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時政

在“全球經濟治理”分論壇上聯合國前副秘書長聚焦促進疫苗分配公平

力爭全球大部分人口明年上半年打上疫苗

2021年10月20日08:57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力爭全球大部分人口明年上半年打上疫苗

10月19日,博鰲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在長沙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開幕式。當天還舉行了多場分論壇,如“居安思危:風險社會的應急管理”“疫情反思:公共衛生的短板”等。在“全球經濟治理:新理念 新規則 新力量”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帶來的挑戰,疫苗分配”等話題展開了探討。分論壇還聚焦“舌尖上的安全”,嘉賓們探討了在后疫情時代的糧食安全問題。

10月19日,博鰲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舉行“全球經濟治理:新理念 新規則 新力量”為主題的分論壇。與會嘉賓圍繞“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帶來的挑戰,疫苗分配”等話題展開了探討。

與會嘉賓包括聯合國前副秘書長沙姆沙德·阿赫塔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代表處首席代表巴奈特、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博格洛夫、意大利經濟發展部原副部長米凱雷·杰拉奇、印度駐華大使唐勇勝、新開發銀行行長馬可。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沙姆沙德·阿赫塔爾表示,全球經濟目前最大的挑戰是新冠疫情引發的。我們需要理解一個開放的自由的全球秩序以及全球化會帶來繁榮。良好的國際秩序需要多邊的框架來支持。

短期來看,全球治理應當聚焦幾個重要的方面。特別要強調的是疫苗的接種問題。我們要加強全球衛生系統的建設,要在疫苗分配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讓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民都能夠接種上疫苗,並且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各個國際組織比如世衛組織也應當承擔起重要的角色,應當與各個疫苗企業合作,加快生產,要確保全球大部分的人口在2022年的上半年都能夠接種疫苗。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代表處首席代表巴奈特表示,疫情是我們之前沒有見過的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增長變得緩慢。我們要想盡辦法讓經濟加快恢復。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打疫苗,目前一些發展中國家隻有不到5%的人打了疫苗。希望今年年底全球人口的40%以上都打上疫苗,明年中期70%的人都打上疫苗。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在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資助,幫助他們能夠在疫情之中恢復經濟。

巴奈特表示,IMF在疫情后作出了87項金融安排,給超過50%的國家作出了支持,金額超過170億美元。非常快地加倍了緊急時期的國家借貸,也對29個最貧窮的國家給出了特殊支持。IMF還建立了減貧信托基金,使得貧窮國家可以零利率借貸這些基金。

公共衛生分論壇

專家會診:如何補足“短板”以有備無患?

醫療物質、設備、人員頻頻告急,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讓很多國家的公共衛生體系短板凸顯。全球公共衛生體系需要哪些改進、改革,才不會在下一次疫情來襲之時手忙腳亂?還需要在哪些方面補足“短板”以有備無患?

10月19日上午,來自國內外的公共衛生領域專家會聚博鰲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在《疫情反思:公共衛生的短板》分論壇上為全球公共衛生體系“會診”。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創始院長、世界衛生組織榮譽總干事陳馮富珍在發言中指出,在公共衛生領域,全球協作非常重要。好的公共健康保護應該是國際責任的一部分,要體現出全球的團結,並且解決一些不公平的現象,尤其是針對弱勢群體能夠更加公平地促進公共健康。但她直言,“現在全球的合作非常糟糕。”她進而警告,不僅僅是傳染病本身,疊加天氣原因可能帶來全球食品供應鏈的影響,進而威脅到食品安全,同時動植物安全對於人類健康所帶來的影響也值得關注。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邵一鳴介紹,中國有非常強勁的公共衛生健康系統,有300多個疾控中心在省、市、縣級。“我們一直維持著做檢測,各體系在檢測中得到驗証、成長、提升。盡管我們是最初報告出病例的國家,但並沒有感覺到被伏擊得很嚴重,我們的應對是好的。”他還指出,“一個國家的監測體系好仍是不夠的,需要的是全球監測體系。”而建設這樣一個監測系統,他認為世界衛生組織應該起到核心作用。 文/本報記者 張欽

今日分論壇

后疫情時代“三鏈重構”:產業鏈 供應鏈 價值鏈

社區的未來:城市與鄉村的共同發展

對話自貿區:“試”出中國經濟的大未來

就業怎麼辦?

全球能源供給與安全:新格局 新戰略

氣候安全:碳中和的意義與路徑

負責任商業行為致力韌性和可持續的復蘇

新一輪技術革命:顛覆,還是融合?

糧食安全分論壇

后疫情時代糧食安全遇到挑戰

新冠疫情的暴發,使本就告急的全球糧食系統雪上加霜。聯合國秘書長古鐵雷斯警告稱,全球正面臨 50 年來最嚴峻的糧食危機。10月19日,博鰲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舉行以糧食安全主題的分論壇。世界糧食獎基金會名譽主席肯尼斯·奎恩、聯合國糧食計劃署駐華代表屈四喜、國際灌排委員會終身榮譽主席高佔義、國際水稻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喬哈爾·阿禮、菲律賓農業部部長達爾、長沙市副市長周志凱等嘉賓出席了論壇。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駐華代表屈四喜表示,2020年全世界有7.2億到8.1億的人面臨飢餓,23.7億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食品,這個數字比頭一年要高了很多。這個數據來自世界糧食計劃署和其他組織發布的報告,“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跡象。”

屈四喜表示,糧食危機正變得越來越曠日持久,經濟下滑、沖突和氣候變化,是糧食不安全、營養不良的主要因素,新冠疫情加快了世界糧食安全的挑戰。經濟的衰退仍然是造成營養不良流行的最大因素。失業率上升、收入下降影響了人們對充足食物和健康飲食的負擔能力。更令人遺憾的是,經濟衰退引發了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一些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以損害他國的利益為代價。

屈四喜表示,世界糧食計劃署充分認識到,中國一直把糧食安全放在首位,盡管幾十年前中國的農業基礎薄弱,但是現在中國有能力養活全世界20%的人口,並顯著地改善了人們的營養和生活質量,以千萬計的人民擺脫了極度貧困。中國的糧食安全對整個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極大貢獻。世界糧食計劃署贊賞中國在后疫情時代為確保人民群眾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作出的巨大努力。

國際水稻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喬哈爾·阿禮表示,在后疫情時代糧食安全確實遇到了很大挑戰,到2021年疫情導致1.5億人重返貧困。過去的兩年中,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從2019年到2020年就有7億人口處於營養不良的情況,其中4.7億是在亞洲,2.62億是在非洲,6000萬是在拉丁美洲。現在為了能夠保障全世界的糧食安全,以及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我們知道現在一定要採取行動。我們要制定一些可靠的好的政策來支持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糧食安全需要全球的努力,不是一個國家單槍匹馬就可以完成的。應當建立一個具有包容性的糧食體系,可以讓這些最脆弱的人群、最邊緣化的人群也得到糧食需求的滿足。

(北青報記者 朱開雲)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