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2025年前 修復大熊貓棲息地30萬畝

2021年10月14日07:47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2025年前 修復大熊貓棲息地30萬畝

  作為全球唯一具有野生大熊貓和圈養大熊貓資源的超大城市,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正式設立,對正在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成都來講有怎樣現實意義?在前期的試點過程中,成都又做了哪些探索?未來將如何發力?對此,記者專訪了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管理分局。

  問: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對於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答:對於成都來說,一方面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處於成都最重要的生態涵養區域,屬於岷山—邛崍山—涼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域,是全市自然生態系統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另一方面,成都具有大熊貓科研保護的技術優勢、平台優勢,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建有四川省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大熊貓精子庫和大熊貓基因資源庫,建有從繁育—野化放歸—野生大熊貓救助科研體系,平均每年繁殖成活大熊貓幼仔12隻,圈養種群達225隻。

  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有利於統籌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理順重點生態區域保護管理的體制機制,加快構建全市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提升“五綠潤城”大生態格局中生態“綠肺”功能,提升全域生態碳匯能力,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錨固最堅實的生態本底,加快實現“整個城市是一個大公園”的美好願景,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有利於整合全域大熊貓文化資源,進一步做強四川大熊貓超級IP,塑造靚麗名片,形成“國家公園+公園城市”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

  問:前期國家公園試點過程中,成都做了哪些努力?

  答:體制機制試點以來,成都市圍繞建設殿堂級大熊貓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高地、全球頂級的國家公園展示窗口、創新引領的公園城市生態價值轉化重要載體目標,推動國家公園平穩起步、創新發展。

  在構建支撐體系方面,科學整合范圍內原有16個保護地及其管理機構,設立都江堰、彭州、崇州和大邑4個管護總站和28個管護站,構建 “管理分局—管護總站—管護站”三級管理體系。

  加大棲息地保護修復力度,目前已完成大熊貓棲息地修復4.36萬畝,計劃2025年前完成大熊貓棲息地修復30萬畝。清理退出小水電,還原國家公園“原真性”。實施生態移民,推進核心區搬遷,減少人為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保護大熊貓棲息地的“完整性”。

  同時,穩步推進入口社區建設。部分入口社區重點項目,如“熊貓健康小鎮”“熊貓香山項目一期”等已建成投運﹔引導社區居民參與生態保護,推動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機構與國家公園內村(社區)簽訂集體所有自然資源合作保護協議書﹔打造以大熊貓為主題的消費場景,舉辦熊貓課堂、森林盟主等自然教育等活動。

  問:做好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工作,接下來成都將如何發力?

  答: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將在四個方面持續用力。

  一是強化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及時制定完善相關規劃,根據自然資源特征和分區管理目標,合理實行差別化保護管理。加強智能監測體系建設,建立標准統一、管理統一、功能完善、智能高效的監測評估預警體系。

  二是率先探索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系統價值核算指標體系,建立國家公園特許經營管理制度,建立自然資源所有者參與特許經營收益分配機制。

  三是整合大熊貓科研力量和資源,依托大熊貓國家公園新增野化放歸基地,建立“科研繁育—野化放歸—野生大熊貓救助”一體化科研體系。

  四是建立社會協調共管共建機制,通過簽訂合作保護協議、設置生態崗位聘用生態護林員等多種方式,鼓勵周邊社區共同保護國家公園及其周邊自然資源。引導當地居民、專家學者、企業、社會組織、志願者等參與國家公園建設。(記者 王琳黎)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