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坑上坑下近6個月、拍下6萬張圖片——

他呈現了一個“會說話的三星堆”

2021年07月13日07:57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他呈現了一個“會說話的三星堆”

守望三星堆

●他通過精心拍攝的圖片,讓文物開口﹃說話﹄

●他用鏡頭講故事,展現三星堆文物攝人心魄的藝術之美

●三星堆﹃美照﹄除了在考古發掘成果公布中亮相,還在六月底上海外灘的燈光秀中出現

6月23日,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新一輪發掘現場。

攝影師余嘉屏氣凝神躺在地上。鏡頭裡,庄嚴肅穆的青銅大面具正在緩緩提取出坑。就在文保人員任俊峰抬眼望向大面具的一瞬間,他“啪”地定格下了這一“跨越3000多年的凝望”。

余嘉,一位喜歡用鏡頭講故事的攝影師。今年2月起,他應邀為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新一輪考古發掘進行全程拍攝,一大批驚艷了時光的文物大片就此出爐。展現殘缺之美的金面具、“比心”的紅燒土、“破土而出”的圓口方尊……在他鏡頭之下,文物照片不僅有高清細節,更展現出攝人心魄的藝術之美。

拍下金面具出坑的歷史時刻

今年年初,余嘉接到來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拍攝邀請。彼時,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文物已陸續露出地面,他們需要一位攝影人全程記錄這一重大發掘事件。

對於三星堆,余嘉並不陌生。從1997年開始拍攝三星堆的新聞照片,到2007年應邀為“重走南方絲綢之路”活動特約攝影,多年來,他對三星堆拍攝有自己的獨特思考。

作為一名廣漢人,余嘉一直認為自己“有責任用鏡頭展現古蜀文明曾經的輝煌”。他曾無數次舉起鏡頭,對准一組組青銅人頭像、對准寬耳咧嘴的大面具。“在很多瞬間,就像看到一張張有血有肉的古蜀先人的臉龐,他們和我生活在不同的時空,咧著嘴巴,就像要說出我熟悉的方言來……”

只是,第一次進入考古發掘現場,余嘉依然被深深震撼了。

6座祭祀坑上,分別搭建了考古工作艙。所有考古人員身著防護服精細作業,用鏟子、刷子清理泥土,用各種高科技儀器進行檢測分析……一個全然陌生的場景,讓他倍感神秘,也有些無措。在余嘉設想中,如果讓他來拍三星堆,他希望把文物拍出個性。“這和全記錄式的拍攝是否吻合?”“在發掘現場拍攝,會不會破壞現場或者影響發掘?”他猶豫了。

狹窄的考古艙內,剛開始拍攝的余嘉是拘謹的。他不敢架腳架放相機,更不敢進入坑內拍攝,擔心影響到考古發掘。“敬畏,讓我放不開手腳。”他也因此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待在發掘現場,聽考古人員講述發掘重點,講古蜀文明。從白天到黑夜,樂此不疲。

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本輪發掘,對坑內每一層文物的掃描,往往放在發掘停止的夜晚進行。此時,現場幾乎就隻有負責文物掃描的幾個工作人員。余嘉舍不得走,他要借助文物掃描的燈光,觀察文物在不同光線下的形態,捕捉最光彩照人的瞬間。周末兩天,他更是全部待在現場,感受氛圍,尋找靈感。

很快,5號祭祀坑發現的商周時期最大金面具要進行提取。余嘉在圍滿了專家和考古人員的現場,拍攝到了考古人激動地把揉成一團的金面具托出坑底的歷史性一刻。

正是這次拍攝,讓余嘉開始進入了狀態。金面具出坑的照片中,幾位見多識廣的考古人眼神難掩激動,雙手托舉難掩虔誠,“照片信息含量很大,把發掘價值的重大、發現新材料的喜悅表現出來了!”考古院院長唐飛點贊。他的一句“以后你就按你的想法來拍”,就此讓余嘉沒了后顧之憂。

用鏡頭讓文物開口說話

成為本輪發掘特約攝影師后一個月,余嘉開始進入坑內拍攝,一大批“會說話”的文物照片就此誕生。

這其實是余嘉作為攝影師一貫的追求。不僅見証和記錄歷史,還賦予照片更多的內涵。2016年,美國影星施瓦辛格參觀三星堆,余嘉專門拍下了他在戴金人頭像前參觀時驚訝的神情。“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這張照片就像古蜀先民在訴說,他們創造的古蜀文明,至今仍能讓人驚嘆。”

進入坑內拍攝,打開了余嘉的新視野。第一次站在古蜀先民曾經生活過的地層,第一次如此靠近交錯的象牙、重重疊疊的青銅器,讓他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展開了對話。尤其從狹窄的坑底向上仰望,“古蜀人填埋祭祀坑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他們把象牙、青銅器虔誠地放入坑中,或許還舉行了庄重的儀式與之告別……”

“我在記錄什麼?我能通過照片告訴大家什麼?”余嘉在思考。

“或許,古蜀先民想讓我們知道,即使早在3000多年以前,遠離中原的三星堆也已經擁有了成熟的青銅鑄造技術。”他把相機放在半掩於泥土中的圓口方尊前,拍下了它“破土而出”的藝術效果。照片中,方尊上精美的紋飾清晰可見。為了這張照片,他蹲守在發掘現場等了一星期,終於等到考古人員把方尊四周的泥土清理掉一半,才見縫插針進入坑內迅速完成拍攝。

