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我國就業形勢長期穩定,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就業門路廣 保障織密網

本報記者  李心萍
2021年06月15日08: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為增進人民福祉而奮斗。如今,億萬百姓牢牢端穩就業“飯碗”,9.98億人擁有養老保險、13.6億人擁有醫療保險,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功能完備,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勞有所得、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助……今日中國,老百姓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安穩、踏實。

  就業穩定,生活越來越甜美

  福建三明,憑著一部手機、一根自拍杆,53歲的唐富娥唱山歌、賣特產,脫貧致富有了直播帶貨這一“新農具”﹔

  湖南長沙,90后大學生楊啟帆一畢業就創業,接訂單、忙生產,距離夢圓越來越近﹔

  河北邯鄲,一台電腦、一根網線,獨臂小伙韓鑫宇在筒子樓裡當起“雲客服”,生活有保障、日子有奔頭……

  新中國成立前,經濟凋敝,許多城鎮勞動力處於失業狀態。看今朝,億萬勞動者手上有“飯碗”,生活越來越甜美。

  就業穩定,“飯碗”多起來。就業規模從1949年末的1.8億人增加到2020年的7.5億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快落實,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2013年至2019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連續7年超過1300萬人,就業穩中向好,“飯碗”越端越牢,勞動者人生出彩的機會越來越多。

  收入增加,“腰包”鼓起來。有活兒干,就有錢賺。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達到79854元。隨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推進,各級政府“提低、擴中、控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基尼系數總體呈下降趨勢。

  挺直“腰杆”,就業質量高起來。施行“雙休日”、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出台帶薪年休假制度……勞動者全年法定休息日從新中國成立時的59天增加到現在的120天,工作生活更加平衡﹔2019年全國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90%以上,勞動力市場活力更足,勞動者就業穩定性不斷提高。

  保障有力,日子越過越踏實

  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民生改善和社會保障,不斷為百姓扎牢織密社會保障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建設全面發力,參保范圍擴大,待遇穩步提高,服務日趨便捷。保障越來越有力,百姓日子越過越踏實。

  ——圓安居夢,住有所居挺舒心。

  “早晨起來滿屋都是陽光喲!”2016年,天津市民朱麗英告別10平方米的棚戶“小黑屋”,搬進了80多平方米的“陽光房”,“新房子有自來水、暖氣,上廁所再也不用到戶外排隊,多虧棚改好政策!”

  啟動大規模棚戶區改造、推行公租房、實施農村危房改造,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僅“十三五”期間,全國棚改就累計開工超過2300萬套,幫助5000多萬居民實現安居夢。

  ——老有所養,養老待遇節節高。

  “養老金年年漲,日子有滋有味。”提起養老待遇,福建南安市市民李西芳直豎大拇指,“退休20多年,養老金漲了3倍多,現在每月養老金3000多元,生活很寬裕。”

  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啟動新農保試點、合並新農保與城居保、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我國從無到有建立起養老保險制度,養老保險覆蓋面從1993年的9848萬人增加至2020年的9.98億人,近2.9億人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2016年,國際社會保障協會授予中國政府“社會保障杰出成就獎”,表彰中國在擴大社保覆蓋面上取得的卓越成就。

  ——病有所醫,看病就醫不再愁。

  1966年,在湖北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杜家村,新中國第一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誕生﹔上世紀90年代,城鎮職工醫保制度建設拉開序幕﹔2002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開始建設﹔2007年,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啟動試點……中國人迎來了全民醫保的可喜變化。

  這張醫療保障網,參保人數達13.6億人,覆蓋面穩定在95%以上﹔異地報銷問題逐步得到解決,越來越多好藥納入報銷范圍,保障水平穩步提升。

  ——困有所助,政策“禮包”送溫暖。

  “每月500元真是雪中送炭!”領到失業補助金,山東濟南市槐蔭區56歲居民孫順十分感動。疫情防控期間,像孫順這樣的大齡勞動者有時不好找工作,“多虧黨和政府想著我們,在困難的時候讓我們可以領6個月失業補助金。”

  “16萬元給了我們新的希望!”2020年4月,江西瑞金市的肖奇欄遭受工傷。好在單位幫她加入了工傷保險,不僅規定范圍內16萬元醫藥費全部報銷,還拿到了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並能按月領取傷殘津貼,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失業保險、工傷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一項項有力措施的支撐下,我們切實做到弱有所扶、難有所幫、困有所助,“底線”刻度接連抬升,暖暖的民生溫度傳送到千家萬戶。

  深化改革,舞台越來越廣闊

  2012年,徐亮放棄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的高薪職位,選擇返鄉創業。短短4年,他創辦的福星食品有限公司成了湖南益陽市最大的中式糕點生產企業,員工已有50人,“有了黨的好政策,我也能為社會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我國就業形勢長期穩定、保障體系更加健全的背后,是改革的不斷深化。

  ——改革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讓更多創業者享受政策紅利。

  大力拓寬允許個人創業領域,不斷降低申辦企業門檻,簡化登記注冊手續……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舉措接連推出,讓更多人想創業、敢創業。僅2020年,全國新設市場主體就達2500萬戶左右。

  設立創業擔保貸款、建設創業孵化基地、廣泛推廣創業培訓……一項項落到實處的支持舉措,為創業者“扶上馬、送一程”,使其能創業、創好業。

  ——改革打破體制機制束縛,讓更多就業形態不斷涌現。

  “隻要不怕苦、不怕累,就能多跑單。”來自雲南昭通市鎮雄縣的小伙李鬆,在網上注冊成為一名外賣騎手,如今每月收入超8000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徹底打破“統包統配”的就業制度,建立完善市場就業機制。1987年,成立第一家人才市場,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4.58萬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2020年,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共幫助勞動者實現就業、擇業和流動達2.9億次,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全職、兼職、自由職業、新就業形態……一些崗位不再有硬性的工作時間、地點限制,新職業不斷涌現,就業渠道越來越寬。

  ——改革進一步增強社保體系可持續性,最大限度消除勞動者后顧之憂。

  穩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進一步增強制度的公平性﹔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困難群體幫扶政策,推動基本養老保險應保盡保﹔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均衡地區間的基金負擔﹔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加快推動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優化經辦服務,推行電子社保卡,讓老百姓更便捷地享受社保服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改革力度大、發展速度快、覆蓋范圍廣。一項項改革找准焦點、覆蓋盲點,為勞動者筑就幸福底線。

  “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十四五”規劃綱要描繪的美好藍圖,讓人們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有夢想、有奮斗,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頭!

  

  本期統籌:陸婭楠  劉志強

  版式設計:張芳曼  

  數據來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15日 09 版)

(責編:李強強、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