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時政

東西問|中國建設與管理國家公園與西方有何不同

2021年11月01日09:23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東西問|蘭思仁:中國建設與管理國家公園與西方有何不同?

  10月12日,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中國設立首批5個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概念首次出現於1872年。一百多年后,中國為什麼設立國家公園?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有怎樣的意義?中西方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如何交流互鑒?國家林草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咨詢專家、教育部科技委員會農林學部委員、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時表示,中國獨特的自然地理和歷史文化、中華民族的特質和中國的現行制度,使得中國的國家公園建設具有鮮明特點﹔中西方國家公園可交流互鑒,共同進步。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從2016年啟動體制試點到現在列入中國首批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蘭思仁:雖然國際上已有相對完善的國家公園管理模式,但中國不能簡單照搬。總體看,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有三大難題:一是試點區域內集體林地面積佔相當比重,保護和發展之間的矛盾突出。二是試點區域橫跨福建江西兩省,工作協調難度更大。三是試點區域內存在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5種類型保護地,各歸不同部門管轄。

  在此背景下,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展了許多探索和實踐:在管理上堅持統分結合,整合原有各類自然保護地類型,實現統一、垂直、高效管理,根本解決政出多門、職能交叉、職責分割的弊端﹔在保護上堅持精准高效,開展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按功能區實行差別化管理,進行“天空地”一體化全方位監測,並探索資源保護購買社會化服務試點﹔在發展上堅持互促互贏,建立社區協調發展機制,一體推進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開展特許經營、商品林收儲等改革,積極探索山綠與民富共贏的綠色發展之路。

  通過試點,武夷山國家公園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強,新發現雨神角蟾、福建天麻等物種,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森林覆蓋率達96.72%,地表水、大氣、森林土壤各項指標均達到國標I類標准。

  中新社記者:設立武夷山國家公園,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有怎樣的意義?

  蘭思仁:武夷山國家公園跨福建、江西兩省,是中國唯一既是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的國家公園。它保存了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良好地孕育了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且被稱為世界罕見的物種基因庫。

  截至目前,武夷山國家公園已查明的物種總數超過9000種,是中國東南大陸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也是中國小區域單位面積上野生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區域。其中,28種生物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瀕危、漸危物種,13種生物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紅色名錄,62種生物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81種生物列入世界貿易公約保護。

  設立武夷山國家公園,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基於武夷山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生態地位。它幾乎囊括中國亞熱帶所有的原生性常綠闊葉林和原生性植被群落,可以更准確地研究評價生態系統在天然條件和人工條件下的演化方向、演化速率以及演化終極。這對人類研究合理的生態結構、積極保持生態平衡有著重大意義。

  其次是基於國家公園建設指導思想具廣泛推廣價值。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為正確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

  第三是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經驗具有借鑒意義。特別是在推動不同類型自然保護地整合、不同產權自然資源資產管理、不同利益訴求社區居民協調、不同行政區劃部門合力統籌方面形成了成功經驗,對中國乃至全球同類國家公園建設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資料圖:東北虎在雪地上撒歡嬉鬧。<a target='_blank'  data-cke-saved-href='http://www.chinanews.com/' href='http://www.chinanews.com/'><p  align=

  資料圖:東北虎在雪地上撒歡嬉鬧。中新社記者 呂品 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為什麼設立國家公園?對比西方,中國開展國家公園建設具有哪些鮮明特點?

  蘭思仁:設立國家公園,首先是加強珍貴自然資源保護的迫切要求。國家公園保護的自然資源普遍具有國家代表性、生態重要性和地域廣闊性,但要麼位置偏遠要麼橫跨地域,許多寶貴資源實際上處於無主狀態,生態難以有效維護,迫切需要通過設立國家公園來提升管理效能。

  其次是中國自然保護地體系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必然選擇。過去,中國自然生態資源保護模式是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兼有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多種保護類型,普遍存在缺少系統科學設計、管理部門多、交叉重疊、職責不清等問題。建設國家公園就是要從國家層面理順這些關系,對上述保護地進行功能重組,加強對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永續利用。

  再次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需要。國家公園的首要功能是生態保護,並在適度范圍內為公眾提供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為國民福利的游憩機會,可以進一步推動環境保護意識深入人心。

  中國獨特的自然地理、歷史文化、民族特質以及現行政治制度,使得中國開展國家公園建設具有鮮明特點。

  一是資源稟賦不同。中國地域遼闊,獨特的自然地理格局承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燦爛的人類文明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基因,是西方國家無法比擬的。

  二是指導思想不同。中國國家公園建設蘊含著中國傳統哲學的基因,根植於中華文明的文化土壤和生態智慧,又深刻回答了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重大問題。

  三是制度土壤不同。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決定了中國國家公園試點和建設在管理模式上堅持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對國家公園可以實行中央直接管理、中央和省級政府共同管理、中央委托省級政府管理3種治理模式,這同其他國家的國家公園治理模式有較大不同。

  四是重點任務不同。中國人多地少,沒有像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那麼大的荒野地和無人區,因此如何處理好保護和發展之間的關系始終貫穿國家公園試點和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是重中之重的任務,這與西方國家公園相對單純從事生態保護和公眾教育也有著明顯區別。

  中新社記者:在國家公園建設和管理方面,中國與西方國家如何交流互鑒?

  蘭思仁:福建在推進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的同時,積極推動全球氣候變化領域交流合作,將國家公園管理列為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的一個重要領域。

  促進與西方國家公園交流互鑒可通過以下途徑:

  一是倡導建立政府部門層面的官方交流,結合生物多樣性大會等,定期開展高級別磋商,共同解決全球范圍內國家公園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內的重要事項。

  二是倡導舉辦“一帶一路”國家公園博覽會,鼓勵各國國家公園作為主體參會,在這個平台上展示建設成效、交流工作經驗,促進互學互鑒、共同進步。

  三是倡導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下成立國家公園資訊技術聯盟,開展學術交流與技術合作,並遴選優秀專家成立相應資訊服務團隊,為有需要的國家公園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持。(完)

  受訪者簡介:

  蘭思仁,福建農林大學校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林草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咨詢專家、教育部科技委員會農林學部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風景園林學科評議組成員。長期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風景園林和生態文明等方面研究,兼任福建省科協副主席、中國旅游改革發展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森林風景資源評價委員會委員、中國林學會森林公園與森林旅游分會理事長、中國植物學會蘭花分會理事長等社會職務。主持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等部省級以上科研項目20多項,出版《國家森林公園理論與實踐》等著作10多部。(中新社記者 龍敏)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