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為了那份人間煙火氣 我們一起在努力

2021年11月12日08:15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為了那份人間煙火氣 我們一起在努力

  隔離日記

  11月2日7時起,金牛區頂峰水岸匯景小區及周邊區域實施封閉管理,開展居民核酸檢測。95后成都姑娘萬寶蓮居住在距頂峰水岸匯景小區一街之隔的琴園,她在集中隔離期間用心地記錄下了自己集中隔離后的心路歷程。目前她和父親一起在社區當志願者,工作很累,但很充實。

  而自5日以來,成都市成華區理工東苑(西區)累計報告了1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從11月9日23時起,該小區調整為高風險區。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採訪了多位接受隔離的人員。他們要麼是在疫情來臨時沖在最前頭的物業人員,連軸轉后成為“密接”被隔離,要麼是業主,配合防疫工作進行隔離……他們看到防疫人員忙碌的身影會感動,也希望能早日出來“晒晒太陽”。

  理工東苑(西區)居民王女士: 居家隔離生活捋順了 希望早日恢復人間煙火氣

  不用早起做早餐、送孩子、上班,我將鬧鐘設成8點半,但每天都不需要鬧鐘響,早早就醒了。

  第一件事,趕快打開手機看各個微信群的信息——自11月5日小區被封閉,一下子加了不少微信群,物業群、樓棟群、物資採購群……其實每個群裡討論的事情都差不多。但在這種環境下,似乎覺得,能通過更多渠道了解到更多信息,會更有安全感吧!

  我注意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大家在群裡聊得熱鬧,但做核酸檢測時碰面,哪怕是之前很熟的鄰居,最多眼神對視一下,或是點頭示意,按照規定保持距離。這樣的默契也是難得。

  回顧一下這幾天。

  從11月5日早晨突然得到消息,給孩子請假、自己請假,趕快在平台上買菜、購買生活用品,慌慌張張地從各個微信群獲取消息,封閉隔離期在一片手忙腳亂中開始。

  到現在,在家辦公,輔導孩子上課,准備簡單的飯菜,隔幾天買一次菜,每天定期做核酸檢測,居家隔離的生活也逐漸捋順了。

  站在窗邊往外眺望,可不嘛,太陽真不錯。往常這時候,院子裡肯定非常熱鬧,因為住戶以教職工為主,互相認識的多,人們見面熱情地打著招呼,相熟的站定聊幾句,大家拎著菜或快遞歸來,孩子們四處奔跑、玩鬧。而不知不覺間,小區被封閉隔離已經第六天了,隻有運送物資的電瓶車偶爾穿梭,身穿白色防護服的防疫工作人員時而走動,偌大的院子裡顯得空空蕩蕩。

  真希望能早日恢復那份平時極易忽略、此時倍顯珍貴的人間煙火氣,被憋壞了的孩子們也能暢快地外出晒晒太陽。

  理工東苑(西區)物業馮副經理: 隔離期間也堅守崗位 忙碌而充實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是理工東苑(西區)東興物業的物業副經理,也住在這個小區。

  11月5日早上5點左右,我還在睡夢中,領導打來電話告知理工東苑(西區)有人員核酸檢測陽性,讓所有中層管理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抗疫。我們開始配合街道辦對小區進行封閉。

  6日,我安排了4名保潔大姐對確診患者所在樓棟的垃圾進行處理並消毒,我自己心裡是有些害怕的,我知道她們也會擔心、害怕,但是我們必須沖鋒在前。所以,我協助她們穿防護服,在她們身邊,我覺得這樣可以給她們一些安慰和力量。

  我特別想要說的是,保潔班長郭阿姨穿著防護服,背著幾十斤的消毒工具進行消殺,一天下來換了四五套防護服,每次脫下防護服,她的頭發和衣服都會被汗水浸濕。

  因為住戶們需要在家隔離,他們有大量的快遞需要物業清點並送達,很多快遞都沒有寫具體樓棟,一些住戶著急收快遞,我們的工作人員有時需要打電話確認,並將快遞分類一個個地送給住戶,工作量極其龐大。我家雖然就住在這個小區,但是我不敢回家,物業的同事們輪到休息時,有的趴在工位上直接就睡了,有的用墊子隨便鋪在地上睡下。

  我和保潔李大姐是物業人員中最先被告知要隔離的“密接”人員。在忙碌了48小時后,7日早上我們也被帶至隔離酒店隔離。

  隔離期間,我們每天要在各個業主群處理問題,很多同事都說這幾天一直盯著屏幕不停回復,腰酸背疼。9日早上,我起床后特地數了一下,7日我有200多個通話記錄,8日也有120多個通話記錄。

  這些天,我們一直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忙碌而充實。隔離期間,我們每天都能吃到很好的飯菜,我很感激。

  一位95后社區志願者: 助人的行為 讓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溫暖的傳遞

  秋意濃濃,送走霜降,迎來立冬。

  一如往常出行上班,看著熟悉的街道和川流的人群,除了偶爾對降溫有些真實的體感,並未覺得這一天有什麼別的不同。只是,生活總是比戲劇更讓人出乎意料。周二(2日)這天晚上,雙腳還沒踏進小區門,就被告知了突發情況。

  距離我家僅一街之隔的“頂峰水岸”小區,從2日起開始實行封閉隔離,實行隻進不出。

  自從海外留學歸國以來,關注過微博熱搜,關注過電視新聞,但從未想過“疫情一線”、“封鎖隔離”會出現在離自己這麼近的地方。站在小區門口,猶豫片刻,考慮到后期可能的風險,還是選擇回到家中,居家隔離。

  而作為青壯年,這天晚上,我自主加入到社區工作者的隊伍中,以志願者的名義參與進小區內部的抗疫,從第一視角看到社區抗擊疫情一線的生活百態。

  從晚上十一點左右起,我們小區的社區網格員便帶領我們挨家挨戶上門詢問核酸檢測的情況。我負責的是小區內的一棟電梯獨棟。十多層樓,幾十戶人家,就這樣一層又一層,一戶又一戶地轉下來。

  當平日裡可能未曾見過的鄰居們發自內心微笑,說出一句“謝謝你,辛苦了”時﹔當一些住戶親切地告知我哪些是空戶時,我感受到了內心的開闊與喜悅,甚至敬意。

  是志願者這個身份,讓我感受到助人的力量﹔也是助人的行為,讓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溫暖的傳遞。一系列工作結束后,時間已然很晚,而網格員還要回到崗位繼續梳理統計的信息。到第二天,我才知道。我們這個街道的社區工作人員們,基本都是一夜未眠,在和疫情搶著時間,為管控區內的居民們接下來隔離生活的便利與安全,默默工作著。

  聽到這些,感慨片刻,不禁思索。我想,這便是大國自信背后堅實的脊梁,都由一個個活生生的,為百姓付出的身影構成。

  在這日記裡,請讓我喊出心中的一句感謝和向這些人深深鞠躬。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陳卿媛 盧燕飛 任宏偉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