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增長約35% 誰在攪動成都光伏產業棋局?

進入企業大廳,迎面擺放著一塊迎客鬆主題的玻璃屏風,大廳內的玻璃櫥窗內,長短不一的試管中裝著不同規格的碲化鎘原料。“那扇迎客鬆形象的玻璃其實是一塊發電玻璃,而能夠讓玻璃發電的材料就是夾在中間的碲化鎘薄膜。”1月7日下午,位於成都市雙流區的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簡稱“成都中建材”)的展廳裡,工作人員正向前來洽談的客戶介紹產品。展廳背后的潔淨車間內,一條碲化鎘發電玻璃產線正不停出片。
距離成都中建材80多公裡的成都金堂縣,一個更大的光伏產業園區已經“落子”——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一期項目已於去年5月底實現量產,預計今年能夠實現6GW電池片產能,隨著后續三期項目全部建成,預計整體年產能將達到30GW。
成都的光伏產業目前以電池片和組件為重點,擁有晶硅和碲化鎘薄膜兩條技術路線,集聚通威太陽能、成都中建材、通合新能源等20余家重點企業,形成以金堂、雙流為核心的產業布局。來自成都市經信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成都市光伏產業產值約150億元,同比增長約35%。
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強調,推動能源供給向低碳化多元化、能源消費向電氣化高效化提升,加快建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成都正在進行城市能源結構調整,對本地光伏企業而言,如何把握未來發展機遇?
1
55秒下線一塊發電玻璃
智能化車間鮮見工人身影
新年伊始,成都中建材已在為新一年的市場訂單忙碌。1月7日下午3點,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實地採訪看到,一批來自省外的客戶到此洽談,對方針對產品性能等提出一系列疑問,成都中建材總經理潘錦功逐一解答。
碲化鎘發電玻璃是在兩塊普通玻璃之間沉積一組先進的光電功能材料,使玻璃從絕緣體變成導體,並且具有發電功能。“通俗講,就是通過特殊的工藝流程將碲化鎘附著在玻璃上,形成碲化鎘薄膜。碲化鎘原料須從礦石中提取,過去一直存在技術短板,多是從高品質的礦石中提取且形成了較強的依賴性,公司率先在材料提純技術上進行研發突破,從一些廢棄的礦渣中也能提取碲化鎘,變廢為寶。”在潘錦功看來,科技型企業的健康發展必須依靠創新驅動。
相較其他光伏產品,根據中科院、德國科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等多家研究機構及高校測試結果顯示,在同等條件下,碲化鎘發電玻璃具有碳排放最低、鎘排放最少、發電量最多、熱損失最小的產品屬性,由此逐漸在光伏產業中佔有一席之地。“還有一個優勢是,在掌握核心技術的前提下,工藝環節少,可實現大面積高效生產,目前,公司生產一片1.92平米的標准尺寸碲化鎘發電玻璃,隻需55秒。”潘錦功說。
成都龍泉山以東,總投資約200億元的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一派繁忙。去年5月底,一期項目的第一片210 PERC電池片下線。兩個月后,通威太陽能1GW異質結電池項目第一片電池片下線,這標志著目前全球異質結電池量產規模最大的一個項目正式投用。
1月6日上午,記者在通威金堂基地一期項目電池車間看到,這個佔地近5萬平米的潔淨車間內鮮有工人身影,搭載5G網絡的小型無人運輸車在各道工序之間井然有序地運行著。“這個項目定位為智能化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每台智能運輸車都經過一定的‘記憶訓練’,讓它記住不同工序之間的路線走向,替代工人進行物料搬運。”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副總經理翟緒錦說。
2
技術迭代不止步
產品從“標准化”向“定制化”轉型
目前,通威太陽能擁有金堂、雙流、眉山、合肥四個生產基地,待金堂基地所有生產車間建成后,將有望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電池片生產基地。在產品展示區,陳列著不同規格的深藍色晶硅電池片,以及一塊圓柱形的晶硅棒。“從硅片到成品電池片,需要制絨、擴散、激光、氧化等10道工序,累計用時約24小時,對制造技術要求極高。比如,在電池片表面有無數個微米級的金字塔,數量為1平方毫米20萬個左右,這是為了減少光線反射,技術極其精微,不能有任何閃失。”翟緒錦介紹。
光伏產業,群雄競逐,新的應用場景不斷倒逼技術升級。5年前,全球第一塊1.92平米的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在成都中建材下線。“第一代產品下線至今,我們已經推出了第六代產品。”潘錦功表示。採訪中,他帶著記者參觀車間,並介紹車間內的撞擊試驗。
現場,幾名工作人員通過操作懸臂將一枚重達90斤的實心鉛球吊起,鉛球與玻璃面形成90度的夾角,隨后,實心球脫離懸臂直接砸向一塊碲化鎘發電玻璃,隻聽“砰”的一聲,但玻璃表面毫發無損,而且還處於發電狀態。“建筑外牆是產品的一大應用場景,為達到建筑安全標准,產品出廠前都會進行撞擊測試。”工作人員說,每逢接待客戶,抗撞測試是必看項目。
在車間入口處,一台智能機器人操作臂正按照預調的路徑進行作業,隻見它的手臂移動到一面透明玻璃片前,通過吸附工具將鏡片抬起,然后穩穩放置在滾動中的產線上。機器人作業區后面,一片片碲化鎘發電玻璃成品被豎直排列,每一片玻璃就是一塊電池。
“除了制造標准尺寸的產品外,公司也開展定制化生產。”潘錦功介紹,碲化鎘發電玻璃已經應用於太陽能地面電站、現代工廠、摩天大樓等載體上,“下一步,我們也會參與城市更新項目,比如老舊小區的電梯井外觀可安裝發電玻璃,能夠滿足電梯用電需求。”
3
政策持續加碼
未來的市場“蛋糕”有多大?
