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長江文明館

感受長江魅力 領略自然雄奇(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本報記者 田豆豆 
2021年08月24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感受長江魅力 領略自然雄奇(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走進鳥語花香的武漢園博園,除了欣賞各種風格的中式園林,還有一座國家一級博物館不容錯過,那就是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長江文明館於2015年9月落成開放,展覽面積1.28萬平方米﹔武漢自然博物館於2018年7月建成開展,展覽面積1.8萬平方米。在這裡,你可以感受長江的魅力,領略自然的雄奇,體會地球上種種生命的精彩。

文明長河奔涌不息

萬裡長江,源遠流長。人類文明,生生不息。長江文明館常設展覽“長江之歌 文明之旅”,以水孕育人類、人類創造文明、文明融於生態為主線,運用豐富的文物、標本及多媒體展示手段,全面反映長江的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

走進序廳,巨大的東方劍齒象化石引得觀眾驚嘆:“好高啊!”與現代的大象相比,劍齒象更加高大威猛,有更長的象鼻和象牙。劍齒象在1200萬年-100萬年前生活於亞洲和非洲溫暖濕潤的地區,后來由於環境變化逐漸滅絕。這件出土於甘肅的劍齒象化石,勾起了人們對地球上古老生命及其生存環境的遐想,昭示著長江的誕生與遠古時代漫長地質演變之間的內在關聯。

“走進長江”展廳裡,藍色燈光勾勒出長江水系脈絡。沿著地面的線條指引,參觀者將開啟一場濃縮的長江之旅:從長江之源沱沱河出發,途經長江上中下游重要城市,走向長江入海口崇明島。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中國第一大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西藏、雲南、重慶等11個省區市,注入東海。長江支流延伸至貴州、甘肅、陝西等8個省區,流域面積約180萬平方公裡,約佔中國國土面積的18.8%。

在“物華天寶 大江厚贈”等板塊,可以看到長江流域代表性的植物標本、動物標本和五光十色的各類礦石標本,讓人不由得感嘆:長江給予人們的實在太多,不愧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不論是珍稀的“水中大熊貓”中華鱘、“微笑天使”江豚、中國特有的揚子鱷,還是常見的“四大家魚”、豬牛雞鴨,在展廳裡都有一席之地,它們展現了長江獨特的水系生態和沿岸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一頭看似普通的白豬標本,在展板上有著大幅介紹。它叫瘦肉型湖北白豬,是由華中農業大學熊遠著院士牽頭的研究團隊經過多年攻關培育出的瘦肉型新品種,這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長江翻山越嶺,一路向東,所到之處,美景奇觀、珍稀動物數不勝數。四川的高山密林中,兩隻熊貓憨態可掬地走來。通體金黃的川金絲猴懸於空中,僅用一手抓住樹枝,仿佛正要騰挪跳躍。來自雲南的一大一小兩隻亞洲象親密地站在一起,很多人以為它們是父子或母子,其實是一對夫妻。仔細觀察,雄象高大且有醒目的象牙,雌象略矮而沒有外凸的象牙,它們前額左右有兩大塊隆起,俗稱“智慧瘤”。亞洲象是亞洲現存最大的陸生動物,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在國內僅見於雲南地區。

自遠古開始,人類便在長江流域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世界最早的稻作農業、最早的陶器都產生於長江流域。在“感知文明”展廳,舊石器時代的石制工具、新石器時代的陶杯陶碗,默默訴說著先民的智慧。從琢磨細致的良渚玉琮到舉世無雙的“曾侯昃”劍,從精巧復雜的雲錦織機到美輪美奐的蘇繡屏風,從人文薈萃的岳麓書院到滿載寶貨的萬裡商船……幾千年來,長江文化不斷豐富、發展,匯聚成中華文明的壯麗畫卷。

自然奇珍引人入勝

走出長江文明館,穿過一個小廣場,便來到武漢自然博物館。博物館常設展覽“大河之旅 生命之歌”以大河為背景、生命為主題,以長江對話世界大河為布展理念,展出3000多件古生物、動植物標本,其中不乏全國罕見的珍品。

進入展廳,人們首先會被來自侏羅紀時代的龐然大物——中加馬門溪龍化石所震撼。馬門溪龍是中國發現的體型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頸部特別長。這具化石出土於新疆奇台縣,2016年修復裝架完成,高7.5米,長24米,脖子就有12米長。

在馬門溪龍化石旁,放置著另一件“鎮館之寶”——同樣出自新疆奇台的硅化木。它由侏羅紀時代的高大喬木石化而成,樹形保存完好,木質結構清晰,長37米左右,根部最大直徑2.7米,是國內博物館展出的最長的硅化木。

