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北京腦科學中心圍繞選人用人、科研經費使用、科研評價、開放合作等方面創新體制機制

瞄准原始創新  激發人才活力(科技視點·探訪新型研發機構②)

本報記者  谷業凱
2022年03月14日07: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首次發現D型絲氨酸對睡眠的調控作用,開發出一套基於腺相關病毒載體的稀疏高亮標記方法,實現全腦范圍單神經元完整重構……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北京腦科學中心”)成立近4年來,瞄准國際腦科學研究前沿,集中開展科技攻關,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原始創新成果。

作為一家新型研發機構,北京腦科學中心採取全新的體制機制,在擴大用人自主權、科研經費使用、科研評價、開放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嘗試、突破與創新,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

注重科研潛力,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實行國際化評估

“實驗已經開展了。這個冬天,我們收集了實驗動物幾個不同時間點的數據,還差一個春天的時間點,下個月完成收集。”今年春節剛過,北京腦科學中心研究員王同飛像往常一樣忙碌。關注哺乳動物的冬眠現象以及可能的臨床應用,是他實驗室的長遠規劃。

冬眠是生命科學領域非常重要的課題。它不僅僅是調節動物體溫或睡眠的簡單問題,還涉及許多其它相關的適應問題。

“心血管手術中的病人會面臨缺血,但更大的挑戰在於病人醒來時的風險。動物冬眠狀態下血流很慢,醒來卻沒有受到相應的損傷,這裡面存在一個保護機制。再比如,動物冬眠幾個月不動,肌肉為什麼不萎縮?”王同飛接連舉了幾個關於冬眠研究的例子。

“顯然這不是一個短期可以見效的項目,但北京腦科學中心提供了這樣一個環境,支持我開展研究。”王同飛說,“很多學生都會覺得研究冬眠‘很酷’,我對他們說,‘你要是能忍住10年不發文章,那麼歡迎加入’。”

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是北京腦科學中心的重要理念。正如北京腦科學中心聯合主任羅敏敏所言,“腦科學領域有很多重要卻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我們希望實驗室負責人做一些難的、早期不一定出成果但重要的工作。這看上去是‘減壓’,其實也是‘加壓’。我們不要求在期刊上發多少論文,但要看實驗室負責人做的是不是真正重要的工作,實際上是更高水平的要求。”

為鼓勵科研人員去研究未知、重要的問題,北京腦科學中心有一系列體制機制作為保障。

遴選實驗室負責人時,北京腦科學中心不唯論文、不看“帽子”,而是重點考察應聘者的科研潛力,所研究的課題是否契合中心的發展方向,其他實驗室負責人組成的招聘委員會參與面談、打分。羅敏敏說,曾出現發表過不錯的論文的申請者被淘汰的情況,“我們覺得課題不是特別有意思,或者作者可能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

支持方式上,北京腦科學中心實行科研經費包干制。科研人員無需寫基金申請,即可獲得長期(6年)的穩定支持。他們還專門為博士后提供經費支持,並與北京大學等6所國內一流高校開展聯合招生項目,幫助科研人員組建一流團隊。

評估體系方面,北京腦科學中心不設置短期、硬性、定量的考核,沒有論文方面的硬指標,而是以6年為周期,邀請國際同行參與評議,進行是否轉為長聘制的審核,主要看的是研究方向、選題和水准,以及是否有國際影響力。

“新型研發機構提倡以科學家為中心,北京腦科學中心最重要的工作出發點是科學探索,怎麼有利於科研,就怎麼去做。”北京腦科學中心行政副主任張澤工說。

一切以服務科研為導向

有一流的科研輔助平台,靈活的用人機制,高效的科研經費使用模式

“在這裡建立實驗室非常快,整個審批建設流程都是為科研工作服務的。”2021年才回國的研究員白凌,主要從事內感覺神經系統的機制及功能研究。雖然入職隻有7個多月,白凌的實驗室已經初具規模。“我主要的精力放在怎麼搭建實驗室、怎麼開展實驗上,一切都非常高效。”白凌說。

