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汶川地震14年后 媽媽農場仍在治愈

2022年05月13日08:17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汶川地震14年后 媽媽農場仍在治愈

  今年的5月12日,位於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的大魚公益媽媽農場裡很平靜,農場創辦者高思發打算讓這一天成為普通的一天,“災難過去了,孩子們可以記在心裡,沒必要總拿出來。”如今,媽媽農場的成員已不僅僅是汶川地震的遺孀遺孤,還包括很多困境家庭的母親和孩子。

  助學不僅僅是經濟上的

  2008年5月12日,高思發正在西藏辦事,地震的消息是從朋友口中聽說的,自己在綿陽的家人也無法聯系上。那一夜,高思發徹夜無眠,直到第二天得知家人安全無恙,才放下心來。

  5月17日傍晚,30多名志願者在拉薩的河邊放許願燈為地震遇難同胞祈福,看著閃閃燈火,高思發控制不住自己,當時就買下了回家的車票。5月21日,他進入災區,跟在火車上認識的幾個朋友一起在北川縣做起了抗震救災志願者。

  災情緩解后,社會組織也開始漸漸退潮,離開北川。但高思發留下來開始做助學項目,從第一筆6000元籌款開始,讓一個個北川孩子能夠有學可上,有家可依。

  隨著時間慢慢過去,高思發發現地震災害已經過去,失去親人的傷痛也慢慢好轉,但在孩子們心中根植下來的東西卻始終難以磨滅。

  “我們可以解決孩子的生活費、車費、學費,但是不能忽視他內心的孤獨、自卑、絕望。”高思發說,從那以后他意識到,助學不僅僅是經濟上的,還應該是心靈上的,於是他開始自學社工知識。

  后來,大魚公益開始獨立成三個部門,分別應對助學、災害和社會發展。同時開始關注個案,走進困境兒童的家裡。而高思發和志願者們走入家庭的時候,他們發現了新的問題。

  單親媽媽打造媽媽農場

  2017年,高思發從此前走訪的家庭問題中發現,421個家庭中,有61個單親母親,她們都面臨著生計發展、家庭教育、情緒梳理等困境。

  高思發說,之所以選擇以農場的性質來為媽媽們提供支持,是因為他考慮到了這些媽媽未來的發展。“我要建的不是福利院,也不是學校,那些都是政府的事情。我要提供的場所,是要讓媽媽們可持續地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2018年3月,也就是“5·12”地震十年后,在政府和基金會的支持下,“媽媽農場”在四川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安昌鎮東升村創立,房屋面積1287平方米,土地8畝,可提供50人的住宿和生活活動。

  高思發說,起初他們是把公益資助的目標放在地震遇難者的家庭上,但隨著多年來助學的發展,他們發現社會問題不容小覷,困難家庭裡的單親媽媽同樣需要關注。

  這些媽媽們和高思發的團隊一起,打造了“媽媽農場”。她們發揮各自的強項,擅長做飯的成為了農場的廚師,擅長耕種的帶著大家一起種地,擅長刺繡的帶著大家做針線活。這些困境媽媽們的孩子也跟著一起住進了農場。

  農場裡的孩子走出困境

  “農場就是他們的家,他們平時上學住校,到周末和節假日就回家。”高思發說。

  農場的基本生活工作大多由媽媽們完成,而社會工作和教育工作則交給了招聘來的社工。高思發本來想把這些工作都由媽媽來做,包括社會教育、基礎教育和自然教育,但后來發現專業性太強,還是要找社工。

  在社工的幫助下,農場裡的活動很多。孩子們有集體勞動,也有集體學習,他們集體過生日,集體燒烤,集體徒步。有的孩子組建了樂隊,辦起了音樂會,有的孩子在高思發的帶領下完成了畢業騎行,還有的會跟著媽媽們一起,在農場裡種地、堆肥。

  農場裡快樂的生活填滿了孩子們曾經受過傷痛的內心,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父親的孩子,有了高思發這樣一個“老父親”。

  能夠來到農場的孩子,都需要經過公益團隊的評估,必須是家庭確實處於困境的,失去直系親屬照料的。在農場裡,也有孩子會選擇離開,這同樣需要公益團隊的評估。

  在“媽媽農場”裡,成長的不僅僅是孩子,也包括媽媽。這些年間,她們從被資助者變成了創造者,農場裡的一草一木都是媽媽們流下的汗水和對孩子的愛,那些曾經淒苦的單親媽媽,也逐漸找到了自我價值。

  在媽媽們的努力下,“媽媽農場”每年開支的15%已經能夠依靠自主經營來滿足,剩下的部分則通過政府和基金會來籌款。高思發和媽媽們的目標是讓“媽媽農場”脫離對基金會籌款的依賴,找到一條能夠自負盈虧的道路。

  (北青報記者 張子淵)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