,加快構建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

  42.實施重點產業建圈強鏈行動。以先進制造和現代服務業為主攻方向,聚力做強以電子信息、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汽車、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等為主的先進制造業,做優以物流、研發、設計、商務等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增強根植性、核心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聚焦重點產業“強鏈”,完善產業鏈發展規劃,繪制重點產業鏈全景圖譜,制定專項產業政策,持續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促進“主要承載地+協同發展地”聯動發展﹔發揮鏈主企業主引擎作用,加強專項培育和服務,鼓勵鏈主企業在蓉設立運營總部、配送結算中心等機構,提升鏈主企業垂直整合能力,打通重點產業“全鏈條”。聚焦產業生態“建圈”,圍繞做強產業鏈培育創新鏈、穩定供應鏈、配置要素鏈、提升價值鏈,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和多元復合需求匹配資源要素,推動土地高效精准供給,放大重大產業化項目投資基金和科創基金等杠杆撬動作用,爭取更多產業基金落戶,對產業帶動性強的創投基金採取收益讓渡等形式給予支持,編制重點產業鏈“高精尖缺”引才目錄,盤活用好標准廠房、專業樓宇、科創空間等產業載體,積極爭取符合條件的企業享有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

  43.實施重大產業項目攻堅。緊扣招引儲備、落地開工、加快建設和竣工投產環節,大力推進重大產業項目攻堅和招商引智行動。突出產業化龍頭項目引領帶動,採取“鏈主企業+公共平台+中介機構+投資基金+領軍人才”協同配合招引模式,推進晶圓制造、先進芯片等重大產業項目落地﹔挖掘龍頭企業創新和產業資源稟賦,貫通“小核心、大協作”產業鏈條﹔開展重點項目靶向招引,服務國家大型光伏基地項目建設,打造成都造“拳頭產品”。突出重大功能性平台項目,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四川區域協同發展總部基地、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等功能平台,引導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提高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水平。突出“專精特新”項目營建產業生態,發揮領軍企業優勢,用好國家超算成都中心等服務平台,推動內部培育和對外招引雙向發力,設立新賽道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庫,打造“單打冠軍”、佔據市場優勢。

  44.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域。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培育壯大數字經濟。實施以“四網融合”為重點的新基建行動,推進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綜合性試點,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推動數字產業化發展,實施數字技術創新突破工程,圍繞“芯屏端軟智網”攻堅核心產業,推動大數據產業基礎支撐層、數據服務層、融合應用層全產業發展﹔實施數字經濟新業態培育工程,發展基於數字技術的智能經濟,突出發展無人機、數字文創等新興優勢產業,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推動產業數字化發展,實施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提升工程,開展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爭取國家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台建設,推進普惠性“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實施數字化轉型支持服務生態培育工程,探索建立數字化轉型產品、服務、解決方案供給資源池﹔探索建設數字資產交易中心,探索“原始數據不出域、數據可用不可見”的交易范式,探索開展政府數據授權運營,推動完善數據分級分類安全保護制度。

  (十九)建設西部金融中心。厚植金融總部集聚優勢、金融開放區位優勢和金融生態協同優勢,深化金融體制機制改革,增強對實體經濟和“一帶一路”金融服務功能。

  45.提升金融高端要素資源集聚配置能力。打造金融機構“西部總部”,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爭取設立各類持牌金融機構,提升本地法人金融機構資本實力和治理水平,設立市場化征信機構,推動創新信用融資產品和服務。實施上市公司梯度培育和要素市場升級迭代工程,持續實施“交子之星”經濟証券化倍增行動計劃,拓展滬深交易所西部基地、北交所西南基地等區域性資本市場基地功能。創新發展金融科技,深化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知識產權融資服務平台建設,完善知識產權融資機制,做強中國(成都)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創建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示范區,鼓勵保險公司積極開展科技保險業務。

  46.提升“一帶一路”金融服務功能。打造“一帶一路”金融資產交易服務平台,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開展跨境貸款、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等業務,探索在規則制定、人員往來和產品互通、交易服務等方面的國際合作。建設與自貿試驗區發展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開展本外幣合一賬戶試點,推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業務試點,加快落地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試點,爭取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

