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兩個孩子與七位“安康媽媽”的14年記憶

2022年04月18日08:40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2008-2022:兩個孩子與七位“安康媽媽”的14年記憶

  4月12日,馬永杰滿18歲。這天,伯父馬應華在阿壩州鬆潘縣找了一家餐廳,請來十余位親人,大家圍坐在一起,為馬永杰點亮蠟燭,唱響生日歌。

  這是13年來,馬永杰第一次單獨過生日。以往,他都在雙流安康家園,和4月出生的小伙伴一起過集體生日。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剛滿4歲的馬永杰先后被送到山東日照、成都雙流的安康家園生活、學習。從4歲到18歲,從山東到四川,在至少7位“安康媽媽”的接力照顧下,馬永杰長大了。就在過18歲生日的前兩天,他和另一位小伙伴張明皓離開了雙流安康家園,回到了各自的家。兩位年齡最小孩子的離開,也標志著存續13年之久的安康家園結束了歷史使命。

  聚會上,馬永杰告訴親人們,他想當兵,保家衛國。

  1

  山東媽媽住客廳

  24小時圍著六個孩子轉

  時光倒流回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在有關方面的倡議和幫助下,712名孩子被分批轉移到山東日照安康家園、北京私立樹人·瑞貝學校以及四川雙流棠湖中學學習生活,當時最大的孩子19歲,最小的不滿4歲。

  山東安康家園位於日照這座海濱城市,由日照鋼鐵集團公司新竣工的5幢職工宿舍樓改造而成,距離海邊隻有10來分鐘的車程。

  馬永杰說,在這個家裡,他有兩個媽媽、五個兄弟。兩個媽媽,一個叫李向南,一個叫胡翠萍。五個兄弟分別是張明皓、邱澤浩、宋志瑞、曾佳俐和周武品。

  海邊的生活,孩子們記憶模糊,他們隻記得,“安康媽媽”經常帶他們去海邊,他們在海岸線上奔跑,在海水裡踩來踩去,撿沙灘上的貝殼。

  一套三居室是他們的“家”,孩子們住房間裡,媽媽們住客廳。孩子都小,又語言不通,“家”裡經常上演哭鬧“大合唱”。每天,李向南和胡翠萍24小時陪著孩子們,給他們喂飯,換尿濕的褲子。

  漸漸地,孩子們也喜歡上這兩位媽媽。一天,李向南發燒了,有孩子湊上來,踮著腳用手背摸她的額頭,還關切地問:“李媽媽,您病了?”其他的孩子,有的扶著她的肩,有的輕捶她的背。

  相處一年,轉眼就是離別。站台上,李向南抱著馬永杰不肯鬆手,或許意識到了什麼,突然間,馬永杰也緊緊摟著“媽媽”的脖子,大哭起來。

  火車載著山東親人們的牽挂,翻山越嶺,將孩子們送回了四川成都。

  2

  孩子隻愛吃土豆

  媽媽們輪番出招糾正偏食

  2009年8月26日,672名孩子齊聚雙流安康家園。馬永杰最矮最瘦,安安靜靜。張明皓年齡最小,卻最調皮。

  “安康媽媽”艾艷帶著馬永杰和張明皓來到寢室,告訴他們:“這就是我們的家,我是你們的媽媽,以后你們要聽我的話!”兩個孩子太小,晚上,艾艷就陪著他們睡覺,三個人擠在一張床上。

  一個最小,一個最矮,安康家園的“爸爸”“媽媽”們情不自禁地把愛的天平向這兩個孩子傾斜。

  土豆,帶給馬永杰的是味覺上的超級體驗。於是,他隻吃土豆。為此,安康家園上演了一場“糾正土豆偏食戰”。

  艾艷“媽媽”擔心馬永杰營養不良,便給他講道理,每次打飯都要給他打一個土豆以外的菜,看著他吃下去。苑愛英“媽媽”激勵他:“你個子長到宋志瑞那麼高,我就給你買一個更高級的玩具。”食堂打飯的阿姨,也會把燒土豆中最好的排骨舀給馬永杰……

  周末,艾艷和苑愛英有時會接孩子們回家,包餃子給他們吃,苑愛英的丈夫給他們做土豆燒肉、粉蒸排骨、梅菜扣肉等美食。

  現在,馬永杰什麼菜都吃,身高也躥到了1米73,這讓苑愛英驚嘆“真是個奇跡”!

