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1000個省級教學成果獎,有哪些變化和亮點?

2022年05月04日07:48 | 來源:四川在線
小字號

原標題:解讀丨1000個省級教學成果獎,有哪些變化和亮點?

  月中旬,省政府公布了2021年四川省教學成果獎,這是本年度教育戰線的一件大事。本屆評獎首次設置特等獎、單列職業教育類別,共評選出1000個獎項。

  本屆教學成果獎評選和以往相比有什麼變化?首次評上特等獎的教學成果有哪些亮點和特色?四川在線記者採訪了相關部門負責人和部分獲獎者代表。

  獎項數量增加,首次單列職教成果獎

  1997年,根據國務院《教學成果獎勵條例》,省政府發布並實施《四川省教學成果獎勵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評選教學成果獎,極大地激發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一線教師教育教學科研的熱情,推動了我省各級各類學校教學水平、教育質量及科研水平提高。

  20多年來,我省分別評選了六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八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2021年度評選的是第一屆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第七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第九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

  本屆評獎與上屆相比,增設了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以往職教是納入普教和高教序列﹔增加了教學成果獎數量,將教學成果獎項數量由680項調增至1000項。其中,基礎教育355項、職業教育295項、高等教育350項﹔提高教學成果獎等級,將教學成果獎勵等級調整為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屆教學成果獎評選首次將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單列類別、單列名額、單獨評審,這是深入貫徹國家關於“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重要體現,是省級教學成果獎作出的重要制度性改革。

  職業教育領域本次評獎重點遴選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新時代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具有創新性和推廣價值的成果。全省90個單位共推薦了569項教學成果,競爭激烈,涉及教學改革創新的成果達310項,其中160項獲獎﹔涉及教書育人的成果達84項,其中41項獲獎﹔涉及校企合作的成果達46項,其中27項獲獎。

  成果突出創新性,重應用推廣

  在基礎教育類特等獎中,成都市溫江區的《落實課標、學為中心:區域推進學歷案為載體的課堂變革》上榜。“學歷案”其實脫胎於 “教案”,是在“教案”基礎上做了延伸。課題參與人、溫江區教育科學研究培訓中心主任王毓舜談起推廣“學歷案”的初衷。“過去課堂教學大多以老師為中心,一講到底‘滿堂灌’的現象較為普遍,但老師講解了並不等於學生吸收了,長此以往教學效果比較低效。‘學歷案’教學強調站在學生立場來設計教案,目的是讓學生聽懂、學會,在參與交流、互動體驗中學習,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

  如今,溫江中小學校的課堂教學已經有了顯著變化,教室從“講堂”變為“學堂”。“學歷案”課前就會給學生,學生能夠做到課前早知道。“學歷案”課程評價也很清晰,學習目標與學習任務、評價體系一一對應,實現教學評一致,服務於學生學懂弄通。這一成果已惠及溫江42所公辦、民辦中小學10萬余名師生。

  正如成都市溫江區的改革實踐一樣,梳理此次獲得特等獎的教學成果,都展現出兩個特點:創新與推廣。記者注意到,在各類別的成果申報要求中,“省內首創,在理論和實踐上有先進性,已取得顯著成效,在全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具有原創性,具有突破性”等被納入其中。

  電子科技大學的《新工科建設“成電方案”的創新與實踐》,在新結構、新方法、新模式、新范式、新機制等5方面開展系統性工程教育改革,形成新工科建設“成電方案”,為全國新工科建設提供系統化創新實踐的“成電模式”。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全鏈條、五貫通”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創新與實踐》,獨創“成都創業學院”,承擔管理全校“創業教育—項目孵化—政策幫扶—企業創辦—企業發展—成果轉化”等全鏈條職能,有效避免了常見的多頭管理、資源內耗現象,每年“全鏈條”孵化出學生團隊30支以上,催生學生創業項目3000個。

  四川雲教在現代遠程教育促進普通高中優質均衡發展的創新與實踐探索中,其《發展四川雲教,助力優質均衡》案例,獲教育部2021年度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示范例,"5G+四川雲教"納入國家“5G+智慧教育”應用試點項目。

  學前教育獲獎的成果,以落實規范辦園和科學保教要求為主線,提出了多方面有實效的、系統可行的辦園和保教方案。比如,蒲江縣南街幼兒園的《與兒童共生:農村幼兒園自然教育園本課程探索》,依托西部縣域農村幼兒園本土資源,實施有特色的園本自然教育,實現了幼兒全面個性發展,為廣大農村幼兒園因地制宜建構園本課程提供了典型范例。

  育人育才為本,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又到一年一度櫻桃成熟的季節,成都市實驗小學的櫻桃系列課程開課了。以德育活動為主線,將語文、數學、科學、美術、勞動、體育等多學科活動融合在一起,五育高度融合,環環相扣,這就是成都實小特等獎成果《五育共生:小學“大課程”體系構建與育人實踐》的一個切片。在成都實小校長李蓓看來,“大課程”為每個孩子提供了各種選擇,他們在其中自主成長,成為真實的、最好的“自己”,綜合素養得到顯著提升。

  “學生基本品德很好,但是專業情懷不深,‘學而不干、干而不好’的現象突出,而學校資源有限,傳統培養模式已經不適應新畜科的要求。”四川農業大學副校長陳代文教授說,這是特等獎成果《德才兼備 新蓄科人才培養校企融合川農模式的構建與實踐》要解決的問題。

  圍繞“愛畜牧、懂畜牧、干畜牧”的人才目標,四川農大動物科技學院開設了五個“第一課”,讓校長、院長、名師、校友、總裁給新生上第一課,激發學生專業興趣﹔建立了全過程、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六大”互作、互動的運行機制,企業參與育人全過程,為企業輸送專門人才 1600 余名,為合作企業創造產值上萬億元。記者注意到,在此次的獲獎名單中,該成果的完成人員和所屬單位中,不僅有四川農大的教師,也有四川鐵騎力士實業有限公司等4家農字號企業的名稱。

  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說,“堅持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這是貫穿整個教學成果獎評審遵循的重要原則。而在職教和高教類別中,獲獎的教學成果,不僅服務國家戰略,也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斬獲特等獎的西昌學院,其《大涼山電子商務復合型“四得”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探索“一核心、二抓手、三支柱”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一大批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熟悉農業農村、民族民俗,掌握信息技術的“下得去、留得住、 用得上、干得好”的大涼山電子商務復合型“四得”人才。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攜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航(成都)無人機系統有限公司,其《瞄准國家戰略需求,攜手航空頭部企業共育大國重器制造急需人才的探索與實踐》獲得了特等獎。通過創新協同育人模式,學校近5年為國家重大航空型號工程研制和生產輸送了1萬余名“高素質+高技術+高技能”人才。(四川在線記者 江芸涵)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