按照規劃,通威金堂基地布局17條產線,其中12條PERC電池片產線、5條異質結電池片產線。翟緒錦透露,一期項目目前能達到每年6GW產能,根據市場行情測算,1GW可實現10億元左右產值,一期項目年產值預計在60億元左右。據成都市經信局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全市光伏產業產值約150億元,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一期項目產值佔比達40%。
就在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旁邊,通威太陽能和天合光能聯合投資的通合新能源(金堂)有限公司也實現量產。“通合新能源項目佔地1200余畝,建設了15GW晶硅切片項目及15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翟緒錦說。
光伏產業正持續獲得政策“加碼”,一個明顯的趨勢是,產品應用場景逐漸往細分領域滲透。去年底,工信部、住建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智能光伏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將推動光伏產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加快實現智能制造、智能應用、智能運維、智能調度。
國家頂層設計謀局產業發展新方向,四川和成都市也在進行政策“加碼”。就在前幾天,《成都市能源結構調整十條政策措施》和《成都市能源結構調整行動方案(2021-2025年)》兩個文件對外發布,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和建議。此項政策瞄准了一個目標,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達到50%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持續降低。政策明確,將支持金堂縣開展光伏開發試點,有序推動光伏與公共建筑、商業綜合體等融合創新發展﹔支持分布式光伏試點示范,按裝機容量給予最高300萬元、按發電量給予最高1000萬元補助。這意味著,本土光伏產業企業的產品在外銷之余,還有望在本地切分到更大的市場“蛋糕。
“‘雙碳’背景下的產業發展需要新能源供給,這主要包括光伏和風電,風電不是每個地方都能裝,而太陽能是隻要有太陽照射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從能源安全角度看,國家會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佔比,光伏產業會迎來更多發展機遇,未來發展空間巨大。”談到產業前景,翟緒錦信心滿滿,他分析,石油能源為主導的時代誕生過一些萬億級規模的企業,而未來一定是可再生能源的天下,屆時會誕生很多萬億級企業,“四川已經進入光伏強省行列,未來應該抓住時機,鼓勵企業做大做強,為經濟發展找到新的快車道。”
“建筑行業的能源消耗佔比非常巨大,而光伏與建筑的融合,特別是使用低能耗的光伏產品代替原有建筑材料,既省去了部分高能耗的傳統建材,又能利用太陽能不斷為建筑提供清潔能源,達到建筑節能減排的效果。”潘錦功表示,成都市出台的政策利好企業發展,為產品應用提供了更多支持。(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宋嘉問 攝影報道)
記者手記/
觀察成都市的光伏產業“基本面”,碲化鎘薄膜和晶硅發電企業是兩個最直觀的“窗口”。成都中建材依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碲化鎘薄膜制備技術,在全球率先生產出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成為行業“單打冠軍”。前沿技術正給企業帶來市場機遇,記者同潘錦功交談的半個多小時裡,不斷有工作人員前來“插話”,和他確認客戶接待和市場推廣等事宜。有足夠強的核心技術做支撐,才能在市場中擁有強勢的話語權,贏得客戶認同,最終分一杯羹。
在光伏產業的企業陣營中,晶硅光伏仍舊是“主力軍”。據公開信息顯示,2021年晶硅光伏制造環節的總投資規模超過7200億元,幾乎是2020年的兩倍,顯而易見,資本正在入局綠色低碳能源領域。
“雙碳”目標刺激下,能源消費方式在變革,新能源發電設施需求增長。在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每天都有下線的晶硅電池片被送往省外,將“成都造”太陽能電池片投向更廣闊的市場。隨著技術升級和產能提升,預計未來金堂基地的產值佔成都全市比重將繼續提升。跳出成都看,對通威太陽能而言,如何在全球市場切到更大的蛋糕?這點值得考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