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珠鏈錦繡” 串起新都鄉村精彩場景

2021年09月24日08:01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珠鏈錦繡” 串起新都鄉村精彩場景

  珠鏈錦繡

  【開欄語】

  散落在城市、鄉村間的不同類型社區是公園城市生態價值、美學價值、人文價值、經濟價值、生活價值、社會價值等最直接的體現,它們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美麗。日前,由成都日報社聯合成都各區(市)縣委宣傳部、區(市)縣委社治委、區(市)縣融媒體中心推出的“我拍我攝 晒出身邊精彩畫卷”大型系列活動舉行,通過市民的熱心推薦,選出了其中“精彩畫卷”的代表,根據市民提供的照片、短視頻等方式,成都日報錦觀對這些“精彩畫卷”代表進行了生動展示。

  日前,我們又派出記者直接走進這些“精彩畫卷”裡,全方位體驗最美的社區示范,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精彩故事,以此看各區(市)縣激發創新潛能,為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夯實城市韌性基底,努力探索現代城市治理新路徑,開創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展現成都社治的生動實踐和創新亮點。

  從新都區桂湖街道到新繁再到斑竹園,一路風光無限。河中碧波蕩漾,路旁花團錦簇,民宿小院、特色餐飲、鄉村酒店等生活消費場景星羅棋布。市民在這裡散步、騎行、喝茶、聚會,享受著“鄉村會客廳”的別樣生活。

  這個美麗的“鄉村會客廳”也有一個別致的名稱:“珠鏈錦繡”。珠鏈錦繡最濃墨重彩的當屬三河村——足球音樂特色村。

  前幾天,三河村的足球隊進入了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群眾比賽五人足球決賽,這讓三河村的村民感到無比驕傲,“在全國人民面前亮相,把我們成都鄉村的精氣神展示了出來。”三河村黨總支書記譚杰希望三河村的美麗變化能讓更多人看見。

  多元場景營造

  三河村成了“香餑餑”

  每到周末,新都區斑竹園街道三河村都停滿了車,游客絡繹不絕。足球、音樂、咖啡、火鍋……這些城市裡常見的場景,如今也是村裡的消費“標配”。

  村民王學光每逢村裡有賽事,就充當義務交通組織員,引導車輛有序停放。王學光的家就在球場旁,這五六年見証著村子的變化,“過去家庭收入主要靠種柚子和外出打工。現在,村裡引來了很多投資項目,在村裡就能上班掙錢,家裡的土地進入村上成立的合作社,有穩定的保底流轉費,還能分享未來的分紅,最關鍵的是,這幾年村上人氣特旺,柚子也越來越好賣,家家戶戶的收入都‘上了一層樓’。”

  三河村最初引入足球比賽,想法很單純——聚集人氣,擴大柚子銷售。譚杰回憶,幾年前的比賽獎品就是柚子。讓村裡人沒想到的是,這一單純的初衷激發了鄉村發展巨變。不知不覺中樹立的“成都足球第一村”品牌,讓三河村由默默無聞一躍而成網紅地。

  三河村成立了成都市首個農民健身足球俱樂部,先后舉辦各項足球比賽700多場,吸引10余萬人次到場觀看。足球場景的植入,帶動了更多場景的營造。“民歌民樂賞析會”“星空音樂節”“古箏演奏”等戶外音樂節,讓村民在家門口聆聽到音樂“好聲音”。

  斯洛克冠軍工作室來了﹔全國首個可口可樂鄉村形象店“可樂時光裡”入駐﹔上海鄉伴的“理想村”落戶……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融合,新業態和傳統農業疊加,三河村的變化是全面的。

  人來了,投資合作也來了,三河村的資產被徹底激活。譚杰告訴記者,三河村現在就是“香餑餑”。

  公園城市鄉村底色

  探索文創富民新路子

  “夏河溪鄉野公園”醒目的矗立在北星大道一側,1000畝的夏河溪鄉野公園內綠意盎然,沿著開滿鮮花的綠道前行,一幢幢川西民居掩映在林盤間,世外桃源般的鄉野氣息扑面而來。

