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重溫動人事跡 汲取奮進力量

2021年07月26日09:43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重溫動人事跡 汲取奮進力量

成都日報制圖 申娟子

從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李大釗到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陳延年,從寧肯一人臭換來萬戶香的時傳祥到一腔熱血洒高原的孔繁森,從為人民服務的平凡英雄張思德到新中國第一代勞動模范馬恆昌……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以壯烈的犧牲、堅強的意志、豪邁的氣概、無私的情懷,點燃精神的火種,挺起民族的脊梁。經過精心謀劃,從2月1日起,成都日報推出“脊梁”系列策劃,在錦觀新聞推出“脊梁”專欄。截至6月11日,專欄共推出人物稿件131篇,形成了持續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省新聞閱評組點評,“在同類報道中見微知著”,可謂是一語中的。

耐看的主題宣傳報道

今年2月1日,“脊梁”欄目第一篇稿件《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李大釗》與讀者見面,自此拉開了此次主題宣傳報道的序幕。在接下來近4個月的時間裡,陸續推出了百余篇報道,涉及李大釗、瞿秋白、陳延年、彭湃、張太雷、馬本齋、楊靖宇、孔繁森、李向群等眾多人物。持續時間長,人物眾多的策劃報道是如何做到耐看的呢?

一是小切口切入。今年關於建黨百年的主題報道浩如煙海,主題宏大者有之,萬字雄文亦有之。“脊梁”則選取了從小切口切入,將目光對准了百年間的共產黨人,他們是最生動的典范,他們是不屈的脊梁,他們的故事正好能詮釋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的波瀾壯闊。

二是見人見事。100余篇稿件,每一篇都有鮮活的人物,都有吸引人的故事,讓人想讀想看——李大釗第一個走上絞刑架從容就義,趙一曼英勇就義前給唯一的骨肉留下一封家書,彭湃走上刑場時高唱《國際歌》……

三是直奔主題。“脊梁”選取的人物,往往事跡眾多,如果面面俱到,稿件成了“大塊頭”,可讀性就大大降低了。因此,“脊梁”人物故事都選擇了最精華的部分,一般不超過700字,直奔主題,避免冗長無味,用“精華”牢牢吸引讀者,也更符合網絡時代的閱讀習慣。

留下四川和成都的印記

“脊梁”選取的人物來自五湖四海,時間跨度則是在百年間。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其中有不少和四川、和成都緊密聯系的名字,其實這是策劃之初便已謀定的,“脊梁”少不了來自四川、來自成都的英雄兒女,一定要留下關於他們的印記。

在成都,有利用自己經營的“努力餐”酒樓作為掩護,從事統戰工作的車耀先,革命者隻要說出“一菜一湯”的暗號,餐館就會提供免費餐飯﹔有雪山埋忠骨,被授予“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范”的譚東,他的故事激勵著后來者……

在四川,有在朝鮮戰場上,用胸膛堵住敵人槍眼的黃繼光,被追授特級英雄榮譽稱號﹔有為人民利益而死,在燒炭的平凡崗位上光榮犧牲的張思德﹔有在雪域高原工作30多年,被群眾稱為“馬背上的干部”的畢世祥﹔有時刻把群眾裝在心上,走遍故鄉的山和路,走進百姓心坎的蘭輝……

在“脊梁”系列策劃中,他們的名字被提起,他們的故事被呈現,他們無愧於“脊梁”。

深刻的黨史學習教育

“每次寫稿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參與策劃採寫的群工部記者楊甦說。“脊梁”既是一次主題宣傳策劃報道,又是一次深刻的黨史學習教育。

《中國共產黨簡史》《從一大到十九大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史》《黨史年志:中國共產黨365個紅色記憶》《中共黨史人物傳》《英雄模范人物 感動中國人物》等書籍成為記者必備的案頭書,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共黨史網等成為記者日常瀏覽最多的網站,邊學習、邊寫作,做到零差錯。

濃烈的學習氛圍使每一位策劃參與者都受益匪淺,最終呈現出的作品做到了符合史實,准確無誤。通過“脊梁”這一載體,策劃者參與者和讀者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黨史學習教育。本報記者 何良

記者心得

凝結集體智慧

形成持續的傳播力

一個優秀產品的推出,背后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從確定欄目名稱到人物選取的標准,從持續時間的長短到每篇稿件的大小,從史料的細心查証到呈現的最終效果,“脊梁”凝聚了所有策劃參與者的心血,腦力的碰撞、熱烈的討論、嚴謹的態度、負責的文字,缺一不可。記者 何良

今年1月中旬,“脊梁”專欄構思成形,為了做到人物故事鮮明生動准確,去新華書店翻閱購買相關出版書籍,在新華社網站、人民日報網站上尋找權威史料成為工作的日常。“脊梁”人物的事跡深深打動了我。他們毅然走向絞刑架的偉岸,凜然面對鍘刀的英勇,赴湯蹈火的坦然,視死如歸的背影,托起炸藥包的身軀和堵向敵人機槍口的胸膛,以及以身許黨的誓言,催人奮進,也為我上了一堂深刻的黨史教育課。記者 晨迪

一個策劃成不成功,讀者愛不愛看無疑是重要的標准之一。“脊梁”中英烈人物的故事,吸引了眾多的忠實讀者,每天一早便打開手機,打開錦觀新聞看當天的報道,這對記者來說是很大的鼓舞。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每一篇稿件,對待寫下的每一個字。在講述英烈故事的同時,我也進一步堅定了理想信念,汲取了奮進力量。(成都日報記者 楊甦)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