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川派炮制 本草與火的淬煉

2021年08月13日09:3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川派炮制 本草與火的淬煉

復方飲片

稱量茱萸

藥材去殼

木蝴蝶

篩除雜質

“炒蒲黃炭,滿屋子飄煙塵,炒乳香,味道嗆人,但是它不僅是專業,也是承載歷史的非遺,學起來也挺有使命感。”走進成都中醫藥大學的炮制工作間,隻見蒸籠、炒鍋、湯藥罐等一字排開,該校博士生陳志敏介紹,這些歷代傳承的工具看似簡陋但內含合理性,透氣、保水、受熱均勻等,被証明依然有其無可代替的價值。當然這並非全部,旁邊窗明幾淨的生化實驗室用現代科學和儀器准確檢測出炮制前后,每味藥的主要成分含量的變化。炮制的演進也體現了整個中醫藥“中西貫通、取長補短”的發展脈絡。

日前,成都中醫藥大學憑借其中藥炮制人才培養、技藝傳承、學術著作出版等方面的突出貢獻和影響力,入選四川省首批非遺保護傳承基地。中藥炮制技藝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有著怎樣的奧秘?川派炮制又有怎樣的“江湖地位”?中藥炮制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胡昌江通過他四十年從不喜歡到酷愛的經歷,講述了一段“本草與火的淬煉”的傳奇。

炮制 從本草到好藥的涅槃之路

中醫中藥是國人智慧的結晶,醫和藥是相輔相成的,把原生藥材切成一定形狀、規格的片、段、絲、塊,統稱為“飲片”,飲片需要通過炮制這門技藝才能用於臨床治療。為什麼要進行炮制呢?

中藥來源於大自然中的各種植物,可能太寒太熱太燥,有的還有毒性,不能滿足臨床用藥要求,所以需要炮制,而“炮制”是一門獨特的傳統制藥技術。“炮”的原意是燒,或者焙、烤,但也不限於此,還包括浸泡煅煨炒蒸煮發酵等不同的加工手段,通過這些手段,不僅可以提高生藥的藥效、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儲,是中醫臨床用藥的必備工序。

同一本草,使用不同的炮制方法,能改變其“升降浮沉”的趨向,甚至改變功效。“比如附子,很常見的一味中藥,如果不炮制而直接煎服就可能中毒。大家都知道的何首烏,在青城山、峨眉山旅游時,路邊售賣的攤販會介紹何首烏補肝腎,還治療頭發早白等。但何首烏若不經炮制就是一種瀉藥,會讓人拉肚子,而且還傷肝。它需要黑豆子熬汁來拌蒸48小時,破壞它的瀉下成分,提升補肝腎烏須發的作用,這就是由瀉變補的典型例子。”胡昌江說,此外,同樣是一種藥物,它炒制的火候不同,藥效也不同。

在炮制的規范性方面,四川省已經有了一定要求,有技術、設備可以測量炮制前后化學成分的多少及變化,但目前,絕大多數還是憑肉眼觀察和傳統經驗來判斷火候,看它的老和嫩是否恰如其分,是否達到藥物療效。

川派 “復制”技藝奠定江湖地位

由於炮制方法往往有因地制宜、因藥制宜的特征,所以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四川作為中醫之鄉、中藥之庫,川派炮制技術(亦稱“川幫”)與江西的“樟樹派”“建昌派”,京津地區的“京派”齊名。

“樟樹派、建昌派的切工很棒,白術干片非常輕薄,一吹就像雪花飛起來﹔京派以燉制藥材見長﹔川派炮制則是強調‘復制’,復的意思有兩種,加多種輔料算是‘復’,多次重復蒸晒等環節,也是‘復’。”胡昌江介紹,比如,四川的“九制大黃”說的是九蒸九晒的過程,再加6味輔料,就是“十五制大黃”,在此基礎上再加9味輔料,就是“二十四制大黃”。

川派炮制可以說把大黃的藥性研究透了:生大黃作為經典的沉降藥,瀉下作用峻烈﹔酒大黃,借酒提升之性,引藥上行,用於目赤咽腫、齒齦腫痛﹔醋大黃,引藥入肝經,增強活血解毒、消積化瘀的功效﹔大黃炭,炒炭存性,表面焦黑,斷面呈焦褐色,有涼血、化瘀、止血之效。

如今各種規格的大黃炮制都已進入快速的工業化生產。唯有一種技藝,因技藝繁瑣、周期冗長,令現代藥企望而生畏,它就是自清末傳承至今的“清寧片”,是酒蜜制大黃的學名,能緩和瀉下作用,對大便秘結之年老、體弱、久病患者有較好的療效。

它的炮制要耗時幾個月。首先,通過十多小時的熬煮,使之變為稀泥狀,去除瀉下成分,視天氣陰晴晒三到五日,反復多次粉碎過篩,使之細度均勻。最關鍵的是煉蜜,“蜂蜜如果熬老了,黏性太強,就不好切制。”胡昌江解釋,煉得太嫩,藥物又會生霉變質。將水分恰好的蜂蜜與大黃粉、黃酒混合,揉成條塊、上蒸籠蒸到表面光滑細膩。蒸透搓勻的藥條還需置於罐內發酵十日,手一捏,彈性十足,就可以切片了。

