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紅色徐霞客”李崎的“長征”路

2022年03月15日07:36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紅色徐霞客”李崎的“長征”路

  20年的時間裡他多次重走長征路,總行程達6萬裡

  重走長征路上,他收集了350余件(套)珍貴的紅色文物

  2008年,他開始創辦“長征書院”——逐漸成為一個紅色文化綜合性教育基地

  在成都都江堰市幸福街道永壽社區,有一座特別的農家小院。借鑒古代書院形式,小院被命名為“長征書院”。書院主人李崎,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都江堰人,因為年輕時的紅色夢想,他在20年的時間裡多次重走長征路,總行程達6萬裡,沿途收集了350余件(套)珍貴的紅色文物。

  “人們一提到書院,往往指的是傳統意義上的書院。但書院不應該隻能傳授四書五經,革命文化也應該成為當今書院的傳播內容,於是我創辦了這所長征書院。”李崎對書院有著自己的理解。

  近日,記者來到都江堰,實地探訪這座集紅色文物展陳、紅色文化傳播等內容於一體的長征書院。

  1深受長征故事熏陶從小萌生“紅色夢”

  長征書院掩映在一片頗具川西特色的林盤中,從遠處看去,與周邊普通的農家院落並無不同。沿著鄉間道路往裡走,逐漸增多的寫有紅色標語的石碑和牆面油漆字,開始向來訪者展示此地的與眾不同。

  “2011年,我租下這座面積300多平方米的農家小院,在熱心人士和志願者的幫助下,開始打造我理想中的長征書院。”李崎告訴記者,創辦長征書院的想法緣起於2008年,親身經歷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災后重建后,李崎認為紅軍在艱難的二萬五千裡長征中展現出的蓬勃精神力量,能夠給大災之后的故鄉群眾以精神上的鼓舞,鼓勵大家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未來的生活,“加之我自己也對長征非常著迷,多年的行走中收集了大量與長征相關的文獻資料和文物,所以我就在當時灌口鎮的板房安置點裡辦起了最初的長征書院。”

  從結束板房過渡到選址幸福街道永壽社區,其間長征書院還經歷過兩次搬家,從青城山下搬到瀘州,再搬回都江堰。雖然周折不斷,但因為對長征、對紅色文化的執著,李崎從未想過放棄。支撐他堅持下來的,是他從幼年時代起就深受熏陶的紅色故事。

  “上小學的時候,我就喜歡讀書。在鄰居、老師們的建議下,我的父親從本不寬裕的家庭收入中拿出錢,為我訂了兩份雜志,我從這些雜志裡第一次讀到了革命英雄們的故事。”這些故事像一粒粒種子,在幼小的李崎心中,播種著對於長征歷程、對於革命歲月的敬仰。

  除了閱讀,李崎的父親同樣是他“長征”路上的引路人。李崎告訴記者,他的父親雖然沒有參加過長征,但曾是一位解放軍戰士,“在我小時候學習、勞動產生憊懶情緒時,父親時常會通過講紅軍故事的方式勉勵我。”

  從紅軍長征中經常忍飢挨餓,到面臨敵人圍追堵截時的險象環生,再到沿途老百姓與紅軍的深厚情誼,通過這些故事,一個更為立體、全面的長征場面在李崎面前鋪開。

  父親和書本故事中的雪山、草地、赤水河、婁山關等,構成了幼年李崎對於革命崢嶸歲月的最初印象。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長征故事更重要的意義是讓他學會了憶苦思甜,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當時我就想,紅軍長征中那麼多的困難都堅持下來了,我們現在有吃的有住的,條件比紅軍長征時不知道好了多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2追尋紅軍長征足跡20年行走不息

  長征故事一直縈繞在李崎腦海中,讓他產生了重走長征路的想法,親身到實地去感受長征路上的艱辛。

  37歲那年,已經在新聞行業工作多年的李崎覺得,是時候開始自己的“長征”了。“重走長征路,對我而言,是偶然又是必然。2002年,當時在一家媒體做記者的我,無意中看到了一本描寫長征路上的女紅軍的書,書中所描述的女紅軍在長征路上的經歷及其堅韌不拔的精神給了我極大的震撼。之后,我又數次在不同場合碰到了一些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這種機緣巧合讓我覺得,這條路值得我去重走和了解。”

