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市州

古鎮千載古韻存 活力強鎮提速跑

——記雅安市雨城區上裡鎮的“強鎮”凱歌

2021年11月01日14:49 | 來源:雅安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古鎮千載古韻存 活力強鎮提速跑

  作為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上裡古韻已延續千年。深秋的上裡,氤氳的空氣更是將上裡襯托得古色古香。

  烏篷船從水面掠過,岸邊寫生的學生迅速捕捉到水波蕩漾的痕跡﹔游客手中的相機,快門正好按下,記錄著特別的瞬間。

  古鎮內,南來北往的游客與當地的居民交談甚歡……

  基礎強 民安康

  民生就是最大的事業。隻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匯聚起推動上裡鎮各項事業取得新成效的強大合力。

  “走夜路再也不用擔心,到處亮堂堂的。”村裡新安裝了太陽能路燈,上裡鎮龍泉村村民劉麗蘋高興地說。

  今年年初,上裡鎮人大代表向上裡鎮黨委政府反映,龍泉村沒有安裝太陽能路燈,村民夜間出行十分不便,存在安全隱患。上裡鎮黨委政府採納了鎮人大代表建議,及時與相關部門協調聯系,爭取項目資金,安排落實。經多方共同努力,耗資77.9萬元在龍泉村安裝304盞太陽能路燈。

  “路燈安好,村組道路、居民集中區、廣場都亮起來,晚上很多村民跳廣場舞、散步串門,整個村熱鬧起來。”上裡鎮人大代表、龍泉村黨總支副書記趙學慶說,全村路燈亮起來,村民在燈光下歡歌曼舞,孩童結伴玩耍。道路亮了,庭院亮了,龍泉村村民的心也被照亮了。

  民生實事為人民。“我們要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上裡鎮主要負責人表示。

  著力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上裡鎮總是竭盡全力。

  雨城區上裡鎮箭杆林組道硬化工程,將打通共和村(原為箭杆林村)五組到六組之間的斷頭路。要致富,先修路。該項目的實施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說干就干,干就好好干。目前,1.5公裡路基已經開挖完成﹔再過不久,將進行路面硬化。那時,組與組之間的距離更近,民心也更近。

  上裡鎮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五年來,上裡鎮累計投入各類資金2186萬元,開展“五改一建”、住房提升、幸福美麗鄉村等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供水站4處、文化廣場2處、產業路3條,開展道路加寬、硬化提升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工程,整合資金修建茶葉加工廠。上裡鎮配套設施不斷完善,短板弱項不斷補齊。

  對上裡鎮的變化,建新村4組村民陳正雄不停點贊。因病致貧的陳正雄,在上裡鎮黨委政府的鼓勵下,通過扶貧小額貸款,發展茶葉近8畝。至此,他過上“做夢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忙一點,生活能過得好一點。”陳正雄說,感謝黨和政府,讓他找到生活的出路和意義。

  上裡鎮一直將脫貧攻堅作為必須完成的硬任務來抓。結合貧困戶致貧原因和主觀發展意願,通過實施種植業、養殖業、危房改造、扶貧小額信貸、退耕還林等33項幫扶措施,帶動459戶貧困戶發展茶葉、獼猴桃等特色產業﹔開展務工技能培訓3000余人次,設立公益性崗位95個,實現人均增收約5500元。全面完成脫貧攻堅工作,脫貧戶對致富更有底氣。

  一方煙雨朦朧,一處田園牧歌,一鎮朝氣蓬勃。這樣的上裡鎮,成為不少游客向往的“詩和遠方”。

  百業興 人氣旺

  煙霧朦朧中的上裡古鎮,成了一幅水墨丹青畫卷。雨水匯成的涓涓細流纏繞著神秘的古鎮﹔烏篷船頭,一襲旗袍、一把油紙傘,構成讓人心動的畫面﹔白馬泉,泉水漲潮聲與淅瀝瀝的雨聲交匯在一起。那匹白馬仿佛還在唐代,馬蹄踏出的雨花,馱負歲月的滄桑。

  旅游業,是游客認識上裡的第一扇窗。上裡古鎮二水環繞,背面靠山,面向田園,木屋為舍,字庫橋、二仙橋等保存完好。

  為了將上裡古鎮最美的一面呈現出來,上裡鎮不斷強化古鎮旅游設施和服務功能,為旅游產業發展整體提升提供基礎保証。同時,上裡鎮按照“全域旅游、處處風景”的思路,圍繞“一核兩線六點”總體布局,以上裡古鎮為核心,發展以觀光農業、生態度假為主的上裡鎮全域旅游,因地制宜打造康養村寨、觀光村寨、休閑村寨、體驗村寨和精品民宿。依托古鎮品牌效應,帶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據統計,景區年接待游客100萬余人次,帶動經濟收入上千萬元。

  以上裡古鎮為起點,向上裡鎮建新村方向前進。位於建新村的雅安市雨城區食用菌示范種植基地內,130畝基地中大棚整齊排列,大棚中種植的球蓋菇正值豐產。

  “去年來這裡試產了6畝,發現優質菇佔比數量大。於是,今年將130畝全部種上球蓋菇。”基地負責人何學成說,上裡鎮氣候溫差大,空氣濕度高,非常適宜球蓋菇生長,同時可以實現錯峰種植,提高球蓋菇的市場價格。

  據了解,基地內一畝地一年可產3500公斤球蓋菇,1級菇佔七成。如今,一天能收3—5噸球蓋菇,需要4輛卡車才能全部運走。

  說到運輸,何學成指著腳下黑化的道路說,上裡鎮黨委政府把基地周圍一公裡多的道路趕在球蓋菇大量上市前進行了黑化,為基地節約了人力成本。

  在基地中,每天有一百余名工人忙碌。建新村9組村民楊志瓊告訴記者,在基地務工的都是建新村的村民,60多歲的老人也能輕鬆完成工作,一個月能掙近2000元。守著家門口就能掙錢,同時可以將產的高品質食用菌銷往全國,村民鉚足干勁,為鄉村振興這一共同目標,拼了!

  近年來,上裡鎮堅持立足現有優勢產業,著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特色產業已呈現規模化發展趨勢。油茶、茶葉、獼猴桃、食用菌、雷竹等產業發展迅速,全鎮累計種植茶葉35800畝、油茶3600畝、獼猴桃6500畝、食用菌625畝,擴種面積分別增長43.8%、41.2%、21.6%和24.7%﹔新改(擴)建生豬標准化養殖場3個,生豬存欄達到16300頭,出欄25100頭﹔新建果蔬產業基地300余畝,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發展無坦途,奮斗無止境。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上裡鎮敢想敢做,將繼續用好資源優勢、做強產業、做優結構、做好服務保障,加快實現發展的動力之變、質量之變和效率之變。(雅安日報記者 胡月)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