可惜的是,不僅藥企不做清寧片,年輕人也很少有耐心去學這一門手藝。其實,就連胡昌江本人也不是從一開始就喜歡圍著鍋灶,天天炒藥的。

授受 川派火種艱難傳承

如今,川派炮制技術盡管是國家級非遺,但傳承問題不容樂觀。在中藥炮制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裡,川派炮制僅有胡昌江一人。“我帶了72個碩博研究生,現在堅持做炮制的大概隻有1/3。”年近七旬的胡昌江說。再往前回溯,他們炮制教研室曾經一度有9位教師,在全國都是最多的,后來有的下海做生意,有的退休,慢慢地隻剩他一個人了。

1971年進入當時的成都中醫學院學習時,胡昌江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但他原本想學醫學,“醫生更受人尊重,而炮制中藥像一件苦力活,天天煙熏火燎、腰酸背痛,還動不動就切傷燙傷。”胡昌江笑自己當時的認識還很淺薄。

畢業后留校做科研、教學,1994年,胡昌江被遴選為徐楚江教授的學術繼承人,跟師學藝三年,給他帶來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徐老師13歲進中藥房當學徒,聞一聞再用手捻一捻,就知道這個麝香有沒有摻假,摻了幾層,是綠豆粉還是豬肝粉﹔他甚至知道你的藥材是採自陰山還是陽山。多年的經驗積累,徐老師毫無保留、傾囊相授。”胡昌江說,“跟診三年,除了掌握很多甄別鑒定藥材尤其是珍稀藥材的絕活,以及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經典炮制方法,更為重要的是學到了用中醫理論指導用藥,造就了我亦藥亦醫的知識架構,讓我這方面的意識領先了20年。”

讓胡昌江印象尤深的是,當年在沙灣坐診。一位患者因小便不暢來問診。胡昌江開的是清熱利便的“八正散”,另一位中醫開的“導赤散”,但是效果都不理想。后來徐教授再看,竟然開了一副小柴胡散。

這讓胡昌江大為不解,因為小柴胡散根本就不是傳統上利尿的中藥啊。徐楚江解釋,小便不利只是表象,他的症結在於前列腺炎。果然,病人三五副藥服下去,情況大為好轉。從此胡昌江深刻理解到,為什麼一定要用中醫理論來指導用藥,同樣的病人,辨証施治的水准不同,臨床效果也大為不同。

當時,胡昌江的很多同學、同事紛紛下海經商,而胡昌江守著講台和炒藥的灶台,日子清貧卻甘之如飴,因為徐老師為他注入了精進中醫藥的方向和希望。“師徒授受”作為中醫藥傳承的傳統,也被他沿用下來,除了正式考上來的碩博研究生,胡昌江還帶了幾個“跟師學藝”的徒弟,不收學費,隻求他們上進好學。

創新 拯救瀕危技藝,研發配方顆粒

中醫藥在各個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但相對於它的資源潛力和市場需求來說,還遠遠不夠,在炮制技藝、人才培養、產品研發等方面都需要加大創新力度,胡昌江認為。

如何提高“炮制學科”的吸引力,留住人?目前一個解決的思路是培養綜合性人才,胡昌江本人就是一個例子,他既有藥師資格証,也有醫師資格証,這樣有助於提高就業適應性和工作待遇。然而,目前各級中醫藥大學的學科分得很細,胡昌江希望未來的教學設計和專業發展上,能夠兼顧專精和綜合,注意醫學和藥學的結合,為學生后續發展提供支持。

胡昌江還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炮制學專業人才在飲片生產、企業發展方面發揮的專業作用。他說,雖然中藥飲片廠實現了部分的機械化炮制,但操作工人只是機械操作,他不懂這個藥材是炒嫩了還是老了,為啥白術需要炒焦,怎麼調節火候?這些是需要理論學習的。比如,附子一般是用砂炒來炮制,其原理是有毒的成分遇到高溫能夠分解。那麼微波爐可以實現類似的效果嗎?化學藥理實驗發現,其效果幾乎相同。他認為,如果藥企能夠為這些懂得炮制原理的畢業生提供更好的工作條件和待遇,是可以吸引更多人學習炮制學的。

“最后,傳統飲片向配方顆粒轉換,這也是很值得一提的突破。傳統飲片在炮制上存在標准化難以掌握,質量良莠不齊,服用不方便等諸多問題。尤其患者自己煎藥的話,文火、武火不同,煎藥時間不定,最后,湯藥裡面的有效內含物可能隻能利用40%-50%。中藥配方顆粒則使得利用率提高到80%-90%。”胡昌江表示。

成都中醫藥大學與相關企業聯合研制的配方顆粒相關成果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科技進步一等獎。顆粒產品及其配套的“流動應急智能中藥房”在蘆山地震,河北、湖南洪災等突發公共事件中進行應用,特別是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服務350多家醫院和單位,發放配方顆粒50余萬副,實現了中醫藥應急的高效、快速、便捷性服務。

在中醫藥藍圖上,配方顆粒還僅僅是很少的一部分,以川芎、雪膽、黃精、紅曲等藥材為主要原料,胡昌江的團隊還開發出了洗發水、護發素、沐浴露、牙膏、漱口水等幾十種單品。“入選省級非遺保護傳承基地是一個契機,希望能讓公眾更多地了解並喜歡中華本草,它不僅是文化、是傳統,同時也有嚴謹的藥理和臨床分析,”胡昌江表示,經典與前沿的碰撞,將使中醫藥和川派炮制迎來再次蝶變升華。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平 文、攝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