  47.構建完善服務實體經濟的特色金融體系。申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培育引領性綠色金融機構,推廣綠色信貸、綠色股權、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金融產品,發展綠色股權投資基金。申建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以風險補貼、利益獎勵等方式支持創投機構多元化募資,積極開展“貸款+外部直投”“投保聯動”等綜合金融服務模式探索,支持保險機構開展專利保險等服務,探索符合條件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定向發行高收益債券。爭創全國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改革試驗區,依法合規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權等抵押融資,按規定發行鄉村振興等領域專項債券。支持金融機構發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券,擴大面向小微企業的政府性融資擔保業務規模,降低擔保成本。

  (二十)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建設內暢外聯、四向拓展、綜合立體的國際國內開放通道,增強各類樞紐能級和高水平雙向開放功能,建設國家現代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城市,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

  48.推進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建設。提升航空樞紐能級,推進天府、雙流國際機場“兩場一體”協同高效運營,按程序申請設立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推進天府國際機場“動貨、普貨雙鐵進港”工程和多式聯運工程,引進培育基地貨運航空公司和大型快遞物流企業,打造國際航空中轉中心和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織密國際國內航線網絡,加快推進國際定期直飛客貨運航線布局,提升國內航線覆蓋廣度和航班密度,爭取擴大國際航權開放。加快發展通用航空,建強成都淮州通用機場,建設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探索完善無人機飛行管理制度。

  49.提高國際鐵路樞紐能級。提升陸港樞紐功能,加快建設成渝中線、成達萬、成自宜高鐵以及川藏鐵路,適時推動引入成都樞紐天府至朝陽湖段,推動建設天府樞紐站、東部新區綜合交通樞紐站等項目,啟動建設國際鐵路物流集散樞紐和蒲江川藏鐵路運營保障基地,加快建設“一帶一路”國際多式聯運綜合試驗區。提能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推動青白江—新都—金堂融合發展,強化物流裝備、軌道交通、航空等產業的適歐適鐵適港制造功能,推進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范工程,提高承載水平和運營質效,增強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樞紐功能,建設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推動現代物流業高質量發展、降本增效。

  50.建設國際性區域通信樞紐。強化對外通信樞紐功能,升級擴容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及主要經濟體的通信帶寬容量拓展,爭取布局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加快下一代互聯網規模化部署和商用,新建商務樓宇和產業園區實施全光纖標准,實現重點產業園區免費無線局域網覆蓋,推動移動物聯網由中心城區向全市范圍拓展。

  51.建設“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四川)。發揮商貿流通、國際消費優勢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打造干線運輸、支線運輸、城市配送一體化銜接的進出口商品集散體系。提升平台服務功能,布局海外倉和境外經貿合作區,優化布局集散基地、綜保區、口岸設施,促進開放型產業集結發展。促進外貿轉型升級,深化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建設,積極爭取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推進天府新區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中國(成都)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推動全球跨境電商服務資源中心提質增效。

  52.深化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探索。持續增強口岸開放能力,優化立體口岸功能布局,推動天府國際機場口岸開放及綜合性指定監管場地投運,建設天府國際空港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探索在鐵路港綜保區實行“郵、快、跨”三合一集約式監管,支持在自貿試驗區開展跨境電商線下新業態。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深入推進中歐班列、航空貨運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通關便利化改革創新,提升口岸信息化水平,加強國際通關合作與標准互認,探索雙方海關監管結果通報互認,支持自貿試驗區內更多企業成為海關認証企業。爭取設立自貿試驗區成都東部新區片區。

  53.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合作平台。增強國家級臨空經濟區開放引擎功能,推進成都臨空經濟示范區和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建設,爭創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支持雙流區加快發展航空、數字、生物等現代適航產業。提升國際合作園區窗口功能,推進新川AI創新中心、中韓創新創業離岸孵化合作基地、中意設計創新基地等項目建設,提升國際合作園區共建層次,完善中國—歐洲中心功能,推進中日(成都)城市建設和現代服務業開放合作示范項目建設。增強國際交往合作功能,加強成都領事館區建設,爭取吸引更多國家在蓉設立領事機構,深化國際友城交往合作。

  (二十一)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堅持高端化與大眾化並重、快節奏與慢生活兼具,發展壯大多元消費業態,提高商業繁榮度、消費舒適度、國際美譽度,塑造“成都消費”“成都休閑”“成都服務”“成都創造”品牌。

