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聲腔中傳承文脈 讓世界認知川劇 自貢市紀念“振興川劇”40周年系列活動側記

2022年05月06日10:53 |
小字號

“自貢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在這兒工作生活了整整50年,與這座城市有著不解之緣,對它有著深深的感情,今天把戲劇館建在這,了卻了我的一大心願!”4月27日,在魏明倫戲劇館開館儀式上,著名劇作家、雜文家、辭賦家魏明倫無限感慨地道出了對“第二故鄉”的真情實意。

川劇,是中國戲曲寶庫中一顆耀眼的明珠,有著300多年的歷史,它既有陽春白雪的高潔,也有下裡巴人的淳朴。1982年,四川省委提出“振興川劇”口號,直至如今正是第40個年頭。

如何才能更好地去傳承和發展川劇?如何才能讓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自貢作出了響亮的回答:薪火相傳是情懷,是一代又一代前輩們毫無保留傾囊相授的胸襟﹔守正創新是責任,是年輕一代川劇人在聲腔中傳承文脈,讓世界認知川劇的決心。

歲月彈指一揮間,川劇人三代同台

銅鑼一響,川劇開場。

4月26日下午,由市川劇藝術中心的青年川劇演員帶來的魏明倫先生大型近代川劇《易膽大》開台亮嗓,拉開“薪火相傳、守正創新”自貢市紀念“振興川劇”40周年系列活動的大幕。

魏明倫與中國劇協副主席、重慶市文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中國戲劇梅花獎三度獲得者沈鐵梅,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平志英,原省文化廳副廳長嚴福昌等名家、專家、藝術工作者一同觀看了演出。

《易膽大》於1982年在我市首次公演,也是魏明倫創作的第一部經典劇目。舞台上,活力無限的“80后”“90后”年輕演員念唱著一句句川味台詞,或縱身一躍,空翻筋斗立地站穩,或屏息踱步與對手短兵相接,將一個清末戲班為生存、尊嚴而抗爭的故事表現得跌宕起伏。

台下嘉賓們全神貫注地看著,有的小聲跟著哼唱。遇到精彩處,大家都不吝喝彩。

演出結束后,魏明倫與《易膽大》作曲廖忠榮先生,以及三代《易膽大》主要演員一同登上舞台,年輕演員們向老一輩敬獻了鮮花。

歲月彈指一揮間,在這方小小舞台上,凝聚了三代人的心血和汗水、聰明與智慧。

“正是因為劇目生產帶動劇團發展,自貢川劇才能有今天的發展。魏明倫對中國戲曲和振興川劇作出了重大貢獻。自貢川劇能有今天,很感謝魏明倫先生。”與魏明倫多次合作的廖忠榮,深有感慨地說。

評書名家李伯清是川劇戲迷,又是魏明倫的老朋友。“能夠欣賞到一場由年輕川劇演員帶來的劇目,我很是欣慰,他們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發揚者。我希望他們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唱出符合新時代、新審美的作品,吸引到屬於他們的‘粉絲’。”同時,李伯清為年輕演員們支招:在尊重老藝術家的同時,盡量把他們“榨干”,把他們的優秀作品拿出來整理、重新編排。

“作為一名自貢人,我非常驕傲和自豪。”省曲藝研究院國家一級演員、曲藝名家沈伐認為,這樣的經典劇目應該大力推廣,把我們的巴蜀文化介紹到全國、全世界,讓巴蜀文化閃耀出它燦爛的光芒。

歷時三年多建設,戲劇館“一戲一廳”

4月27日,魏明倫戲劇館在自貢開館並對公眾開放。這也是繼成都安仁魏明倫文學館、內江市中心魏明倫碑文館后的第三個場館,也是以魏明倫作品為主題的最大規模場館,旨在傳承和弘揚川劇文化,集中展現魏明倫的戲曲成就。

館后山,館前湖。戲劇館位於釜溪河文化博覽園內,青山綠水環繞,佔地近10畝,是一座古典庭院式建筑風格的現代化川劇藝術展館,湖面上有巨型變臉銅塑,是川劇的典型標志,而《變臉》也是魏明倫的代表作。

改革開放以來,魏明倫創作九台大戲,其中有七部都是在自貢所寫的。帶動自貢市川劇團六上北京、四下江南,尤其是《變臉》《易膽大》《巴山秀才》摘得全國優秀劇本獎,震驚戲劇界。怪不得文化學者余秋雨,曾評價魏明倫的成就是:“跨過大匠之門,並且已經走了很遠的大文化人!”