  開始重走長征路時,李崎是抱著一邊行走一邊工作的態度完成的,他把重訪紅色遺跡作為自己的選題,通過實地走訪發回了大量聚焦革命老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紅軍長征途經地歷史文化的報道。“我第一次踏足的長征故地,是去往川南的古藺縣,重回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的現場。出發前,我就做好計劃,路線如何走、沿途要參觀哪些遺跡、拜訪哪些人。從那之后,我便每年利用自己的公休假,少則三次,多則五次,不定期重走長征路。”

  20年來,李崎不斷追尋紅軍長征足跡,在這個過程中,他夜宿農家、晨走聖地、探訪紅軍、尋找証人、查史料書……“這個過程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沿途老百姓的淳朴、善良,像他們的祖輩們曾經熱情地幫助紅軍一樣,他們也熱情地幫助我。”“早些年交通並不發達,而紅軍經過的地方又大多偏僻,我經常都是坐班車到鎮上,剩下的路程全靠雙腿。”

  一次行程中,有一個夜晚令他印象尤其深刻。“那天,我一個人在山裡趕路,但山中人煙稀少,我走了幾個小時都沒有發現人家,當時天色已經黑了,我也是又累又餓。”李崎說,一直到當晚7點過,他才走到了一座彝族村庄。“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敲開了一戶彝族同胞家的門,由於語言的障礙,我們隻能進行一些零星、簡單的對話,我簡單地告訴他們我是來重走長征路的。”這家的主人在明白李崎的經歷后,很熱情地收留了他,在家裡為李崎打起了地鋪,讓他在夜裡降溫前有了落腳地。

  重走長征路,李崎不僅看到了那些人跡罕至處的奇絕風光,更感受到了沿途百姓的心靈之美。他告訴記者,持續20年的行走中,他在婁山關上遙望“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雄奇景象,在白龍江邊回望天險,在陝北高原感知“萬裡雪飄”的北國風光。慢慢地,李崎結識了越來越多同樣有志於重走長征路的伙伴們,他的堅持與精神也為他贏得了“紅色徐霞客”的贊譽。

  李崎讀過《徐霞客游記》,也很欣賞徐霞客那種親身體驗奇絕風光的生活方式。20年來,幾件換洗衣物、一張詳細標注訪問點位的行程表、一台相機、一些自己寫的作品集基本就是李崎出發時攜帶的全部物資,“我喜歡輕便地出發,所以行李都是省之又省,之所以要帶上我自己寫的作品集,主要是為了在那些交通與通信尚不發達的地方,向老鄉們証明我不是壞人。”

  3靠辛苦也看緣分收集紅色文物350多件套

  在長征書院的展廳中,李崎將自己旅途中收獲的長征和紅色文物一一整理編目,展櫃旁邊由他制作的卡片上,清楚記錄著這件文物與紅軍長征的關聯。而在展廳的牆面上,李崎則用心梳理了紅軍長征在四川的艱辛歷程。展廳之中,實物與資料相結合,無聲地向參觀者訴說著紅軍長征的辛苦與偉大。

  20年來,李崎沿著紅軍長征的足跡行走,收集了紅軍長征及其他革命和建設年代相關的文物350余件(套)。李崎是如何獲得這些文物的?收集這些物件實屬不易,除了要親自到達長征舊地,還要看自己與文物的機緣巧合。李崎告訴記者,2006年時,他行走到位於甘肅東南部的隴西縣,去逛了一家位於縣城的舊書店,想淘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書。一番揀選之后,他挑中了6本書,其中有一本解放初期出版的比較厚實的書。“當時因為還有行程沒有走完,沒有細翻,就把這些書寄回家了。”

  結束那次行程回家之后,李崎騰出時間來仔細翻閱自己在隴西買回來的書。隨后,他在那本書的封皮后面,發現了一張被仔細折疊的紙張,當他把這張紙展開時,眼前的畫面讓他十分驚訝,“這是一張紅軍偵察員手繪的若爾蓋到哈達鋪的行軍路線圖!”李崎向記者展示了這張路線圖,上面清晰標注著沿線的村寨、河流、道路、每個村庄有多少人,乃至什麼地方可能會有敵人放冷槍,同時,對各個點位之間的距離也有測算。