  54.打造國際知名商圈和特色消費場景。持續提升國際商圈品質和影響力,推動春熙路、交子公園、西部國際博覽城等商圈集聚全球高端消費資源,建設空港新城臨空經濟商圈和成都蓉北商圈,實施特色商業街區品質提升行動。構建特色消費新載體新場景,依托環城生態公園、一環路市井生活圈等,打造地標商圈潮購、特色街區雅集、熊貓野趣度假、公園生態游憩等消費場景。培育高端商品消費鏈和商業集群,壯大國際醫療、時尚購物、美食體驗等消費業態,發展定制、體驗、首店等消費模式,舉辦國際消費展會和時尚節會。在錦江區等區域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先行建設。

  55.創新消費金融和跨境消費便利化措施。規范發展消費金融,推動有條件的商業銀行圍繞新消費領域設立特色專營機構,鼓勵保險公司提供稅延養老保險等產品。推動跨境消費升級,大力發展首店經濟,爭取設立一批入境免稅店、免稅購物中心。營造放心舒心消費環境,完善入境游客在蓉消費移動支付方式,優化144小時過境免簽便利化政策配套措施,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

  (二十二)營造國內一流營商環境。採取改革的辦法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營商環境制度體系,全面提升法治成都建設水平。

  56.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優化市場准入,落實全國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實施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提升市場主體名稱登記、信息變更、銀行開戶等便利度,全面實施簡易注銷。提高涉企服務水平,推進工程建設審批標准化、規范化、智能化,推行企業開辦和主要涉稅服務事項全程網上辦,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監管體系,實現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全領域監管。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制定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高標准建設天府中央法務區,健全國際性商事仲裁、調解、認証、鑒定權威機構,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加強破產審判工作,依法推進企業合規治理。依法加大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力度,支持參與市場公平競爭。

  (二十三)促進共同富裕。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循序漸進,聚焦解決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提升發展質量效率,增強創富致富能力,推動共同富裕。

  57.促進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增強勞動者就業能力,實施禮遇“成都工匠”政策措施,統籌發揮企業、職業院校、技工學校作用,聚焦新職業新工種和緊缺崗位,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打造“技能成都”品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深入推進產教融合,高水平建設成都國際職教城。穩定擴大就業容量,搭建人力資源供需對接平台,構建常態化援企穩崗幫扶機制,增加政府購買基層教育醫療和專業化社會服務規模,用好公益性崗位,支持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建立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機制。

  58.多渠道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工資性、經營性和財產性收入,完善反映人力資源市場供求關系、勞動者貢獻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工資水平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支持企業用好稅收優惠政策降低經營成本,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結構,完善企業工資指導線發布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落實最低工資標准正常調整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強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准性,注重發揮慈善事業等第三次分配作用。

  59.推動市域協調發展共同富裕。深入推進統籌城鄉發展,著力將大城市帶大農村的特征轉化為獨特的發展優勢。完善市域一體的規劃建設體系,加強規劃編制指導、監測評估,全面提升區(市)縣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健全跨域協作的產業分工合作體系,錯位協同共建園區,建立跨區域產業合作項目財政協同投入、利益共享模式。建立全域統籌的要素保障支撐體系,加大向民生短板突出、基礎設施滯后、發展基礎薄弱的區(市)縣和生態功能區的支持力度。

  五、增強公園城市治理效能,打造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示范區

  踐行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的理念,深入推進治理能力提升等行動,深化重點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治理手段,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城市治理體系,使城市治理更加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安全韌性水平和抵御沖擊能力,加快建成安全成都、善治成都和智慧成都,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率先探索符合超大特大城市特點和發展規律的治理路徑。

  (二十四)打造“智慧蓉城”。全面推動城市經濟、生活、治理數字化轉型,突出應用牽引、數據賦能、安全保障,加快構建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城市智慧治理體系和智慧應用場景體系,探索建立“智慧蓉城”標准規范體系,促進政府流程再造、管理模式創新、供給能力提升,建設數字政府和數字社會。

  60.建強數字基礎設施。構建“主動發現”的智能感知體系,建設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市域物聯感知體系、城市數據資源體系,推進能源、交通運輸、市政公用等領域基礎設施物聯網應用、數字化改造,構建城市數字資源體系,促進行業主管部門間數據共享,提升泛在感知、終端聯網、智能調度能力。實施新一代通信網絡深度覆蓋、高效聯通工程,超前部署5G和光纖超寬帶“雙千兆”網絡,前瞻布局6G技術研發,規模部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實施智能衛星互聯網建設工程。提升雲網協同和算網融合水平,搶抓國家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機遇,推動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推進國家超算成都中心、智算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打造跨網絡、跨地域交互的數據中心集群,統一提供超算、智算、通用算法和開發平台服務。

