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五年治蜀興川新成就,看看這份成績單

2022年05月08日07:53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五年治蜀興川新成就,看看這份成績單

  5月7日,省統計局發布報告,對五年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數據進行梳理分析。即日起,省統計局將連續推出系列分析報告,全面展現四川五年發展成就。

  看經濟總量

  2021年經濟總量達53850.8億元,穩居全國第6位

  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總量連邁兩個萬億元台階,2018年四川經濟總量超過4萬億元,2021年邁上5萬億元台階,經濟總量達53850.8億元,穩居全國第6位。經濟增速持續高於全國,2017年至2021年,四川GDP年均增長7.1%,增速比全國高1.1個百分點。人均GDP連邁兩個萬元台階,2021年達64326元,在全國的排位從2016年的第20位升至第18位﹔從2016年相當於全國的74.9%提高到2021年的79.4%,提高4.5個百分點。

  質量效益顯著提升。財政收入持續增長,2021年全省實現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773.3億元,是2016年的1.4倍,年均增長7.1%,與同期GDP增速持平。企業效益明顯改善,2021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突破4000億元,達4359.2億元,是2016年的1.9倍,年均增長13.3%。居民收入穩步增加,202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達41444元,年均增長7.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8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75元,年均增長9.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5個百分點。

  看三次產業

  三產結構為10.5︰37.0︰52.5,工業和服務業雙輪支撐格局進一步鞏固

  現代農業發展勢頭良好。2021年糧食產量達3582.1萬噸,創近年新高,生豬出欄6314.8萬頭,居全國第1位,川油、川菜、川果、川茶等產量穩步提升。第一產業增加值從2016年的3900.6億元提高到2021年的5661.9億元,年均增長4.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3個百分點。

  現代工業加快發展。五大現代產業增加值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82.8%,其中電子信息、食品飲料產業營業收入均邁過萬億元門檻。工業增加值從2016年的10790.9億元提高到2021年的15428.2億元,年均增長7.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6個百分點。

  現代服務業加快培育。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保持快速增長。2018年四川服務業增加值突破2萬億元,2021年達28287.6億元,2017年至2021年年均增長8.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3個百分點。

  看“三駕馬車”

  高速公路通車運營總裡程達8608公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4133.2億元,全省進出口總額達9513.6億元

  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快推進。西成高鐵、川南城際鐵路建成通車,川藏鐵路、成達萬高鐵、成渝中線高鐵加快建設,全省鐵路運營裡程達5687公裡﹔高速公路實現市(州)全覆蓋,通車運營總裡程達8608公裡。成都軌道交通運營裡程達557.8公裡,居全國第4位。天府國際機場正式投運,成都成為全國第三個雙國際機場城市。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基本實現“縣縣通5G”。

  充分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消費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網絡消費迅速發展,假日經濟、夜間經濟等持續活躍,多元化多層次的消費格局加快形成。2019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2萬億元,2021年達24133.2億元,2017年至2021年年均增長9.2%,增速比全國高2.3個百分點。

  全域開放新格局加快構建。高質量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綜合保稅區增至6個,德陽、綿陽、南充、宜賓獲批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城市。2021年中歐班列(成渝)開行國際班列4358列,成都中歐班列連接境外城市達68個。2021年全省進出口總額達9513.6億元,創歷史新高,從2016年居全國第12位躍升至全國第8位,年均增長23.9%,增速比全國高14個百分點。

  看改革創新

  高新技術企業達10210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4012億元,佔GDP比重達7.5%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突出。去杠杆方面,2021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1%,比2016年下降3.3個百分點﹔去庫存方面,企業產成品存貨周轉天數13.7天,比2016年減少0.3天﹔降成本方面,營業收入利潤率為8.3%,比2016年提高2.7個百分點,每百元營業收入成本為82.1元,比2016年下降2元。

  科技創新動能持續增強。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高質量創新平台,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2020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突破千億元,總量居中西部第1位、全國第7位,投入強度達2.17%,比2016年提高0.45個百分點。2021年專利授權14.7萬件,是2016年的2.4倍。2021年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萬家,達10210家。

