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成都“大屋檐”下藏著小石村的走紅“密碼”

2022年01月26日07:58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屋檐下藏著小石村的走紅“密碼”

  成都平原北部的龍門山脈深處、湔江河谷旁,彭州市桂花鎮小石村就坐落於此,這裡綠林間流水潺潺。

  “我們村過去叫小石村,現在更名為金城社區,我們還有一個更出名的外號,叫‘大屋檐村’……”67歲的村民毛應富操著一口“川味”普通話為游客講解。

  兩年前,毛應富沒想到,他待了一輩子的小村庄會意外“躥紅”。如今,這裡有著上千元一晚的鄉村民宿,有著哈佛建筑師帶隊的鄉村設計顧問團,有著心懷夢想的創業青年,還有大家點贊的大屋檐。

  是什麼讓這個曾經無人問津的小村庄走紅?村裡的大屋檐下,又藏著怎樣的鄉村治理密碼?

  空間再造 加屋檐 重塑鄉村公共空間

  跟隨毛應富的腳步,游客沿著穿村而過的蒲新路漫步,一處處造型別致的川西風格建筑依次映入眼帘,共享廚房、“小石記”民宿、文化走廊、小石文化大院……白牆灰瓦、就地取材、川西風格,現代簡約設計中,流淌著滿滿的鄉愁記憶。

  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些建筑的共同特征——它們都有著造型不一、別致有趣的大屋檐。

  這些屋檐兩三米寬,特意做得比傳統屋檐更大更寬,或呈波浪狀,或斜角向下,屋檐的內裡取當地竹條做成,精致又結實。屋檐下,是喝茶遛鳥的大爺,打扑克的孃孃,還有聚集在屋檐下擺龍門陣、晾晒衣物谷物的村民。

  “這不僅是屋檐,也是村民和游客共同的公共活動空間,更是小石村的文化符號,指向的是村裡的精神文化內核——同在屋檐下。”小石村(金城社區)黨委書記岳付飛介紹。

  岳付飛說,“同在屋檐下”蘊含著合作共贏、守望相助、休戚與共的理念,意在將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神貫穿到鄉村社區治理中。

  屋檐是外在符號,內核是塑造鄉村治理的共同體。這樣的治理思路與小石村的發展歷史不無關系。

  上世紀60年代,彭州建了躍進煤礦,其中東風井就在小石村。地下採礦,地上生活,還建了電影院、公園、球場。90年代,小石村日漸蕭條。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村子基本被震毀。重建后,年輕人都外出務工,留守村民大多無事可干。

  “破局的第一步要從激活村子的內生動力開始。”岳付飛說,“我們用並不寬裕的改造預算,選擇先做一件事——加屋檐!”

  行動雖小,效果卻好。村民非常高興,因為空間面積變大了,大家紛紛從屋裡走出來,沿街擺上麻將桌、飯桌,村民打牌聊天,孩子寫作業,老人做針線活,艷陽高照、刮風下雨都能用起來,村子裡人氣變旺了,人心也活起來。

  漸漸地,屋檐下誕生出“五統一”的公共空間:農具清洗、存放,農作物晾晒、儲存,紅白喜事——都在這一空間。留出陽光最好的一塊地,用作農作物晾晒,村民還可以在這裡舉辦壩壩宴。

  這也折射出小石村的治理路徑:重塑鄉村公共空間,讓村民聚合流動,找回小石村的身份認同和情感連接。

  聚人成事 集結各路人才 開拓新天地

  加屋檐是破局的開端,也是岳付飛構思的小石村振興之路的起步。

  2017年初,41歲的岳付飛受邀回到家鄉小石村,被選為村支書。他在外經商多年,精明能干,大家對他寄予厚望。

  接手小石村后岳付飛決定“對症下藥”:以聚人心推動治理,以造產業推動發展,讓治理和發展相融互促。

  他邀請到從哈佛大學畢業的設計師李燁來為小石村建民宿。李燁跟著導師做過鄉村學校,心中埋下了鄉村設計的種子,“真實的中國並不隻北上廣這樣的大都市,鄉村不僅可以見証建筑的生長,還有情懷和責任。”

  李燁和岳付飛反復碰撞並達成共識:創造新的公共空間,打造維系情感的紐帶。

  隨后,李燁帶著自己建筑事務所的團隊入駐,成為小石村整村設計計劃的發起人。

  從屋檐起步,從策劃到執行,漸漸地,小石村有了第一個公共文化建筑——文化大院,這裡集合了忠孝文化展示、日間照料中心、鄉村夜校、兒童活動室等多種功能﹔有了第一個共享民宿——小石記·山宿,整合村裡空置的老房子,把村民閑置的二層租用下來,整體改造成民宿,讓外來游客住下來體驗地道的鄉野生活﹔有了第一個共享餐廳,村民擔任廚師,食材採自村裡的農田……

  如今,從村裡的主干道到河岸邊,小石村有了一條自己的產業環線,排布出一串跟鄉村相融相生的廠房、作坊。

  這條環線上體量最大,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建在半山腰的甜品廠——蜀中糖門。

  2020年,出身食品行業的巫若寧做了一個重要決定,把成都工廠搬到山裡來,小石村為她創造了實現夢想的可能。巫若寧說,自己聘請了專業團隊,讓消費者沉浸式體驗在鄉野做美食的全過程。

  鄉村共同體 從共情到共享再到共富

  打造公共空間開路、開壩壩會做工作、調和各類矛盾、商定利益分配機制,新理念的介入必定要打破原有的傳統思維。

  在大屋檐和文化大院建造完成后,岳付飛積極推動各類活動,重新組織原本分散的村民,“讓空間形態的更新轉化為社會形態的更新。”

  公共、共享的理念延伸到村裡更多角落。2018年,以文化大院落為契機,小石村擺了一場壩壩年飯,“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全村每人湊了26元一起過年。跑步隊、詩歌會、義工服務隊……越來越多的村級隊伍成立起來,村民也逐漸從中找尋到歸屬感。

  治理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為確保村民有實在的收入紅利,村裡多次召開居民議事會后,確定了明晰的利益分配機制:採用“集體經濟組織+公司+農戶”的運營模式,成立金城社區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下設旅游資源開發、文創、建筑設計、勞務服務等子公司,打造度假、康養、民宿、工業旅游等業態。其中,村集體經濟收入由全民參與股份分配,單個項目如民宿等,按照參與村民30%、運營公司30%,村集體40%的原則進行分配。

  2021年,村集體經濟年產值600余萬元,實現盈利15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上百個。目前,小石村的民宿、旅游、文創、食品等產業撬動社會資本共投入4000萬元。(□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亞飛)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