  61.優化城市智慧治理體系。做強雲網融合、智能敏捷的“城市數據大腦”,建設“數字孿生城市”,搭建“王”字型智慧治理架構,建設市、區(市)縣、鎮(街道)三級協同聯動的“智慧蓉城”運行管理平台,向下延伸至村(社區)、網格形成五級應用,打造線上線下聯動、服務管理同步、政府社會協同的指揮應用中樞,增強城市整體運行管理、決策輔助、應急處理能力。建立智慧決策運行機制,深入推進城市體檢信息平台建設,構建實時感知、全域覆蓋的城市運行生命體征體系,完善跨部門、跨領域數據實時匯聚應用機制,加強數據安全審查和監管配套設施建設,推進城市治理流程再造和管理創新,構建全景呈現態勢、精准預警風險、高效處置事件的閉環工作體系,實現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公共服務一網通享、社會訴求一鍵回應。

  62.構建智慧應用場景體系。聚焦急時管用、基層愛用、市民受用,創新智慧治理場景,“揭榜攻關”推進公共服務、公共安全、公共管理等應用場景建設,建設疫情防控、交通管理、應急管理、治安管控、生態環保、水務管理等重點領域智慧化平台,加快建設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構筑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完善“天府蓉易辦”平台和“天府市民雲”APP功能,發展遠程辦公、遠程醫療、智慧教育、智慧養老、智慧出行、智慧旅游、智慧街區、智慧社區、智慧商圈、智慧樓宇、智慧家居、智慧安防等,提供全方位即時性的線上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

  (二十五)增強抵御沖擊和安全韌性能力。統籌發展和安全,樹牢底線思維,建立城市治理風險清單管理制度,提升風險感知管控、彈性基礎設施和應急救援供給能力,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

  63.增強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統籌決策體系、防控機制和救治能力建設,建立跨部門跨區域指揮體系,構建圈層分區分級處置機制,完善精細化敏捷式管控模式,建設整合集成公安、衛生、通信等信息的智慧防疫平台。實施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公立醫院傳染病救治設施和疾控中心,推進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三期、緊急醫學救援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布局建設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天府國際健康服務中心,推進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傳染病科室全覆蓋。

  64.構建災害監測預警應急救援體系。探索建立自然災害紅線約束機制,圍繞地質災害、環境安全、極端天氣等重點領域開展預警水平和應對能力提升工程,實施危化品、燃氣、建筑施工、交通運輸、地災防汛、城鄉防火等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加快建設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台。實施應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動,建強專業和基層“一主兩輔”應急救援隊伍,構建跨區域應急管理協作平台,構建極端天氣巨災情景,建成國家西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建強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成都基地。創新超大城市應急物資保障機制,完善供水、供電、供氣、通信等生命線備用設施,推進成都西部糧食和物資戰略儲備中心、青白江糧食現代物流加工產業園等項目建設,打造綜合性國家儲備基地,提升應急物資調配能力。

  65.建設彈性基礎設施網絡。增強自然災害防御能力,開展既有建筑抗震鑒定及加固改造,加強公共建筑消防設施安全保障,推進一類應急避難場所和環城生態區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採取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等手段,防治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質災害,阻斷和減少城市災害鏈式反應。推進內澇治理和海綿城市建設,堅持防御外洪與治理內澇並重,實施岷江、沱江重點河道綜合治理工程,建設金堂縣西家壩片區防洪排澇設施等項目,優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新城新區按照國家標准上限要求系統布局建設排水管網,改造四川天府新區污水及雨水干管等管線,實施中心城區排水管網整治工程,提升下穿隧道和下沉式道路排水能力,推進排水管網檢測和病害治理,健全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並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提升市政管網安全性,全面推進老化燃氣管道更新改造,加快崇州—彭州等輸氣管道建設﹔加快推進供排水等其他老化管道更新改造,推動中心城區“一環九射多片”、四川天府新區“六橫五縱”和成都東部新區“三橫一縱”等地下綜合管廊布局建設。