  還有一件讓李崎頗為得意的藏品來自貴州錦屏縣。李崎在當地尋訪時,曾來到一戶苗族同胞家裡。“長征途中的條件非常艱苦,很多時候連干淨的飲用水都沒有,所以紅軍中有很多人感染過瘧疾。這家主人告訴我,當年紅軍經過錦屏縣時,他爺爺曾用苗藥治好了紅軍首長的瘧疾。”而當年為紅軍首長熬藥的藥罐,則被苗醫用心保留了下來,“他爺爺一直把藥罐收在櫥櫃裡,也沒有用過,直到老人去世前,才把當年他為紅軍首長治瘧疾的事告訴了子女。”

  李崎第一次去這戶人家時聽說了這個故事。隔了幾年,他第二次來到這戶人家時,當地正面臨拆遷,“那位苗醫的孫子對我說,兩次的相處,讓他相信我是一個能為他爺爺妥善保存藥罐的人,所以在拆遷之前,決定把藥罐送給我。”

  但是更多時候,李崎是靠著從別的收藏家手上購買的方式來獲得那些讓他心動的物件的。“這些年來,我花在行走和收藏上的錢不在少數。”李崎說,自己的愛好也曾不被家人理解,“看著我的同事們紛紛買車買房了,而我卻買了一堆‘老古董’回來。一開始,我老婆覺得我有點不務正業,直到后來長征書院開門,越來越多的參觀者,乃至專家、學者對我的藏品表示肯定之后,她才逐漸放下心結。”

  現在,每年都會有各地從事黨史研究的專家慕名來到長征書院,透過李崎的藏品和藏書去研究長征途中尚不為人所熟知的歷史細節。

  4講好紅色故事弘揚“長征精神”

  李崎耗費半生心血建起了長征書院,擁有紅色書籍、文獻、資料30000余冊,其中,長征題材書籍、文獻、資料5600冊。這座書院是否實現了李崎的夢想?李崎告訴記者,從書院搬遷到現址的11年間,已經累計接待參觀者接近40萬人次。而書院的設施也不斷完善,11年裡,李崎從紅色文物展陳做起,逐漸使長征書院成為一個包含南光長征文史博物館、英雄文化陳列室、水利文化陳列室、青少年紅色教育陳列室、抗震救災精神陳列室、地下黨歷史陳列室及家庭紅色檔案資料館等在內的綜合性教育基地。

  在長征書院的教室裡,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李崎根據學習對象的不同,研究設計了100個微黨課課件。這些微黨課以講授、講述紅軍長征歷史、弘揚傳承長征精神為主,同時兼顧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情報科技、水利文化等內容。瀏覽李崎的課程目錄后記者發現,這些微黨課中既有對長征途中紅軍醫院、紅軍大學、后勤保障等微觀細節的呈現,也有關於長征路上的紅軍將領的故事講述,還有對紅軍長征在四川的細節挖掘。

  2021年4月,長征書院被都江堰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授予“黨史學習教育基地”,被都江堰市全民閱讀指導小組授予“紅色閱讀空間”。成都體育學院、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四川農業大學等高校也將長征書院作為大學生思政課教學實踐基地。

  “無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長征精神都備受推崇。它能綜合體現人們對愛國主義教育、良好的道德價值觀培養等各方面的追求。”作為長征書院的創辦者,李崎這樣表達自己對長征精神的理解,“但在當下,年青一代很容易忽略長征精神。所以,從2016年開始,我經常在長征書院開展紅色親子教育活動及紅色講座,面向社會尤其是青少年講長征故事。當然,我並不是說我們現在要重新吃二遍苦、受二遍罪,但至少需要讓現在的孩子們明白長征是什麼,要讓他們確立自己的信仰,培養艱苦奮斗、勇於和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做斗爭的精神,這就是我所期待的長征書院的意義。”

  主角名片

  李崎,生於1964年,現為都江堰市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受童年時代所聽的紅色故事和曾為解放軍戰士的父親的影響,他從2002年開始重走長征路。

  20年來,李崎沿著紅軍長征的足跡行走,收集了紅軍長征及其他革命和建設年代相關的文物 350 余件(套)。

  2008年起,李崎以自己的行走經歷和藏品為基礎創辦“長征書院”。

  如今,“長征書院”已逐漸成為一個紅色文化綜合性教育基地。(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成博)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