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為何越來越多動植物來這裡安家?

2021年10月13日07:45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為何越來越多動植物來這裡安家?

  “唰……唰唰……唰……”后院不時傳來窸窸窣窣的一陣響動,打破了大熊貓國家公園都江堰管護總站龍池管護站清晨的安靜。不久前,40多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川金絲猴來都江堰“巡山”的視頻火上微博熱搜榜。這些身披柔軟金色長毛,就像穿著金色披風、英氣逼人的“小精靈”,由成年金絲猴帶領幼年金絲猴,在管護站后的樹林間來回跳動、嬉戲,不停採摘燈台樹和稠李樹上的果實,玩得十分開心,一點沒把自己當管護站的“來客”。

  面對突然到訪的客人,管護站的工作人員早已習以為常,遠遠拍攝捕捉精彩瞬間,十分默契地不去打擾美猴王的歡樂時間。隨著人為活動等因素對野生動物棲息地及物種生存環境的影響日益減少,給許多野生動植物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的良性發展,越來越多的野生動植物在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安家。

  “新居民”“原住民”不斷增多

  建成全國生物多樣性“五大基地”之一

  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都江堰市北部,以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為主要保護對象,屬於大熊貓國家公園都江堰片區的一部分。作為全國6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之一,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僅是大熊貓重要棲息地,也是《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確定的11個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區域。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是全國生物多樣性“五大基地”之一。保護區山高林密,生物環境多樣,棲居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50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3種。

  和主動“上門造訪”的川金絲猴不同,野生大熊貓是個有些腼腆害羞的群體。

  穿過密密叢林,走過高山峽谷,大熊貓國家公園都江堰管護總站龍池管護站站長、高級工程師朱大海剛剛完成野外巡護。

  望著這次巡山新撿回來的野生大熊貓糞便,朱大海有些出神,距離上次定位項圈傳回信息已經過去近2年時間,不知道放歸野外的大熊貓現在生活得怎麼樣?

  2018年底,經過野化培訓后的兩隻雌性大熊貓“琴心”和“小核桃”同時被放歸野外。“為了重新找到‘琴心’和‘小核桃’,我們在國慶前期開展了2輪野外監測,希望利用撿拾大熊貓新鮮糞便進行DNA對比,了解它們目前的情況。”朱大海告訴記者,人工繁殖大熊貓放歸野外是降低局域小種群滅絕風險、復壯野外種群的重要手段,“也希望通過人工和野生二者結合自然繁殖,優化這一區域大熊貓的基因體系,增加野外大熊貓種群數量。”

  除了關心“新居民”的“本地化”融入,“原住民”的種群發展監測也牽動著管護站工作人員的心。“這是近年來新發現的竹子種類,為大熊貓添了一道菜。”一邊整理著本次巡山回來的圖像資料,朱大海一邊告訴記者,這種隻分布在四川的竹子,刷新了細枝箭竹在我省的分布區域,從照片中可以看到,細枝箭竹枝條很細,最細至1毫米,最粗也隻有3毫米。“這種竹子最大的特點是枝條細,它的筍子既脆又嫩,納入大熊貓的食譜,是它們最愛的佳肴之一。”

  不久前,在龍溪-虹口保護區首次發現的光葉木蘭。“光葉木蘭是我國川西山區特有的一種原始古老孑遺樹種,其分布區域小、數量少,屬四川極小種群物種。”新分布物種的發現讓朱大海倍感振奮,“在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新分布植物物種光葉木蘭,對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多維度跟蹤監測

  野生動物保護項目不斷取得新進展

  “看來野生動物已經完全接納了人工輔助設置的動物飲水點。”翻看著紅外相機拍到的畫面,朱大海比對著四川羚牛、亞洲黑熊、紅腹錦雞等野生動物在飲水點活動的圖片有些欣喜,其中今年1月拍攝到一隻野生大熊貓在雪地裡刨坑找水,喝水喝到醉氧犯困的畫面讓他印象深刻。

  畫面中野生大熊貓尋找的水坑,是一個人工輔助設置的動物飲水點。讓大熊貓“酣暢淋漓”的飲水點,正是2015年6月都江堰管護總站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開展實施的保護區大熊貓活動關鍵區動物補水點建設及后續監測項目之一。該項目共建設了9個同類型的補水點位。“通過后續跟蹤監測發現,野生動物對飲水點的利用非常頻繁,証實人工輔助飲水點項目成效顯著。”朱大海說。

  2020年,大熊貓國家公園都江堰管護總站與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合作開展了大熊貓野外產仔人工洞穴建設及后續紅外相機監測項目。目前建成的6個人工洞穴,為大熊貓及其同域動物生存繁育提供了有效的庇護場所。“研究分析發現,近一年時間裡,大熊貓、四川羚牛、川金絲猴這些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對洞穴的利用很好。”(劉兵 成都日報記者 李萌)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