  (二十六)高水平建設平安成都。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做好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網絡等安全工作,推動城市治理重心、配套資源向重點領域和基層下沉,提高城市善治水平。

  66.完善社會風險全周期防控體系。開展平安城市創建行動,健全決策風險評估、風險預警研判、矛盾協調化解、應急聯動處置、全程問責問效的社會風險防控體系,提升反恐處突能力水平,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創建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提升經濟運行安全保障能力,健全多元化採購和國內供應鏈銜接備份機制,開展產業競爭力調查和評價,增強產業韌性和抗沖擊能力,探索建立受端城市電力、能源、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加強安全生產監管。提升金融風險防控能力,完善金融監管體系,深化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健全金融風險防控處置、政府債務風險化解機制。

  67.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加強鎮(街道)、村(社區)黨組織對基層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完善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的制度,探索黨建引領的城鄉社區發展治理與社會綜合治理“雙線融合”機制,加強樓宇商圈和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等新興領域黨組織建設。增強鎮(街道)行政執行和為民服務能力,有效承接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等事項,推進村(居)民委員會規范化建設,加強民生實事民主協商,優化網格化管理服務。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激勵政策,建立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會慈善資源聯動機制,暢通和規范居民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二十七)創新城市內涵式發展方式。積極參與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以效率為導向加強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等市場的改革探索,加快技術、數據、資源環境市場培育和規則建設,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

  68.建立集約化的土地利用機制。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積極爭取更大土地配置自主權,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實行增量安排與消化存量挂鉤,嚴格建設用地標准控制,推動低效用地再開發。推動產業用地高效精准供給,探索創新型產業用地模式,推進“標准地”出讓改革,健全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等市場供應體系,提高低效工業用地土地利用率和單位用地面積產出率,建立不同產業用地類型合理轉換機制,探索土地復合利用,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提升存量用地利用效率,探索存量建設用地用途合理轉換機制,建設完善城鎮建設用地使用權二級市場,鼓勵通過市場化方式提高存量用地利用效率。推動建設用地地表、地下、地上分設使用權,探索成片開發區域地下空間整體建設。

  69.建立投資收益匹配的投建管運機制。夯實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促進民間投資,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按市場化原則增加中長期貸款投放。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推動政府投資等資金重點投向市政公用、公共服務、環境治理、產業配套等公共領域項目,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公益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優化預算管理制度,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創新城市投資運營模式,按照站城一體、功能復合、綜合運營原則,全域推行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TOD)模式,加強片區綜合開發,提高收支平衡水平,促進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於民生福祉。盤活存量優質資產,穩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提升國有企業服務城市發展功能,爭取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開展以效率為導向的國資經營評價,提高國有企業服務城市戰略、民生保障、參與競爭能力,以市場化機制加大國有企業在戰略產業等關鍵領域布局。

  六、實施保障

  (二十八)加強組織保障。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黨的領導貫穿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各級黨組織作用,為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提供根本保証。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完善干部培訓、考核、激勵等機制,大力選拔在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工作中政治堅定、善於統籌、敢闖敢試、擔當作為的干部,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干事創業導向,激勵黨員干部擔當作為。

  (二十九)深化改革創新。用好國家賦予的先行先試和改革授權,加強與對口國家部委、省級部門的溝通協調,在公園城市建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科技創新、片區綜合開發、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等領域,全方位加快探索創新。開展公園城市示范區先行點位建設活動,按規定組織評選表彰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及時總結上報改革經驗成果,適時開展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中期評估,優化提升政策舉措。深化公園城市理論研究,探索構建公園城市的規劃、指標、指數、政策、評價等體系,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規。

  (三十)完善工作機制。市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領導小組要充分發揮牽頭抓總、把關統籌作用,研究部署協調重大事項、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發改委,實體化運行,統籌協調市公園城市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等職能部門,將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納入市委、市政府“每月調度”工作,構建分工對上溝通、要素政策保障、關鍵信息互通、重大事項共商、領導牽頭攻堅、跟蹤督辦問效等工作機制,形成工作閉環,合力推進各項建設。各級各部門要對照本計劃制定具體舉措,嚴格落實責任,創造性開展工作。要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開展宣傳活動,常態發布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城市機會清單,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匯聚共建公園城市示范區強大合力。本計劃貫徹落實情況納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和黨政機關績效考核事項。重大事項及時向省委、省政府請示報告,加強向國務院有關部門匯報溝通。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