  3

  對媽媽的依戀

  七天大假沒耍完提前回“家”

  在愛的滋養下,馬永杰對安康家園和媽媽們充滿了依戀,張明皓則學會了分享。

  艾艷說,有一年國慶節放了七天假,馬永杰和張明皓都回了老家。沒過幾天,她接到馬永杰伯父的電話,說孩子想她了,想回“家”。無奈,艾艷隻好把他接到家裡照顧。

  小時候,馬永杰不會做題就要哭鼻子。苑愛英讓他先哭一會兒,再問他:“你哭了這麼久了,那道題哭會了沒?”

  馬永杰搖搖頭,她順勢引導:“既然哭不會,就別哭了,向阿姨、老師或同學請教吧!”

  苑愛英發現,馬永杰看書速度特別快,她一度懷疑他是不是在敷衍了事,於是叫他復述書上的內容,“喲,他還真能回答得上來。”

  閱讀量大,讓馬永杰寫的作文更生動。

  在苑愛英的家裡,珍藏著馬永杰和張明皓在母親節寫給她的卡片,以及一個馬永杰丟棄在洗衣房的作文本。

  卡片上,張明皓寫道:“在我的心目中,您早已是我的母親。”

  馬永杰則寫道:“我和張明皓從小就失去了母親,安康家園的阿姨便是第二個哺育我的母親。永世難忘的是五年級帶我們的苑阿姨,她教會了我許多不能理解的難題,教會了我如何用洗衣機……我的這張紙,雖然不是千金,但寄托著我對苑阿姨的祝福。”

  在作文裡,馬永杰記錄了母親節那天他給苑愛英買禮物的故事。那天,他帶了40元錢出門,逛遍了超市,最終看中一個有著好看花紋的小包包。可是,老板要價60元。

  從60元到50元,從50元到45元,最后以40元成交,不愛說話的馬永杰和老板一個勁兒地砍價,經過三個回合后終於如願以償。最后,他寫道:“這個星期過得真愉快,我高興極了。”

  4

  對媽媽的報答

  長大后當兵保家衛國

  孩子們一天天長高,也變得懂事起來。

  在馬永杰那個作文本裡,他寫下了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是當一名軍人。我從小就想做一名軍人,直到現在都非常想,連做夢都很想。”

  安康家園的電腦裡,保留著一張張明皓的照片,小小的他戴著大大的軍帽,站在兩個軍人中間敬禮。相框上寫著他的心聲:我也想當一名戰士。

  當兵,是馬永杰和張明皓共同的理想。或許,這也代表了一批安康家園孩子的理想。

  有人說,孩子們想當兵,或許是受到了園長胡源忠的影響。

  胡源忠有近二十年軍齡,曾是女子特警隊的擒拿格斗教練。孩子們成長期間,他教孩子們練武術,不時帶他們到軍營互動,對家園的管理也用上了部隊的那一套。安康家園的孩子們長大后,有30多個人從軍,有駐守在西藏的邊防戰士,也有參加過朱日和閱兵的戰士。

  張明皓告訴記者,他計劃上大學后申請保留學籍,入伍當一名邊防戰士,因為那樣的人生“很刺激”。馬永杰認為部隊會讓他的生活更自律,他想磨練一下自己。未來,他或許會創業,想擁有一個轟轟烈烈的人生。

  5

  媽媽的祝福

  願孩子們一生順順利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曾經,672名孩子齊聚雙流安康家園,上百位“安康媽媽”撫育著他們長大,再目送他們陸續離開。

  這種有序流動,讓每個孩子可能會經歷多個“安康媽媽”。以馬永杰和張明皓為例,在14年裡,他們至少經歷了7位“安康媽媽”。每一任接力的“安康媽媽”都要花一些心思,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李向南選擇了“公平”這個工具,每次分蘋果都讓最小的孩子先拿﹔苑愛英選擇了學習育兒知識,想用最對的方法教育孩子﹔王芳則假裝耳朵不好,故意用錯誤的表達引導孩子來糾正她,和她說說話……

  14年來,安康媽媽們用愛牽著孩子們的手,陪伴他們成長。

  孩子們長大了,“安康媽媽”們日漸蒼老,9位“安康媽媽”已退休。

  長大后,我就離開了你。

  送別時,“安康媽媽”李書曼祝福每一個離開的安康孩子在今后的學業和生活中都順順利利,也希望孩子們常回家看看。

  曲終,人不散。

  節假日,媽媽們會收到不同孩子的問候。孩子們在結婚、生子等大事時,會向“安康媽媽”們匯報,有時也邀請她們見証自己的幸福時刻。

  那段“安康媽媽”的經歷,不僅溫暖著孩子們,也豐富著“安康媽媽”的人生。

  每每與人講起自己曾在安康家園工作的往事,苑愛英都會收獲來自對方崇敬的目光。

  那一刻,她覺得這一生,值了!

  (封面新聞記者 席秦嶺 鄒阿江 劉秋鳳)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