王同飛也有同感,2020年回國的他清晰記得,實驗室招聘的兩名科研助理跟自己是同一天來報到的。“實驗室管理員甚至比我的入職時間還早一個月,我回來以后大概一兩個星期,就正式開展實驗了。”

在這裡,目前已經建成8個堅持“公共屬性”的一流科研輔助平台,還有2個正在建設中。這些輔助平台幾乎囊括了腦科學領域最新技術。在羅敏敏看來,這些支撐平台能統一提供便捷的服務,避免了科研儀器和人員的冗余。

“一切以服務科研為導向。”北京腦科學中心光學影像中心主任郭青春說,為研究提供高質量的數據和技術支持,光學影像中心擁有激光掃描共聚焦正置顯微鏡、高通量玻片掃描儀等多套先進設備,可滿足透明化全腦圖譜的構建、活體成像、活細胞成像、高通量生物學篩選等實驗需求,成本大部分由北京腦科學中心承擔,光學影像中心隻收取較低的機時費用。盡管如此,過去一年,這裡仍收回來機時費用近50萬元。

“這50萬元印証了這裡的科研活躍度。”郭青春坦言,雖然是科研輔助平台,他的團隊同樣忙碌,完全是“跟著科研的節奏走”。

圍著科研轉的,還有這裡靈活的用人機制。除了面向全球遴選實驗室負責人,北京腦科學中心還致力於延攬優秀的博士后人才,改變國內科研團隊長期以研究生為主的局面。“博士后是通向獨立研究員的必由之路,從全球看,頂尖實驗室都是以博士后為主的。”羅敏敏解釋,“如果實驗室一直靠不停換學生來維持運行,那麼它就很難擺脫實驗室負責人的影響。相反,受過較好訓練的博士后不僅上手更快,也能帶來新的思維和技術,對實驗室的自我創新是很有幫助的。”

實行“預算+負面清單”的科研經費使用模式,為人的創造性服務,也是北京腦科學中心創新管理運行機制的重要一環。羅敏敏介紹:“我們的科研經費用來招人行,買儀器也行,買科研服務同樣可以,覺得重要就去做,我們給科研人員極大的自由度。”

白凌認為,科研充滿不確定性,在北京腦科學中心,科研經費可以隨著研究的變化靈活調整,能夠避免青年科研人員過早地被“鎖定方向”。

跨學科、跨技術合作出成果

統籌資源優勢,促進跨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協同創新機制

2021年11月,2021年度“北腦(青年)學者”入選人員名單出爐。迄今為止,北京腦科學中心已舉辦兩批評選,來自中科院、北大、清華等單位的共50位學者入選。按照共建平台、科研合作等方面的規定,北京腦科學中心與這些科學家及其所在單位簽訂雙聘協議,促進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隨著腦成像、生物傳感、人機交互等新技術不斷涌現,腦科學正在成為多學科交叉的前沿科學領域。作為落實國家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而成立的一家新型研發機構,北京腦科學中心實行與國際科研機構接軌的人員聘用制、薪酬靈活化等模式,引導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人員以全職、雙聘方式參與工作,推動人才自由流動,統籌發揮首都高校院所、醫療和科研機構、行業企業等資源優勢,促進跨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協同創新機制,推動創新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發展。

在羅敏敏看來,顛覆性的科研更需依靠跨學科、跨技術的合作。“我們積極鼓勵合作,關鍵是把事情做出來。北京腦科學中心對於論文署名沒有要求,不一定非要‘第一完成單位’,關鍵是有發現,真正解決問題。”

北京在腦科學研究方面優勢突出,擁有完整的學科布局、較強的研究隊伍、國際一流的實驗條件和技術資源。除了“北腦(青年)學者計劃”,北京腦科學中心以多種形式開展合作交流,如與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聯合舉行的“神腦交匯”青年學者論壇,就加強神經科學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結合,展開熱烈的討論。羅敏敏也跟有關專家開展過抗抑郁症藥物的研究合作。

羅敏敏表示,未來要力爭把北京腦科學中心建成在科學上有獨特發現、在世界上有吸引力的研究機構。“要在重大發現上有所突破,在應用方面有所推動,同時培養一批腦科學和類腦科學優秀人才。”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14日 19 版)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