他的鏡頭還對准了青銅人頭像。余嘉特別喜歡一張青銅人頭像照片:在堆疊的文物中,青銅人頭像面朝天空,神情肅穆,面具上尚有未清理干淨的泥土。“或許,它們也期盼著有朝一日能夠重見天日。”

此前僅僅發掘到灰燼層的8號坑,余嘉也用照片讓文物“開了口”。這是一塊紅燒土,考古人員推測來自三星堆的神廟。拍攝時,余嘉發現從某個角度來看,這塊紅燒土很像心形。最有意思的是前面還有一件匕首狀的青銅器。他利用不同的光線,讓紅燒土的心形更加明顯,拍下了明亮的土和暗處的“匕首”(青銅戈),“這就像是古人在給我們比心呢!”有考古人員如此驚嘆,余嘉在那一剎那感慨萬千,“我終於讓人讀出了文物之外更多的信息。”

不僅如此,余嘉也一直想拍出文物的氛圍美。如果拍攝一種有明暗和虛實對比的照片,會不會有悖文物照片的根本作用?余嘉心裡並不踏實。此時,三星堆博物館首任館長肖先進給他吃了定心丸:拋開文物價值不論,很多文物本身就是精美的藝術品,為何不能藝術地表現文物之美呢?

余嘉自此開始了大量拍攝,用鏡頭捕捉文物的細節之美。8號坑一枚小小的瑪瑙,在燈光輔助下顯得晶瑩剔透,散發出迷人的光彩﹔銅頂壇人像,畫面正中央倒懸的雙腳造型獨特、紋飾精美。為了拍攝到此次三星堆文物中的國寶青銅頂尊人像最光彩的時刻,他在深夜等到文物掃描的燈光打到文物上的一剎那按下快門。暗黑背景中,頂尊人像一派神秘……

“我的初衷就是希望讀者能從圖片中,讀到比眼睛看到的更多信息,感受到古蜀國的強大、中華文明的燦爛。”余嘉正言。

讓更多人了解古蜀文明的燦爛輝煌

作為特約攝影師的余嘉,其實一直是在工作之余抽空拍攝。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此輪發掘將科研前置,文物提取進展緩慢且時間不可控,給拍攝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這幾個月,余嘉遭遇了兩次“毛焦火辣”的時刻。

第一次,是3號坑清理出了一件眼眶涂黑的青銅人頭像。彼時,余嘉正在中江開會,收到了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站長雷雨的微信,“趕緊來,太美了!”他心急如焚,以為文物馬上要提取出來了,立刻驅車往祭祀坑趕。待急急忙忙拍完照片,才發現緊張得滿頭大汗。

拍攝3號坑的青銅大面具出坑,再次讓余嘉體會到心急、興奮的感覺。在此之前,大面具已經露出地面3個多月,然而面具上壓著象牙等其他文物,究竟什麼時候能夠提取,並沒有確切時間。6月23日,余嘉正在單位上班,突然接到3號坑坑長徐斐宏電話,“大面具馬上要取了,嘉哥,你過不過來?”他至今還記得那一刻:下午3點12分。余嘉拿起相機便開車往現場疾馳,車上先想好用什麼鏡頭和光圈,下車便急忙穿防護服進坑,終於趕上3點半的提取拍攝。當提取工作結束,大家湊在一起看照片時,余嘉才稍微平靜下來,“要是錯過這個拍攝,我會后悔一輩子。”

余嘉的緊張和在乎,很少有人能夠理解。為確保三星堆發掘全記錄,現場考古人員也安排了專人負責拍攝。即使他沒拍到,自然還有其他人記錄下來。“但是應該記錄下這些歷史瞬間,這是歷史賦予一個廣漢攝影人的責任。”在他看來,考古人員的拍攝可能更偏重於學術,“他們沒有精力去感受文物之美、器物之美,那麼這個工作就交給我來做吧。”

周末,余嘉經常在現場一待就是一整天,“因為喜愛,因為情懷,一點都不覺得辛苦。”余嘉坦言。為了拍攝不留遺憾,一向不唯器材論的他還特意添置了一台1億像素的最新款相機。近6個月拍攝下來,他已拍攝了6萬多張照片。這批照片除了在三星堆兩輪考古發掘成果公布中亮相,大口尊、跪坐銅人像等照片也在6月底上海外灘的燈光秀中出現,一展三星堆的神奇魅力。

僅僅記錄下這段發掘歷史,並不是余嘉想要的全部。“我在想有沒有更多方式為推廣古蜀文明出一份力。”余嘉說。

據介紹,上海大學看到他的照片以后,已經希望合作推出一本3號坑文物圖錄。“未來我們也可以出一本書,以圖片為主講述三星堆祭祀區發掘背后的故事,讓廣大老百姓看得懂,最終讓更多人了解到古蜀文明的輝煌燦爛。”

達人檔案

余嘉,45歲,四川廣漢人。三星堆祭祀區新一輪考古發掘特約攝影師。自今年2月開始進入發掘現場拍攝以來,5個多月內拍攝6萬多張圖片,記錄下現場發掘和文物出土等眾多歷史性時刻。他拍攝的圖片在三星堆祭祀區公布發掘成果時亮相,獲得各界贊賞。(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