  作為川西林盤修復改造的代表性工程,公園充分依托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通過實施“整田、護林、理水、改院、植業、串綠”行動,將夏河溪鄉野公園打造成為集草坪、溪流、林盤、農家院落等自然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景觀集群。

  除了優美的自然景觀,公園內的另一大亮點便是園內文創產業的引進和發展。目前,公園裡已引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編織藝術中心、思庵書院、小雅、久森等多個文創、休閑、農業項目,使古朴的鄉村綻放出文創之美。同時,公園推出茶藝、花藝、工藝編制、蜀繡等非遺文化體驗展示,輔以精品民宿、餐飲娛樂、定制體驗、農產品展銷等休閑配套服務,展現了“產業融入、公園融合”的美麗鄉村新景象。

  新繁棕編傳承人劉俊英介紹,2017年,她入駐夏河溪鄉野公園,在此處成立棕編大師工作室,除了肩負著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和傳播的重任,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帶動當地農民再就業,提升農民收入。三年來,劉俊英免費為當地村民開設棕編課程,帶動農民再就業。就這樣,村民在農閑時節編織的棕編工藝品,不僅為他們每個月創造兩三千元的額外收入,還通過棕編大師工作室這個平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村民就是股東

  宜居鄉村成為產業引擎

  李宗莉家住新繁街道汪家村,這幾年汪家村的變化,讓她無論走到哪兒,都會夸夸自己的家鄉美。“像我們汪家村拾裡庭院,很多鄉村消費的新場景,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體驗,環境美,村民富,這就是我們夢想的‘鄉村振興’。”李宗莉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經過風貌統一打造的村庄,白牆青瓦,朴素清新。在青翠的川西林盤掩映中,共享書吧、田園火鍋、咖啡茶院、文創伴手禮等多個特色產業院落錯落有致的分布,拾裡庭院游客中心裡,顯示屏上經營大數據上線顯示,不僅能方便游客了解停車場信息,而且村民“股東”們隨時可以看見各個產業項目的人流和經營收入。

  外來投資者在這裡被親切地稱為“新村民”,而土生土長的“老村民”則有著多重身份:業主、股東、服務員……拾裡庭院,就是新老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家園。近日,“拾裡庭院”上榜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這裡既是創新詮釋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也是促進生態價值轉化,推動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項目區域覆蓋新都區的桂湖、新繁、斑竹園三個街道,根據項目規劃,新都區將通過構建100公裡的鄉村綠道慢行系統,串聯芳華微馬公園、尖鋒運動公園、夏河溪鄉野公園等八大特色片區,並初步形成“一軸一帶八景區,綠道環廊串美景”的空間結構。

  珠鏈錦繡,構建了一條田園風光與現代生活交相融合的鄉村綠色經濟活力帶,打造出一個有特色有內涵有故事的農商文旅綜合體,使其成為具有高顏值、生活味、國際范、歸屬感的新都鄉村會客廳。

  【延伸閱讀】

  社區治理的新都實踐

  新都區堅持“小陣地大黨建、小平台大服務、小社區大社會”“三小三大”理念,以深化城鄉社區治理為牽引,以“繡花”功夫深入推進社區發展治理,讓廣大群眾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帶來的變化和實惠。

  完成老舊院落改造92個、背街小巷整治163條、特色街區建設7條,新建“小游園微綠地”28個、新改建綠道225公裡、“上班的路(回家的路)”80條,完成全區180個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完成整合提升服務社區綜合體12個、新建社區綜合體11個。以美空間植入和新場景營造為著力點,推進“一線兩廊五片”等30余個社治重點項目,建設新桂東片區、正因國際化社區和五龍山國際化社區,打造沸騰鄉野、珠鏈錦繡、超線公園等一批社治重點項目。高標准推進示范創建,實施“治·在新”雙示范建設行動,建設市級示范社區21個、示范小區20個,創建市級百佳社區12個、百佳小區8個。

  推動黨的組織體系向居民小區延伸,創新黨建引領居民小區發展治理“五步工作法”和老舊小區治理“五小工作法”,深化“豐行俠”城市治理微循環機制,為多元共治持續賦能。

  (成都日報記者 洪繼東)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