  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加快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推動“芯屏存端軟智網”全產業鏈發展,2021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4012億元,佔GDP比重達7.5%。

  三新經濟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持續高於全省工業平均水平,佔全省規上工業比重提高到15.8%,比2016年提高3.4個百分點。服務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智能手表、光伏電池等部分高附加值、高技術產品產量快速增長。新商業模式加快發展,2021年全省限額以上企業通過互聯網實現的商品零售額佔限額以上商品零售額比重達18.8%,比2016年提高12.5個百分點。

  市場活力加快釋放。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全省市場主體累計達771.6萬戶。民營經濟不斷壯大,2021年民營經濟增加值達2.9萬億元,年均增長6.9%。

  看協同發展

  全省經濟總量千億元以上市州增至16個,7個區域中心城市經濟總量均超過2000億元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成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正式印發,成渝中線高鐵等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項目、遂潼等毗鄰地區合作功能平台加快建設,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總量達7.4萬億元,佔全國和西部地區比重分別為 6.5%和30.8%。

  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成都“極核”作用明顯,2021年經濟總量佔全省比重達37%﹔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加快推進,成都都市圈經濟總量2.5萬億元,佔全省比重達46.4%,對全省的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五區”發展活力增強,成都平原經濟區協同發展成效明顯,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川南經濟區加快一體化發展,經濟增速居五區首位﹔川東北經濟區振興發展勢頭良好﹔攀西經濟區轉型發展步伐加快﹔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綠色發展穩步推進。

  市州經濟追趕發展。全省經濟總量千億元以上市州個數從2016年的12個增至2021年的16個,其中綿陽、宜賓經濟總量突破3000億元。7個區域中心城市經濟總量均超過2000億元,2021年經濟總量合計佔全省的比重為34.8%。

  強縣強區培育成效顯著。西昌市和簡陽市躋身全國百強縣,10個區入圍全國百強區。2021年經濟總量超過100億元的縣(市、區)達125個,比2016年增加18個,其中超1000億元的縣(市、區)達11個,而2016年僅3個。

  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7.8%,比2016年提高7.8個百分點,與全國的差距縮小為6.9個百分點。

  看社會民生

  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省參加基本醫療保險8586.2萬人,在校學生1627.1萬人

  打贏脫貧攻堅戰。2020年末,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11501個貧困村全部退出、62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同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

  民生保障體系不斷健全。一般公共預算民生支出佔比穩定在65%以上。省內異地就醫結算覆蓋所有縣(市、區)。2021年全省參加基本醫療保險8586.2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3178.5萬人,均是2016年的1.5倍。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普惠性幼兒園學位供給持續擴大,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發展目標,普通高中特色發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高等教育學科建設水平穩步提升。全省各級各類學校2.4萬所,在校生由2016年的1531.1萬人增至2021年的1627.1萬人。

  衛生事業穩步推進。2021年末,全省醫療衛生機構80249個,比2016年增加733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66.1萬張,是2016年的1.3倍﹔衛生技術人員67.4萬人,是2016年的1.4倍。

  看綠色發展

  水力發電裝機容量達8947.0萬千瓦,規上企業水力發電量3531.4億千瓦時,規上企業天然氣產量達522.2億立方米,均居全國第一

  加強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建設。2021年末全省自然保護區165個,面積8.03萬平方公裡,佔全省土地面積的16.5%。森林覆蓋率達40.2%,比2016年提高3.3個百分點。

  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21年,全省優良天數比例為89.5%,203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6.1%,土壤質量保持穩定。

  雙碳工作穩步推進。清潔能源優勢明顯,烏東德、白鶴灘等水電站建成發電,水力發電裝機容量達8947.0萬千瓦,規上企業水力發電量3531.4億千瓦時,規上企業天然氣產量達522.2億立方米,均居全國第一。清潔能源消費比重穩定提升,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達39.5%,比重比全國高20個百分點以上,穩居全國前列。全省單位GDP能耗、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均保持下降態勢。(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彧希)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