硅化木上方是一面長15.3米、寬8米的“龍”足跡化石牆,再現了2億年前動物之間追逐爭斗的場面。“龍”是古生物學對包括恐龍在內的爬行動物的統稱。足跡化石是大自然用天然“錄像機”為脊椎動物活動記錄的“特寫鏡頭”,形成和保存條件十分嚴苛。這塊化石上的遺跡既有龍行湖畔,又有魚翔淺底,還有節肢動物爬行,為研究晚三疊世脊椎動物演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巨犀是生活在2000萬年前的大型哺乳動物,也是亞洲特有的犀類。眼前這件巨犀骨骼裝架標本長8.8米,高4.2米,生前體重或超過20噸,真化石佔比90%以上,是國內迄今為止有記載的完整度最高、修復裝架最大的巨犀化石骨架。

步入“大河珍靈”展區,亞馬孫河、密西西比河、葉尼塞河、尼羅河、黃河等大河景觀次第展開。亞馬孫河孕育的熱帶雨林裡,粗壯的亞馬孫森蚺與凶狠的凱門鱷正在殊死搏斗。密西西比河流域,5.4米長的巨大鯨鯊與魚群熱情共舞。進入葉尼塞河流域,仿佛置身於冰雪王國,北極熊、北極狐、雪狼等雪地動物神出鬼沒。轉入尼羅河流域,非洲草原的熱浪滾滾而來,大樹下蹣跚前行的非洲象、草原上奔騰的瞪羚、河水中狩獵的尼羅鱷、叼著幼獅回望來時路的母獅……所有動物栩栩如生,如同影片《獅子王》裡的場景。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是世界第五長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自西向東流經中國9個省區,最后注入渤海。在黃河發源地,生活著一種珍稀動物——藏野驢。藏野驢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人們稱為“高原上的苦行僧”,之所以這麼稱呼它,是因為它能吃一些干枯粗糙的植物,而且在沒有淡水的環境下也能生存很長時間。

在“大河沉思”展區,朱鹮保護和麋鹿回家的故事令人動容。1981年5月,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鳥類學家發現了世上僅存的7隻野生朱鹮,此前已多年未見過朱鹮的蹤跡,人們認為它可能已經滅絕。麋鹿是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在清末遭到西方列強屠殺和捕捉,在中國境內絕跡。20世紀80年代,中國從英國引入麋鹿,繁殖培育種群。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國內的麋鹿增長到8000多隻,全球朱鹮數量達到7000多隻,其中,陝西境內就有5000多隻。

互動體驗精彩不斷

博物館是對話歷史、感知文明的場所,除了靜態的文物展示,還需要有多元立體的文化體驗。整個長江文明館中,互動體驗無處不在,為觀眾帶來一場精彩絕倫的探索之旅。

“我是古猿。”“我是能人。”“我是直立人。”“我是智人。”在長江文明館“感知文明”廳,踩到地面的四組腳印,牆壁上的投影就會“活起來”,你揮揮手,他也會揮揮手,對你說一句自我介紹。看到先民鑽木取火的場景,你還可以親自上前體驗,隻要揉搓木棍的力度和速度達到要求,就會“點燃”一團火。俞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雕塑旁,放置著一台“古琴”,輕撫琴面,就能“彈奏”出優美的音樂。展廳裡還有一個迷你戲台,展示長江流域多彩的戲曲文化。隻要按動按鈕,選擇劇種,戲台上就會出現270度幻影成像,“演唱”悠揚婉轉的戲曲。

“夢幻長江”廳是一個大型沉浸式體驗空間,集中呈現了長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觀眾乘坐無軌游覽車,從雪域高原的格拉丹東出發,經過巴蜀奇觀、高峽平湖、赤壁烽火、飛躍名樓、江南勝景,到崇明島出海,在10分鐘的旅程中盡情領略長江之美。

自然博物館更是孩子們的樂園。路過密西西比河,腳步聲驚起一群蝴蝶在牆上翩翩飛舞。走進亞馬孫熱帶雨林,一群切葉蟻在林間小道上忙碌地搬運樹葉,叢林深處傳來蛙聲、鳥鳴和老虎咆哮。穿越葉尼塞河,不小心踩裂了水中的浮冰,必須趕緊躍起,才能不“墜入”冰水中。看過了鲑魚標本,你還可以參與體感互動小游戲,體驗鲑魚洄游數千公裡回到出生地產卵的艱辛歷程。此外,還有博物館奇妙夜、主題營等一系列品牌社教活動,讓青少年在有趣的活動中增長知識、開拓思維,學會敬畏自然、愛護生命。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1年08月24日 第 07 版)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