走進魏明倫戲劇館大門,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大紅色的仿古萬年戲台,走進一抬頭,便能看到刻在門廊天花板上的“大匠之門”手書,戲台上精雕細刻劇作家的書房,文房四寶,詩書萬卷。

穿過仿古戲台,是《群英評鬼才》專題展廳,在展廳中間的顯著位置,是以魏明倫形象創作的“虛戈為戲”雕塑,體現魏明倫“紙筆為槍,以戲為天”的秉持和信念,展櫃中的圖片和實物,生動講述魏明倫坎坷的人生經歷和藝術成長經歷,折射出一代川劇劇作大師輝煌的成就背后,那些極不平凡的磨難與艱辛、奮斗與拼搏的故事。

館內有《群英評鬼才》專題展廳、《變臉》光影互動體驗展廳、《中國公主杜蘭朵》體驗互動展廳、《四姑娘》藝術裝置展廳等15個展廳,每個廳以魏明倫的經典戲曲命名,館內收藏魏明倫各類照片、書法作品、珍貴手稿等千余件,採用聲音記憶和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手段,展陳魏明倫的川劇藝術成果和自貢川劇團60年來的藝術成就。

“展陳很生動,互動性強。戲劇館利用全息投影等先進技術,讓自己能與劇中的主角對話。”魏明倫在參觀時,贊嘆不已,他興奮地與記者分享著展館的閃光點。

此外,館內還有戲台可進行演出,展現川劇經典片段,讓觀眾沉浸在川劇之美中。整個場館是一個融藝術裝置互動、多媒體互動、戲劇文化體驗互動、戲劇作品展示、戲劇理論研究為一體,滿足學習、觀摩、文化體驗、戲曲研究等多種需要的“沉浸式”體驗場館。

“我以自貢為榮,自貢以川劇為榮。我希望自貢能把戲劇館用好用活,讓滋味十足的川劇文化代代相傳。”魏明倫坦言,他非常感謝自貢能夠用這麼大手筆的投入,有遠見地為當地的文化事業做實實在在的事。

據了解,我市會定期在魏明倫戲劇館進行川劇演出,讓更多的游客市民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川劇文化。讓魏明倫戲劇館成為提供藝術普及的公共文化機構,弘揚和傳承川劇藝術的重要陣地,推進自貢文化旅游名城建設的重要載體。

薪火相傳四十載,梨園杏壇發新枝

川劇,是代表四川文化的名片,更是縈繞在每一個四川人心靈深處的鄉音、鄉愁和鄉韻。

改革開放以來,在“振興川劇”的號角聲中,市川劇藝術中心先后創作了《易膽大》《四姑娘》《巴山秀才》《中國公主杜蘭朵》等一批經久不衰的精品劇目,在全國戲劇界引起了轟動。足跡遍及全國各大城市,受到鄧小平、楊尚昆、錢其琛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表揚,多次被文化部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1991年被文化部、人事部樹為“出人、出戲、走正路”先進典型,1996年被省文化廳頒定為“一級劇團”,1999年被文化部作為“中國著名藝術表演團體”向國內外推出,是振興川劇的中堅力量。

然而,最讓人感到欣喜的是,不少自貢年輕演員擔任起一部部大戲的主角,來看川劇的年輕面孔也越來越多。

“我認為當今新時代川劇演員,正處於戲曲發展最好的年代。前輩們循循善誘將我們引入川劇藝術的殿堂,為我們量身定制傳承計劃,新時代新媒體的廣泛推廣又讓我們有了更為廣大的舞台。”第三代“易膽大”的扮演者謝智雄,雖年僅31歲,卻已是青年演員中的“大師兄”了。

“四川省早在1982年提出了“振興川劇”的口號,到今年已時隔40年。”市川劇藝術中心主任蔣剛認為,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川劇期待出一個“德雲社”,有一個“郭德綱”。

對此,市川劇藝術中心始終堅持“出人、出戲、出精品,走正路”方針,開展了川劇“月月演”活動,在貢井陳家祠堂和鹽業歷史博物館定點演出,並不斷挖掘、整理和傳承川劇節目,先后整理、創排、演出了上百個川劇傳統折子戲。

同時,中心還與省藝術職業學院聯合招收學員,開辦川劇“自貢委培班”,他們的專業分為川劇表演、川劇打擊樂、川劇幫腔、川劇弦樂四個專業,將為自貢川劇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看戲的人還是中老年偏多。”蔣剛接著介紹說,讓年輕孩子了解、喜歡、學習川劇是傳承的關鍵。近年來,蔣剛帶著川劇演員們把川劇帶進了我市的很多中小學,內容除了知識講座、折子戲鑒賞外,還會邀請孩子們走上舞台,親身感受川劇的一招一式,讓孩子們在這樣的“親密接觸”中,改變其對川劇的刻板印象。

自貢在不斷飛速向前的同時,沒有忘記文脈的傳承﹔而城市,也在為大家提供著更加多元的文化場景。(自貢網記者 周姝 羅祥瑞)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