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趙嘉福:多裝點“墨水”方可成就“書醫”博雅之姿

2021年08月06日09:1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趙嘉福:多裝點“墨水”方可成就“書醫”博雅之姿

  7月17日,“第四期四川省古籍修復技術培訓班”在省圖書館舉行結業儀式。在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導師、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特聘教授趙嘉福的帶領下,來自全省19家古籍收藏單位和修復機構的20名學員在過去的7天時間裡,學習了拓片修復專業知識,並進行相關修復實踐。

  趙嘉福從事古籍書畫修復裝裱、碑刻傳拓60余年。在古籍修復界,趙嘉福有“國手”之稱,且以“博雅”聞名。說他“博”,是指他技術全面:古籍修復、書畫裝裱、鐫石刻字、碑帖傳拓、碑帖裝裱,五項全能﹔說他“雅”,則源於他技術豐神俊逸,無論手法還是作品,都兼具藝術氣與學者氣。

  如何才能讓修復技術有“博雅”之風?在當天的結業儀式上,趙嘉福建議學員們回去后“多練練字,也多畫些畫”。

  這樣的建議源於其自身的經歷。1961年,趙嘉福進入上海圖書館工作,時任館長是圖書館學家、古籍版本目錄學家顧廷龍。在學習古籍修復前,顧廷龍先請藏書家、版本鑒定家潘景鄭,藏書家、古典目錄學家瞿鳳起,輪流給趙嘉福他們上課,講古漢語知識,並安排他們每天上班的時候練習1小時的書法。一開始,趙嘉福對這些也沒太上心,僅憑著興趣隨意學習,進步自然也不太大。看到這種現象,顧廷龍告誡他們,學習古漢語,是為了看懂古籍﹔練習書法,則是了解書法起筆、收筆等技法。

  古籍修復中,有一項技藝為“接筆”,也叫補字。“補字”需要古文和書法能力:首先要知道缺失的是哪些字,可以通過讀句子讀出來,也可以找來相同的版本進行比對。文字搞清楚只是第一步,關鍵還要會寫。趙嘉福說,這非常考驗功力,做得好的地方,基本能達到“以假亂真”。他對學員強調,修復古籍可不是簡單的修補,肚子裡還得實實在在藏些“墨水”。

  古籍修復師,說到底是“書醫”,“看病講究對症下藥,醫書亦然”。碑帖傳拓,是用紙、墨及傳拓工具將鑄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或圖案捶印下來的一種技法。根據其器物材質的不同,其捶打手法、紙張材質也有所異同。趙嘉福舉例,拓帖多用薄紙,而拓碑則多用厚紙。

  傳拓的成品為拓片,大小和形狀與原物相同,是一種科學記錄的方法。廣義上的拓片內容豐富,如甲骨青銅、碑刻墓志、摩崖造像、錢幣畫像等﹔狹義的拓片主要指碑拓,如漢《西岳華山廟碑》、北魏《張玄墓志》、唐柳公權《宋拓神策軍碑》等。

  趙嘉福說,相較於古籍,拓片紙張更大,“一張拓片面積可能就有10到20平方米!”這意味著碑帖的修復難度更大。修復碑帖前需仔細觀察、拍照、測量、記錄后,制定出揭裱方案再動手。而傳統方法揭裱,需經過潤洗畫心、揭去舊托紙、托畫心、隱補、貼折條、全色等工序。

  對於修復師來講,保持拓片紙張的凹凸感很考手藝。碑上的刻字一般會凹下去,拓片在捶拓過程中將紙打入字口下陷,使紙張有凹凸立體感。在這個過程中,水分會使得紙張膨脹變大,紙質纖維也會在捶打過程中被拉扯變形。為了使其裝裱后保持原狀,在裝裱之前,要先選取一些字或花紋測量記錄尺寸,之后用覆托的方式托命紙。四周廢邊抹漿糊上壁時要先固定頂部的廢邊,讓整幅托好的拓片吊著蒸發一些水分,並用一定的手法拍打拓片,將變形的字體收回。待到完全干透后,整幅畫面會自然收縮稍許,這時就與原碑尺寸相同,並且拓片的凹凸質感也躍然於紙上。

  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修復也有了新變化:從過去依靠經驗,變成依靠科技,從而使修復變得更為嚴謹。比如,通過老化機看紙張的變化、顯微鏡分析紙張結構、白度儀測定紙張白色程度等。(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邊鈺)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