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簡陽市鎮金鎮小灣村農機合作社入選國家級

2021年07月23日07:36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抓“機”遇 “鐵牛”拓寬致富路

  小灣村興農文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地膜覆膜機作業

  村庄新名片

  簡陽市鎮金鎮小灣村曾是省定貧困村。該村搶抓脫貧攻堅“四個不摘”和鄉村振興重大戰略機遇,立足農業產業,精准定位、建強基礎、優化布局,提升層次,壯大農村集體經濟。2017年該村以黨建引領為抓手,成立簡陽市小灣村興農文農機專業合作社,吸收全村農戶入股,拓寬村民致富道路。

  數據讀新村

  經過3年多的發展,去年小灣村集體經濟收入近百萬元,村人均收入19685元,實現了集體經濟和全體村民的雙增收。作為致富引擎的農機合作社,目前已擁有固定資產260萬元,各類農機具35台套。近兩年開展社會化服務面積19500畝,服務農戶2960戶,已成功入選國家級農民示范專合社。

  “同志們,村裡的農機合作社已入選國家級農民示范專合社,我們村第一個夢想實現了。”在周一的例行會議上,小灣村黨總支書記賈先文激動地向兩委班子宣布了這個好消息。歡呼、鼓掌……小會議室內頓時充滿了大大的喜悅。

  從2台農機起步到入選國家級農民示范專合社,從零起步到接近百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農機合作社的成立猶如開啟了村子致富的新引擎,轟鳴的動力聲中奏出了鄉村振興的美妙樂章。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努力探索具有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之路,富起來的小灣村將眼光放得更長遠。

  “下一步我們將打造農業觀光示范區,建設更多美麗休閑的鄉村田園公園場景,打造小灣村獨特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的新名片。”在賈先文的眼中,為第二個夢想奮斗的小灣村,還有更濃的鄉愁、更可期的未來。

  抓“機”遇

  “鐵牛”帶動全村人增收致富

  細密而柔軟的土壤中,層層疊疊的碧綠花生苗已長到10多厘米高,幾朵黃色的稚嫩小花從葉片空隙處探出頭。空氣中彌漫著泥土和綠植的獨有清香,兩三隻白鷺在綠野上空輕盈地舞動……雨后的小灣村花生種植基地內,生機勃勃又充滿希望。“這片50畝花生基地是農機合作社今年4月進行的新嘗試。看嘛,播種、施肥、滴灌、覆膜,包括以后的收割都是全程機械化操作。”賈先文給記者展示著手機裡保存的耕種視頻。“在科學化、產業化、規模化種植后,花生每畝可實現增收1370元,比其他糧食作物翻幾倍。”

  成立農機合作社來壯大集體經濟,在賈先文看來,這源自當初小灣村的發展困局。小灣村屬邊遠淺丘地帶行政村,主導產業為傳統農業,村集體無持續經濟來源和經濟支撐,經濟基礎薄弱,自我發展能力低。小灣村要脫貧奔小康怎麼辦?從利用農機解決本村勞動力不足、土地撂荒的問題中,小灣村找准了鄉村振興的特色之路。“我們利用產業扶持資金,在2017年成立了簡陽市小灣村興農文農機專業合作社。主要從事農業耕種環節中的機耕、機收、機播、秸稈還田、農機植保等農機社會化服務。目前合作社已擁有固定資產260萬元,各類農機具35台套。作業范圍從鄰近的鎮金鎮、施家鎮、踏水鎮,延伸到了成都東部新區、眉山市仁壽縣的部分鎮(街道)。”

  為鐵質濾芯除污、檢查活塞彈力……即便在雨天,農機閑置時,鐘長生也不時去合作社裡轉轉,檢修機器。作為合作社的頭號技術機手和農機維修師,曾經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鐘長生不僅依靠農機摘掉了貧困帽,也吃上了硬氣的技術飯。“僅勞動報酬,每年就能領到3萬多元。加入合作社這幾年,家頭蓋了房子,買了小汽車,娃娃也上了大學。自己也學到了過硬的技術。日子越來越滋潤。”談及現在的幸福生活,鐘長生的笑容格外燦爛。

  據統計,小灣村興農文農機合作社已帶動全村2400人增收致富,帶動作業面積13000畝以上。2020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近百萬元,村人均收入為19685元。

  逐“夢”行

  打造農商文旅體融合大美鄉村

  走在總裡程34公裡的小灣村村組道路上,如都市道路一般環環相扣,產業布局其間層層疊疊。說話間,一架飛機從村頭上空飛過。

  “離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車程隻有10多公裡,離成宜高速路出口僅1公裡,148鄉道橫穿整個村庄,便捷的區位交通就是我們村的最大優勢。”賈先文驕傲地說。有了國家級示范合作社和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的加持,小灣村鄉村振興之路怎麼走?

  “如果說特色現代化農業之路讓小灣村有了脫貧奔康的底氣,那獨特的區位優勢則給村子未來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鎮金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徐超表示。“下一步,小灣村將利用合作社被評為國家級示范社的優勢,積極准備流轉土地,建立全程機械化的糧油基地,建立烘干房等二三產業。盤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採用農民土地及村集體入股模式,建設餐飲、住宿、游憩等配套設施,植入沉浸式體驗、定制化服務等多種業態,建設‘田園康養+研學旅行’休閑綜合體。”

  “都江堰、蒲江、溫江、崇州、郫都這些地方鄉村振興搞得好,不僅項目多,也各具特色。我們要多去走走看看,學經驗,找差距,爭取再打造一張我們小灣村自己的鄉村特色名片。”對於未來,賈先文充滿期待。

  記者評新村

  鄉村振興 要走對“自己的路”

  勞動力不足,淺丘高低不平,地塊撂荒較多,集體經濟零起步……面對並不理想的開局,小灣村如何破局?

  把擔子挑起來,把隊伍建起來。從村子的困局中捕捉發展契機,在質疑聲中成立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採用“帶機入股”的方式加強與周邊合作社的互動,增強服務能力,擴大影響﹔抓好培訓和實踐,打造一支技術過硬的機師隊伍……農機合作社的發展史,就是小灣村脫貧奔康的奮斗史。

  “內延加外拓,提質出高效”的發展模式,不僅促進了合作社的發展壯大,也走出了小灣村因地制宜的特色現代農業發展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小灣村的振興之路值得更深地思考。(成都日報記者 王丹 文/圖)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