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西充剪紙韻悠長(匠心)

劉裕國
2021年11月16日08: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初冬的暖陽,照進四川省南充市西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的小樓裡。林敏正在工作室忙碌著。聊起前不久參加縣裡的一次剪紙展演,她爽朗地笑起來:“我當場剪了一幅《美麗鄉村》,好多人圍著看哦,好多人跟著我學!”

今年53歲的林敏,祖傳剪紙好手藝,在當地頗有名氣。她說:“我的剪紙手藝是跟父親學的,父親的手藝,是跟著曾外祖母學的。”

林敏的父親林世明,是四川手工剪紙(西充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從事剪紙幾十年,至2017年去世前,創作了各種體裁的剪紙作品數千件,其中400多件作品曾在日本、美國、瑞典等國家和中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展出,100余件作品在全國報刊上發表,多次獲得全國和省級大獎。

據當地分管非遺的文化干部介紹,西充民間剪紙已經流行了上百年,融北方和南方的剪紙藝術為一體,形成以刻為主、以剪為輔的獨特風格。

“剪紙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入門容易,學精很難。先得有美術基礎,練好素描,還要用好刻刀和剪刀。”林敏從小就受到父親剪紙藝術的熏陶。上中學期間,她經常在課后練習素描,按照父親的要求,從畫線條開始學。先學各種排線,使手腕力道均勻,然后學習造型,准確描繪物體輪廓線。每天放學回家,林敏幫母親做完家務,把妹妹哄睡著,就趴在小桌上練習。大冬天裡,經常練到深夜,凍得手腳發紅。林敏23歲考入西充縣文化館,成為父親手下的一名學徒,跟著父親專門研習剪紙技藝。

林敏一邊跟筆者聊著,一邊畫著剪紙作品草圖。筆起筆落,一幅《富貴牡丹》圖一氣呵成,表現出嫻熟的繪畫技巧。

刻刀是西充剪紙重要的工具。林敏說:“我們家的刻刀是自己制作的。”家裡的機械鐘老舊了,把鐘上的發條拆下來,用鉗子將末端剪成45度的斜口,用砂輪將發條打磨成刀口狀,再找來一塊細膩的油質磨刀石,蘸上水,用力磨,通常兩個小時下來,一把刀口閃亮而鋒利的剪紙刻刀就做好了。“一個女娃子家,制作刻刀還真不容易,不出幾腦殼的汗水,那是做不出來的。”林敏把自己說笑了。

剪紙雕刻需要蠟板墊襯,林敏家的蠟板制作技藝,也是祖上傳下來的。林敏繪聲繪色地講起了蠟板制作過程:先找來一塊大約半厘米厚的木板,用木條將四周固定成方框形。再將菜籽油倒進鍋裡熬,熬熟后,加入蜂蠟和適量面粉。面粉加入多少全憑經驗,加多了,蠟板生硬、板結,加少了,蠟板太軟,沒有彈性。林敏經過多次摸索,才把這門手藝學到家,做出來的蠟板軟硬適度,利於雕刻。

在制作好的蠟板上,鋪一層牛皮紙,再鋪上幾層剪紙材料,就可以下刀雕刻了。林敏現場演示了雕刻過程。她握刀的手勢如同握毛筆寫字,中指抵住刀柄,食指運刀。刀身要垂直,才能確保刻出來的線條粗細均勻。“運刀時,不僅要心細如絲,還要心靜如水。”林敏說,為了做到全神貫注,她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創作剪紙。

林敏的剪刀功夫也是苦練出來的。她挑選的剪刀,刀尖細長而鋒利,“可不能用中學生用的齊頭剪刀做剪紙”。下剪時,用力要輕柔、均勻,若稍有疏忽,剪紙就會成為廢品。剪紙時間長了,刀柄把中指磨出厚厚的繭。

刻刀、剪刀,林敏早已運用自如,創作出一幅幅優美的作品。她的《豐收中國》《山鬼》《美麗中國》等作品,既有北方剪紙的豪放,又有南方剪紙的精細。作品多次應邀在全國和省級非遺展演活動中展示,廣受中外來賓好評。在西充縣文化館工作期間,林敏曾和父親一道舉辦剪紙藝術培訓班,參訓學員達300多人。2018年,林敏被評為南充市西充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林敏說:“在父親的影響下,我們林家人個個都愛好剪紙藝術。”如今,林敏的工作室除了她自己,還有26歲的女兒、51歲的妹妹。她的哥哥在企業工作,也練得一手剪紙的好手藝。

西充剪紙已成為當地一張富有特色的文化名片。在西充新建的河濱綠色生態走廊,蜿蜒的漢白玉欄杆上,用陽刻手法翻刻了林敏家傳的“西充八景”剪紙作品,生動靈秀的“將軍神宇”“百福禪關”“鳳嶺朝陽”“虹橋桂月”等,蘊涵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深受游覽者喜愛。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